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docx
3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位于宁德福安市湾坞乡半屿村西侧,地理坐标东经119°43′11.18″,北纬26°46′33.46″陆路距湾坞2km,距福安20km,距宁德市30km 本工程创办规模为一个3.5万吨级散货泊位,布局受力按兼靠5万吨考虑本泊位定位为以红土等散货进口为主的散货泊位,吞吐量的构成为年进口红土160万吨,煤10吨,石灰5万吨,其它矿建材料15万吨设计代表船型分别为3.5万吨级和5万吨级散货船本工程陆域占地面积7.59hm2工程采用高桩梁板式码头布置,没有填海,岸线长度212m工程总投资为16261.99万元码头装卸作业堆场33603m2并配套供水、供电、消防、环保等公共工程 2主要环境问题 2.1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 ①填海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对周边海疆的海水水质、海洋生态及水产养殖产生确定的影响; ②去料场开山取土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③施工船舶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对海疆环境的影响; ④施工噪声、扬尘对邻近居民的影响等。
2.2运营期主要环境问题 ①填海工程对海疆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影响; ②港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到港船舶污水对邻近海疆水质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散货堆场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④事故风险对海疆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⑤环境噪声、固体废物影响; ⑥工程用海对周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 1 3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3.1水环境影响 3.1.1水环境养护目标 海洋水环境评价范围为排污口周边约3km的海疆,并适当北扩至湾坞乡沿岸,南至白马门外5km范围内的三沙湾海疆环境养护目标:白马港红树林养护区、白招养殖区、白马港滩涂养殖区、湖塘围垦养殖区、官井洋大黄鱼繁育养护区 3.1.2水环境质量现状 (1)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与冲淤环境 白马港区潮差大,潮滚动力强劲,水体含沙量较低,一般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有利泥沙向海排泄,滩槽格局稳定,水沙及地形条件对拟建工程处的水域水深维持有利 多年来拟建工程区邻近滩槽格局根本稳定,更加是在白招、湾屿围垦工程实施后,调整了河道过水断面形态,人为造就了微弯岸线,使主槽水动力条件得到了确定的加强,更利于航槽水深的维持,因此近年来主槽面积扩大,航槽有所刷深,但从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根本维持稳定状态。
(2) 海洋水质环境 结果说明工程邻近海疆海水中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常规水化学因子均符合其次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除个别调查站位符合其次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大片面调查水域均超过其次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中总汞、石油类、铜、铅、镉、砷含量均符合其次类《海水水质标准》 (3) 海洋沉积物质量 本工程所在海疆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除A1站外)、总汞、砷、铜、铅、镉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3.1.3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海洋水动力环境与冲淤环境影响 工程创办后白马门口的涨落潮量略有裁减,但变化幅度很小,本工程码头前沿的流速略有增加,其工程前后流场流态根本不变,工程实施后对周边水域的影响不大,根本上不会引起邻近河势的格局性变化 工程实施后拟建码头上游3#点每年约有0.1cm的冲刷,码头前沿6#点每年约有0.6cm的冲刷,这种微弱的冲刷根本上不会对码头桩基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总体上看,白马门 2 内水体含沙量较低,输沙根本平衡,局部微量冲淤经过一段时间重新调整适应后,泥沙淤积或冲刷强度将逐步趋于减弱,并达成新的平衡。
(2)海洋水质环境 施工期:围堤、围填施工过程SPM增量超过第三类标准限值100mg/L的区域在施工作业区约90m范围的海疆;超过其次类标准限值10mg/L的区域在作业区顺涨落潮方向各1940m、宽59m的范围港址上游距离5.5km处为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养护区、港址对岸距离1.8km、3km分别为白马港滩涂养殖区、湖塘围垦养殖区,根据预料计算结果悬浮物浓度增量均为0,因此该区现状不会受到影响;港址下游1km处为大唐电厂取水区,根据预料计算结果在下游1km处悬浮物浓度增量为18.7 mg/L,悬浮物将在取水厂预处理阶段被消释,且施工阶段终止影响也将终止,对大唐电厂取水区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本工程施工悬浮物排放对海水水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限 运营期本工程污水正常排放时,排污口周边10m处COD、石油类浓度增量分别为0.028mg/L、0.003mg/L,分别占标准值(二类)的0.93%、6%;本工程污水事故排放时,排污口周边10m处COD、石油类浓度增量分别为0.085mg/L、0.016mg/L,分别占标准值(二类)的2.8%、32%由于运营期本工程水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较小,水污染物排放对周边海疆水质的影响很小,评价海疆水质仍可维持现有水平。
在排污口1m范围内即可达成海水二类质量标准污水污染源强较小,且码头前沿水流速度较快(达成0.86m/s),分散条件较好,因此运营期废水排放对海疆影响相对较小 码头建成运营后对沉积物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石油类根据工程分析,拟建码头运营期COD、石油类正常排放量分别小于2.81t/a、0.135t/a这些污染物大片面分散于海水中被海洋生物所吸收降解,少量被海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沉降于海底,从而影响沉积物环境由于本工程有机物、石油类等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海疆沉积物环境的影响较小 3.1.4污水治理措施 施工期: (1)码头陆域形成过程应严格执行先围堰,构筑倒滤层,再回填砂土,以裁减泥沙入海疆对海水质的影响范围港池和旋绕水域的清淤作业,尽量缩短施工期,裁减由于水下施工活动对海疆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填方工程应制止在雨天、台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举行,尽量缩短施工对海疆水质影响的时间和程度回填区内应设计好沉淀池,并采取必要的整流防污措施清淤的淤泥应尽可能倒在远离围堰倒滤层的地方 3 (2)施工船舶舱底含油污水要按海事部门的要求,收集后贮于船上污水舱内,到岸上集中处理排放,严禁向海疆排放。
对施工船只要加强管理,严禁带病运行,防止发活力油泄漏事故施工营地务必创办临时的施工生活污水收集和排水设施,将收集污水引到后面的工厂处理 运营期: (1)本工程生产废水,经明沟收集后进入隔油池去除大片面浮油后,进入气浮池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SS和浮油后,然后汇同生活污水(预先经化粪池处理)流入污水调理池,经污水泵提升后,进入序批式回响器(SBR),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养分源有效地去除,出水再经过沉淀池除去以生物污泥为主的悬浮物后,最终使出水达成《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后排放建议污水排放口设置在14#泊位前沿排污口靠近深水航道,流速较大,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分散;采用岸边排放设置,排污口应吞噬在最低潮位线以下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才能设计为160m3/d (2)船舶舱底含油污水遏止在本工程港区排放船舶生活污水经专用化粪设备,参与化粪药水以生化处理,同时经消毒灭菌后面可到规定的海疆排放 3.2生态环境影响 3.2.1生态环境养护目标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为排污口周边约3km的海疆,并适当北扩至湾坞乡沿岸,南至白马门外5km范围内的三沙湾海疆。
环境养护目标:白马港红树林养护区、白招养殖区、白马港滩涂养殖区、湖塘围垦养殖区、官井洋大黄鱼繁育养护区 陆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本工程工程区及周边500m范围内养护目标:龙珠村、半屿村、本工程的生活办公区 3.2.2生态环境现状 (1)海洋生态环境 ①浮游植物 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共鉴定2门54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占98.1%)各站种类数范围在17~32种之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中肋骨条藻较为突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总体数量较低,在1.48×102 cells/L~1.73×103cells/ L之间,平均6.1×102 cells/ L由于浮游植物的丰富度(d)和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2.605和2.402)虽符合正常水质要求,但多数站位的优势度较突出,因此调查海疆水质状况一般 4 ②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及其它浮游幼虫29种,属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毛颚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被囊动物门等5个门其中桡足类最多(占55.2%)各测站浮游动物展现的种类在10种以上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和总个体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7.5mg/m3和2138.8ind./m3。
从生态特征指数来看,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平匀度均一般,其中丰富度的范围在0.9930~1.7105之间,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1.9946~2.7537之间,平匀度的范围在0.5390~0.7681之间浮游动物环境质量一般 ③叶绿素a 各站位表层水的叶绿素a含量区别较大,在0.43 mg/m3(B1)和2.06 mg/m3(D1)之间,此外F1站位的含量也较高,为1.95 mg/m3,较低的站位还有D4和E2,均在0.70 mg/m3以下 ④浅海底栖生物 本次调查共鉴定浅海底栖生物58种,其中多毛类(26种)、软体动物(11种)和甲壳类(10种)为种类组成的主要类群总栖息密度为184.2个/m2(变幅20~740),多毛类占有30.29%的优势总生物量为6.73 g/m2(变幅0.30~20.71),多毛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共占58.55%显著优势优势种有光滑河兰蛤、奇异稚齿虫、不倒翁虫和短吻铲荚螠4项指数综评结果,E2站的种类多样性最好,A2和B4站最差 ⑤浅海底栖生物 本次调查初步鉴定有潮间带底栖生物42种,多为常见种类;调查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6.6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个/m2,组成以多毛类占优势,其次是软体动物;调查断面潮间带生物种间个体调配相对平匀,平匀度指数较好,多样性指数一般水平,优势程度不明显,丰度指数相对较低。
⑥潮间带底栖生物 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为6种占总种数的33.33%高、中、低潮区分别为5、11和7种优势种为绯拟沼螺、微黄镰玉螺和光滑河兰蛤平均总生物量为2.28 g/m2,总栖息密度为99.4个/m2 (2)陆域生态环境 该区域滩涂湿地生物物种较为单一,且近年来呈逐年裁减趋势,底栖生物均为当地广布性物种,现存的湿地植物主要为大米草 工程所在区域属闽东丘陵平原地形,取料场土壤以红壤为主,主要有红壤、粗骨性 5 红壤和黄红壤三个亚类,沿海一带分布着海滨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工程所在区域植被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植被群落对比单纯,种类不多,林相质量不高,植被均为当地常见物种,未见珍稀、濒危物种及名木古树等需要特殊养护的植被,陆域动物属于广布性物种,没有地方特有物种和重点养护动物分布;工程所在区域目前土壤侵蚀模数小于福建省土壤允许流失量,处于微度侵蚀的正常自然状态 3.2.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海疆生态影响 ①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