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钢琴演奏教学三要素的内涵研究及应用.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197223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3.2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钢琴演奏教学三要素的内涵研究及应用    刘英楠Summary:在古今中外现存大量的钢琴作品文献中,对于音乐上的语境表达方式,大都是以不尽相同的音乐元素或风格材料加以呈现,而在钢琴演奏上得到应用最多的音乐表现(或显现)手法即可被称之为“要素”,即:表现(Dynamic)、节奏弹性(Rubato)、断句(Phrasing)如何实现这几个要素的方法、途径,进而实现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拥有准确诠释作品风格的能カ和以贴切、细的情感“要素”来形成某种自发心灵的倾诉方式,则是需要探讨的内容要义Key:钢琴演奏 贝多芬奏鸣曲 表现力节奏伸缩断句在钢琴的发展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品和由不同时期、乐派构成的千姿百态的音乐风格,如同一朵朵争奇斗艳的鲜花绽放在历史艺术的百花园中而记录下这些音乐文献上的每一个音符、术语、符号都可谓是作品中的不同语境在述说着作品背后的故事而这些被称之为表情记号的作用,就是在提示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尊重作曲家的原创意味,更是给钢琴家的演奏带来无尽的二度创作和遐想的空间,进而才有不同的钢琴家演奏同一作品时所显现的细部差别表现力(Dynamic)、节奏弹性(Rubato)、断句(Phrasing)这三个重要的演奏要素是可以为演奏合理性与准确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的。

      当解读、呈现一部音乐作品时,任何一处细节的存在和记号的标记变化,都是钢琴家在体现原创风格的直接证据,也是开启作曲家心灵的密码如果把音乐比作人的躯体的话,线性游走的旋律是它的血脉,和声织体是它的肌肉,节奏是它的骨骼,而本文所闻述的演奏“要素”则是音乐作品中的灵魂本文试图以钢琴演奏“要素”为核心内容,进而说明在音乐上除了血脉、肌肉和骨骼外,还要有作品上的灵魂若能对从事钢琴表演专业的同行有所启发,则是本文的写作初衷一、三要素的内涵研究1.表现力(1)曲谱的重要性在音乐中,表现力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就是音的对比度,它是用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变化来体现的在贝多芬奏鸣曲中,强弱记号的标记照比前人已有了非常清楚具体的变化但是作为演奏者,常常会经不住那种来自“音乐感觉”的诱惑,自信的认为所演奏的强弱变化都是正确的,甚至会忽略谱子本身的标记,随心所欲的演奏,越是这样的情况,往往会离真理越遥远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扬曾说过,年轻时代的他为了追求极致的创新,追寻内心的声音,将某首贝多芬奏呜曲慢板乐章里的表情记号全部用纸片遼盖,随性的处理,甚至用这种处理登台演奏过,而后无意间按照原版乐谱再次演奏的时候才懂得了什么叫做站在巨人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的道理。

      因此学习一首作品时,应当选择原作版作为基础曲谱,认真的研究谱面上的标记,再辅以其他版本作为参考,方能达到完美2)强弱记号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强弱记号,从弱到强分别为ppp,pp,p,mp;mf,f,f,ff个层次近现代音乐中也有像pppp或者ff甚至更极端的标记此外的两个特殊标记:sf(突强)和(重音),则要根据所演奏乐段中前面那八个层次再加以具体地理解比如,如果乐段的整个标记是p,那么这里面标记的sf和更多表达的是依附在弱范畴内的重音,也就是说这个重音不一定需要达到f的强度在实际操作中,sf和亿的标记可以用深触键来表达更为歌唱的声音,也可以用快触键来表达更明亮的声音强和弱这两个力度值本身会根据不同演奏者所能做到的幅度而去定义,这就使得理论上没有两个人演奏同一个曲目时采用的强弱是完全一样的也正因为有了这种自由度,音乐オ会更加生动且具有个人特点,而这八个力度层次的限制,则会保持音樂本身的风格得以流传对于乐谱的学习,应当先预览全部强弱记号,理出头绪并了解乐曲的力度幅度和表现力后,オ有可能进一步地设计好最终的演奏效果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的前八小节里(谱例一)开端标记了弱音记号,5、6小节的sf标记预示着戏剧性变化,接近结尾处的埋f标记则正好将这一戏剧化效果推向了顶峰。

      而这一顶峰居然瞬间就在第8小节标记的p处回归了通过实例可以看到,贝多芬用强弱表达了一种情绪上峰回路转的效果,由于在进入区域之前,全部都要保持p的状态,于是对于两个sf的处理就要非常的小心,要保持弱音的状态但是两个重复的重音要有一个渐强的对比,最终进入到最强区域的时候,オ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表现力最终的转折在第八小节的p标记处,演奏时要回归到开头一样的弱音范围,进而完成这种峰回路转的归宿感2.节奏弹性(1)节拍与速度节奏弹性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指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既可以是持续的有声,也可以是持续的无声,把有声和无声按照拍子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节奏,再加入快慢变化的话便形成了节奏的弹性在谱例一第八小节标记p的地方,可以看到高声部的那个回倚音,在这样极端的强弱变化之下,让演奏者不由自主地多给一些时间来演奏,这轻微的节奏弹性相当于个阻力,给这个弱音提供了最棒的理由和表达的空间,让这种欲言又止的效果逐渐清晰起来如同心跳一样,每种心情和状态都对应一种速度,乐曲的速度也就给乐曲注入了这种特质一般常见的速度标记可以以Moderato(中速)为分界线,比它快的有七个档次,分另是:Allegretto、Animato、Allegro、Assai、Vivace、Presto、Prestissimo,比它慢的有九个档次,分别是:Maestoso、Andantino、Adagietto、Larghetto、Adagio、Lento、Largo、Grave。

      音的强弱表现靠对比,受演奏者个体差异及钢琴差异的影响速度,却不受个体差异影响,完全来自于科学的计算但这并不代表速度不可以人性化的去定义一个特定速度,是可以体现一个特定曲目性格的,再结合节奏型的细节,以其变量为根据,定义出乐曲是偏向歌唱性还是偏向舞蹈性贝多芬奏吗曲Op.78的第一乐章开篇四小节(谱例二)标记了Adagio cantabile,意思为歌唱的柔板作为第一乐章的开篇,以慢速起始,在过去的奏鸣曲写作中是不常见的,而贝多芬恰恰喜欢用这样的起始作为前奏,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2)和声节奏节奏伸缩的根据是节奏感的确立,节奏感一直以来都是保章演奏乐曲时能否通顺的前提,它的确立可以用节拍器来帮助,但不可以只是死板的把节拍器当拐棍来去数拍子和声变化产生的和声节奏也是节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谱例一可以看到,在第一至二小节的低声部是单一f小调的主三和弦进行,第三、四小节上是单一f小调的属56和弦进行,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分别重复了这两个和弦,第七第八小节则更换了两个和声由此可见,如果按照和声变化去数拍子,拍子是呈倍数加快的在保持稳定节奏的前提下,这种变速数拍子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乐句戏剧化,这显然和传统的练习方式是不一样的。

      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德尔曾用“透视缩短”(fore shortening)一词来描述这八小节中的节奏感,他的表述是当接近乐句结尾时的时候,和弦变化的速度产生的变化频率应该加倍,然后再加倍这种变化从每两小节一次,每小节一次,最后到每小节两次人对于旋律和和声的感觉会有很大差敏感点皆有所不同,如果对和声不够敏感,不妨用低声部和弦的根音作为次要旋律,把它们按照和声节奏的方式在心里先歌唱出来,从而使我们能够真正听到那层细的、如同对位式的走向3)旋律节奏谱例二出现在第三小节的“回倚音”,是一个可以使用节奏伸缩的地方,作为一个慢速开头且又全是和弦的织体写法主旋律被隐藏在和弦的高音声部里在明确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板)的速度和开篇标记的p记号后,确立了这是一个深情歌唱与连贯平静的开篇为了更好的感知其张力演奏者可以尝试将高音的旋律音拆分为持续的16分音符通过以上剖析,可以尽可能感受到长时值音符带来的延伸感,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音符与音符之间那种持续不断的能量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当持续不断地16分音符到达下一个旋律音时,演奏者尽可能克服钢琴本身自带渐弱效果的特点,更好地用余音连接到下一个旋律音。

      在接下来的这些十六分音符上,加入带有呼吸感的Rubato效果,一种自然渐强,走向高音的趋势则会明显体现一旦每次变换旋律音的时都展现出Rubato的话,就好像把一种美食吃过量一样,久之会腻因此在处理时,应当把节奏伸缩用在第三小节那个回倚音上,因节的旋律声部是缓步上行的,第三小节B到D距离变远,并且加入了这个回倚音,使得旋律的最高点变得十分婉转,这里便是使用节奏弹性的最佳地点第四小节的旋律加速,又使情绪得以冷静下来,其余的音符尽可能都弹得平均如同贝多芬要求的那样,整个四小节都保持着弱的范畴,这样的效果正好做到了自然和深情并重的状态采取这种练习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节奏缓慢而出现拖沓或者没有重点的情况在练习此段落时,应当采用快板慢练和慢板快练的方法慢板的快练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把速度加快,而是在加入填充音后更好地调动听觉反馈,在充分体会乐段戏剧化效果之后,完成这段的音乐演奏3.断句析句,就是指说话的不连续性它可以使相同的一句话产生多种含义在音乐中,断句有同样的效果前文说过,贝多芬的作品受到大维也纳时代的影响很深,句法上基本继续着两短一长的定式,句子对称的模块化使其颇为自然和典雅在谱例二这四个小节的断句结构是1+1+2,和谱例一的断句结构2+2+4相比缩减了一半,它们都是典型的两短一长的断句方式。

      演奏者不仅要用纵向思维,更多的要使用横向思维,将可能的、连贯的旋律与和声连成旋律线,形成一股股的音乐能量,持续并保持方向感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的自然呼吸和乐句的呼吸不能保证总是重合在一起,其原因是根据乐曲的表现力、节奏伸缩的变量、考虑和声走向等等原因造成,乐句通常会因为演奏者主观的调节而变得或长或短人的呼吸是相对均匀的,如果强行把自己的呼吸和戏剧化的乐句重合,那演奏的过程可能会受到心跳或快或慢的干扰,乃至大脑缺氧音乐是人文主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自党地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影响,比如文学和诗词等,哪怕最简单的说话方式也会对其有影响,有了强弱、长短、句便使说话有了声调、语气、顿挫,让那些记录在乐谱上的音符在演奏者的手下重新活了起来二、三要素的演奏应用演奏所采用的三要素,就如同前文提到的音乐织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在分析和演奏乐曲时,这三要素的分析方法应当交替进行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谱例五)不同于之前的op78,可以看到乐谱的速度标记变得更加细腻和肯定标题部分标注了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非常纯粹如歌般的柔板),整个段落只有一个p(弱)作为表情记号。

      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很容易迷茫,就好像看到了一棵树,却不知道森林长什么样子所以,可用前文提到的三要素来去慢板快练、快板慢练,在这里可以尝试用一倍的速度来演奏,大脑高度集中并试图抓住所有音的同时,演奏者会像影印机一样,居高临下地看到了一个大概的织体结构在这样快的速度下,可以很快的注意到主题有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再一分为二这样的断句打破了前文提到的两首奏鸣曲中,两短一长的结构形式,变成了平均的两大段在和声上,C大调的使用带给人一种纯净感和安静感,用双手拉开距离地弹奏,仿佛准备拥抱整个世界这一切让人想起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采用席勒的一句话:“Seid umschlungen,Millionen!”这是我的世界!(拥抱吧,千百万的人把这个吻分享给全世界吧!)当乐曲的第三个乐句转到A小调时,会有一种更暗的感觉,但在结尾处又回到C大调,仿佛出现了光辉,带着永恒的光芒直到结尾同样有趣的是,每四小节的乐句中最可能出现的旋律高点音,出现在一个同一个和声中(原则上是所有音程中最和谐的),就像Op.2n.1中第8小節最后一个高点音样在这样的速度之下更容易听到整个主题的走向和流动同样,在这种速度下,也更容易感受节拍。

      如果演奏主题的速度太慢,又是在C大调的主三和弦之上,就很容易对这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