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西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别战略重点选择的探讨职业教育论文.doc
5页对西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别战略重点选择的探讨_职业教育论文摘 要: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主阵地之一的职成 教育 ,由于受当地 经济 发展 水平的限制,不论总量还是质量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大发展在西部大力发展职成教育时,要充分挖掘现有职成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类别上做出战略重点选择,一是要紧紧围绕区域内优势产业经济、特色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要根据西部地区劳务经济有待快速增长的需要,培养大批能够转移出去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从而促进西部地区主流经济成分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西部;职业与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类别;战略重点;选择 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的需求除了一批创新拔尖人才、专门人才外,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作为经济建设的人才支撑西部地区的职成教育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总量上发展还不够,质量水平还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在职成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现有职成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类别上作出战略重点选择,以满足和适应西部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主流经济成分的发展,推动西部经济总量的增长,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间的地区差距。
一、为优势产业、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国家“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今后5—10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开发,力争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为此,西部将会以一大批水利、 交通 、能源、通信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农业、农副产品加 工业 、矿产资源产品开发业、 旅游 业等,以推动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西部优势产业的特点及对职成教育的需求 优势产业的形成主要是源于该地区 自然 资源所禀赋的条件西部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战备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产业状况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原来比较落后的第二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部分行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运用区位商指标(区位商指标指某地区某行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的比重,也称为比较优势系数,凡是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均被视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对西部12个省、区(市)三大产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进行分析表明:西部大多数省、区(市)的比较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领域,少数省、区(市)也形成了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比较优势行业。
比如,陕西的高科技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四川的加工业相对发达,云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和生物工程初具优势等 总体上看,西部的优势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密集型,如农业和采掘业;二是劳动密集型,如建筑业和机械设备修理业;三是部分资源加工型的重工业;四是公共事业,包括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和行政机关此外,西部地区的陕西、重庆、四川等省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件和器材制造业、 电子 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当然,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各省之间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如重庆、四川、陕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与中部地区相当而且,各省内部也呈现出地区多层次的发展水平因此,上述西部优势产业的特点,尚不能充分反映西部各省之间或各省内部的差别 从西部所形成的优势产业及其特点来看,都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一线从业人员这些产业的从业人员,一是需求基数大,二是主要集中在操作性工作岗位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西部职成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别上要紧扣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在西部重点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培养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二)西部特色经济的特点及对职成教育的需求 2002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谈到未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时提出:要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推进重点区域开发特色经济的形成,需要 企业 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 规律 办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推进,形成一套新的机制和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经济是克服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低水平、不合理重复建设的重要措施西部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生态环境的多样化、资源结构及配置方式的多样化,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日益开放的发展环境,也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西部形成特色农业已有良好的基础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7%,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0%,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46.6%,加上丰富的光照资源,西部地区棉、糖、果、菜、花、烟、蚕、药等经济作物,品质好、产量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若干基地一是棉花生产基地,在新疆继续发展棉花生产二是糖料生产基地,在云南发展优质甘蔗生产三是水果生产基地,在内蒙古和新疆发展高糖甜菜生产,在西北地区发展猕猴桃、苹果、梨、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四是蔬菜生产基地,在云南、甘肃的河西走廊和青海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野菜生产,在新疆发展西瓜、甜瓜生产。
五是花卉生产基地,在云南发展高档鲜切花生产,在内蒙古和新疆发展干花生产六是中药材生产基地,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分别发展枸杞、甘草、红花等中药材生产七是烟叶生产基地,在云南发展优质烟叶生产另外,我国的主要牧区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据《2001年 中国 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西部地区绵羊毛的产品占全国的63%,羊绒占64%,羊肉占47%,奶类占 39%西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其次,西部的优势矿产和水能资源为形成工业特色经济提供了基础西部资源产业的开发建设,要注重从长远考虑,要遵循市场、效益原则以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为重点,适当开发西部的稀有金属和贵重金属,控制黑色、有色金属开采和加工规模,将西部水电资源开发作为全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内容,优先考虑国际河流的水利工程建设加快西部工业调整、改组、改造的步伐,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有重点地运用高新技术对轻工、纺织、机械、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和设备更新,优化结构,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扩大出品,提高竞争力抓住东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及资源加工产业。
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立足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两大优势,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 再次,西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形成特色旅游业提供了条件西部旅游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拉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新疆和西藏的民族风情、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陕西的兵马俑等数量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西部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 特色 经济 的重点是名牌产品的开创和保持,西部地区目前已形成了许多知名品牌的特色经济,如鄂尔多斯、伊利、藏药、五粮液、茅台、红塔山、长虹等这些名牌产品的形成和西部特色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都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开发设计人员、营销策划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更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但是,从西部各产业从业人员的受 教育 程度来看,第一产业95%左右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第二产业90%左右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第三产业80%左右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这种状况无法满足西部特色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区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结合国家实施的“职业院校制造业与 现代 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紧紧围绕西部重点建设项目和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培养培训大量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为劳务经济快速增长服务,培养大批能够转移出去的、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 农村 开展了一次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赋予了农民相对独立的生产自主权占我国总人口70%左右的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大批原来隐蔽的剩余劳动力游离出来,受工农、城乡巨大利益差距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劳务经济蓬勃发展起来我国劳务经济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 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一)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发展劳务经济是实现西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西部地区虽然国土资源丰富,但土地大多贫瘠,可供耕地面积有限据测算,2000年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超过4 500万人,约占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1/3,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到城镇和非农部门,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将会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而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落后和城市经济的不发达,一方面本区域内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在短期内难以全部消化,因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向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可能性较小,制约着区域内劳务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劳务经济的特点来看,劳务经济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向一般是:由山区向平原转移、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说明西部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主要是发展跨区域劳务,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大量地向东部发达地区或中部次发达地区转移国家统计局2002年抽样调查的跨省流动的劳动力情况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劳动力跨省流出较多的省及占全国劳动力流出的百分比分别为四川16.2%,安徽 10.1%,湖南10.2%,江西8.7%,河南7.2%,湖北 6.6%合计占59.3%劳动力跨省流人较多的省及占全国劳动力流出的百分比分别为广东35.5%,浙江8.7%,上海7.4%,江苏6.0%,北京5.8%,福建5.1%,合计占68.5%劳动力流出的城乡来源及百分比为城镇27.0%,农村73.0%劳动力流人的城乡去向及百分比为城镇74.4%,农村25.6% 与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相似的另一个绝对数是,西部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总量,以及广大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此庞大的人口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劳务经济活动可能是最便捷的途径 以四川省为例:2003年该省共有农村人口 6 800万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 37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1%,其中跨省输出660万人,接近转移劳动力的50%为此,全年劳务收入达到474亿元,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97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2%四川省作为全国的劳务大省,劳务经济对该省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促进西部劳务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西部除四川省外,其他省、区(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比例均较低,特别是跨省流动的比例更低,少量的转移也是在本地进行 以新疆为例,2003年末农村劳动力为405.6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数为382.27万人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末新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331.86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86.8%;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8.65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9%;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31.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3%由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3年新疆全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