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7366095
  • 上传时间:2017-11-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49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一代人的纪实一位朋友在里告诉我,在位于黄土高坡的陕北延安,至今还生活着 300 多名当年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已经难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北京公开的资料显示,在 1969 年初,包括 1200 多名管理干部在内的逾 2.8 万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安市,散落于 1600 多个大队从事农业劳动这位朋友说,他认识一位目前依然留守在延安市黄陵县的北京知青,这位知青名叫高玉珍,不幸的是,高玉珍在不久前刚刚被查出肝癌,而且已到了晚期躺在自家炕上养病的高玉珍拉着这位朋友的手说,她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一次北京,再看一眼生养了她的家乡朋友告诉我这件事情的目的,是希望作为记者的我,能通过我的报道,让高玉珍实现她的愿望,并且能关注一下这个早已被社会所遗忘的群体一个多星期后的 2006 年 9 月19 日下午,我抵达陕西省黄陵县,打给当地的另一位知青陈志,陈志在当地留守知青中较为活跃,和大家联系广泛我希望他能陪同我采访高玉珍以及这些至今依然留守的陕北的北京知青陈志说,他就在高玉珍的家里,不祥的是,那头,同时传来几声苍凉的唢呐声陈志接着说,高玉珍在早上已经走了……谨以此文,献给未及谋面的高玉珍以及她的战友们。

      没想到,她还是埋在了这里秋日的黄土高原上,唢呐的声音悠长而又空旷唢呐吹出的陕北小调《三十里铺》让高玉珍的葬礼显得更为冷清和凄凉:“提起那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好了个三哥哥/他是奴家的知心人/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四妹子今年一十六/人人都说咱二人天配就/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高玉珍的家位于黄陵县店头镇长墙村,两孔极小的窑洞,前来吊唁的人甚至难以落足陈志等五位留守知青被当作娘家人,受到当地丧俗中最高规格的礼迎北京没有来人陈志解释说高玉珍的娘家在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969 年 2 月 5 日,年近 20 岁的高玉珍坐上西去的知青专列,来到延安市黄陵县桥山公社长墙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谁都不可否认,那是一列充满歌声和憧憬的列车曾是毛主席在首都接见的第一批红卫兵的高玉珍,心中同样充满了激情和梦想 说到高玉珍,当地每一位和她熟识的人,都会提到在她插队期间发生的那个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故事那是插队第一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刚刚躺到被窝里的高玉珍被同住一宿的三位女知青唤醒去,到门外面把尿壶给咱提进来高玉珍什么也没有说,起身准备穿衣服同宿的女知青劝她,还穿什么衣服呀,尿壶就在门外面,不够麻烦。

      对于同室的三位女知青的话,木讷老实的高玉珍通常都是言听计从高玉珍长得又矮又丑,经常受到其它人的欺侮和排挤每天出工回来,她要为大家做饭,而且往往是别人吃完了才能轮到她吃做饭之前,她的手要在大家的监督下洗上四遍,因为大家觉得她不讲卫生睡觉的时候,她也不能穿衣服,同宿的知青觉得她身上有虱子对于这些无理的要求,柔弱的高玉珍从来不予争辩高玉珍光着身子下了炕,刚出了窑门,就听见身后哐嘡一声,门被从里面插上了接着,同室的三位知青一齐大喊,有贼了!抓贼啊!一刹那,同院里住着的男知青们纷纷打开门来,亮闪闪的手电筒一齐向高玉珍照来窑洞里的三位知青笑成一片,全身裸露的高玉珍慌不择路,跑进了对面的一个院子院子住的是贫协主席杨服焕,杨服焕家徒四壁,老婆在几年前跳河身亡,留下一个 7 岁的孩子面对深夜闯进家门的高玉珍,善良的贫协主席杨服焕急忙取来一床破棉被将她裹起来若干年后,在北京的一次知青聚会上,三位捉弄高玉珍的知青提到这个恶作剧时,心中充满了悔恨和不安但在那时,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因为知青们的排挤和歧视,善良的杨服焕最终成了高玉珍在当地惟一的依靠半年后,高玉珍怀孕了,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县上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名义将贫协主席杨服焕五花大绑,初定 20 年刑期。

      批判会设在村头的一片大操场,几乎全乡的人都跑来看热闹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矮小瘦弱的高玉珍也来到了会场,她走到杨服焕的身边,解开绑在杨服焕身上的的绳子,坚定地告诉政法组的人,“要判就连我一起判,是我先找的他政法组的人惊呆了,他们实在想不通,一个北京学生,竟然能看上杨服焕这个鳏夫,家里穷没文化都不说了,杨服焕的长像也是奇丑无比,秃头、天生罗锅,而且还是柳拐腿你真的是自愿的吗?”政法组的人再一次问到高玉珍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政法干部一时不知所措,批斗会被迫中止之后,有人向政法组建议,不如让他们两个结婚算了但因为高玉珍身为知青的特殊身份,当地政府根本不敢做主知青的管理干部也找高玉珍做工作,称只要她告杨服焕强奸,就让她提前返京这个对于知青来说最大的诱惑,也被她断然拒绝高玉珍的事情最终惊动了中央,在相关部门的批复下,北京市民政局为高玉珍和杨服焕签发了结婚证高玉珍夫妇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个北京知青和当地人结婚的案例这次意外的婚姻,让高玉珍返京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当 10 年后北京知青大返城时,高玉珍已经有了两个孩子1986 年 5 月,按照当地政府照顾北京知青的相关政策,高玉珍进入当地的乡政府工作工作后的高玉珍无法忘记自己的家乡。

      1988 年,高玉珍回了一次北京,她把大儿子的户口迁到北京,落户自己的哥哥家按照当时的政策,每个知青家庭可以把一个孩子的户口迁回北京对于那些流落他乡的知青来说,这是此后能让他们魂归故里的最好方式,当他们年迈的时候,他们最少可以到自己的孩子家安享晚年但儿子的户口迁到北京仅仅一个多月后,哥哥来信说,户口虽然落到北京了,但孩子以后的工作怎么办?住房怎么办?结婚怎么办?……高玉珍心里清楚,对于同样有着重负的哥哥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高玉珍给哥哥回信说,那就把户口再迁回来吧10 年后的 1998 年,是高玉珍最后一次回北京对于已经退休在家、身体日益羸弱的高玉珍来说,这次探亲之族无疑还有着更多的奢望让高玉珍失望的是,哥哥家的大门紧锁,四外寻找都没有找到家里的一个人哥哥是她在北京最后的亲人这把锁,成了高玉珍的一块心病此后,高玉珍便再也没有回过北京2006 年 9 月 19 日,58 岁的高玉珍在自己插队的长墙村的家中与世长辞她的离去,使至今还留守延安的北京知青人数变为 320 人,也让她在弥留之际回一次北京的心愿最终烟消云散高玉珍的墓地位于黄陵县的桥山之下桥山是渭北黄土高原向南延伸的一脉,《史记》中“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让这个地方名扬天下。

      前来送葬的留守知青龚凤海泪流满面30 多年前,龚凤海和高玉珍同乘一列火车来到延安,让龚凤海唏嘘不已的是,高玉珍把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长墙村,没想到,她还是埋在了这里在插队的那么多年里,年轻的龚凤海同样看不起被大家称为“小老太”的高玉珍,嫁给杨服焕这个身上到处都是毛病的人,他更是想不通但当龚凤海站在高玉珍的墓地前时,他一下子觉得什么都想通了,他甚至觉得,高玉珍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敬佩的人  “高玉珍的婚姻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很大,有人觉得,这些北京人结婚不讲什么门当户对,对当时风行的买办婚姻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堪比‘梁祝’龚凤海说在高玉珍病重期间,龚凤海曾和她谈起那个疯狂的年代和那个冬日深夜发生的改变了高玉珍一生命运的事情,让龚凤海意想不到的是,高玉珍说,她做的事情她从来都没后悔过,她谁也不怨,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当高玉珍走入墓地的时候,留守知青们仔细回忆高玉珍的婚姻时,他们突然觉得,他们一直认为生活很悲惨的高玉珍,在婚后其实生活得非常美好,不论是苦难或者富有,他们都不曾背弃,他们互相照顾,互相体谅在知青大返城的年代,多少个家庭因此分崩离析,但高玉珍依然坚守着在别人眼里猥琐不堪的丈夫在龚凤海眼里,高玉珍至少在精神是满足的,因为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政策。

      龚庄村的真正主人“没想到,她还是埋在了这里当龚凤海对高玉珍发出这样的感慨时,他其实更多地说给自己龚凤海插队的地方叫龚庄村,这或者是一个巧合,抑或是一个隐喻在龚凤海到来之前,龚庄村并没有一个姓龚的初来乍到的龚凤海感到稀奇而又豪迈,“看来我才是这个村庄的真正主人一语成谶年轻好强的龚凤海绝对不会想到,他将面对和高玉珍同样的宿命刚插队时,队长发给他一条鞭子和一群羊龚凤海细数了一下,整整 30 只拿惯了钢笔的龚凤海对细竹杆做成的皮鞭并不是很适应但仅仅两天后,他就会在山坡上甩出一记漂亮的响鞭两年多后,龚凤海把羊群还给队长时,羊群已经壮大到 80 多只1972 年,龚凤海被招入黄陵县某劳改农场工作刚去的时候,龚凤海给领导提出要去开汽车,领导告诉他,汽车太贵重,出了事损失太大,结果派他去开拖拉机之后,龚凤海还当过保管、看过大门、做过收发,但是始终没穿上制服在一个司法系统的部门来说,制服,意味着身份的不同1979 年 4 月,知青大返城那年,30 岁的龚凤海因落实政策调回北京某公司当司机然而仅仅一年后,他出人意料地要求调回黄陵原单位龚凤海认为,他之所以要回到陕北,是因为多年来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而在北京反倒让他感觉不适应。

      如果仅仅是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理由似乎有些勉强熟悉龚凤海的知青认为,龚凤海在北京呆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倔脾气导致他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日益变化的社会  1983 年,在别人的介绍下,已经 34 岁的龚凤海和一位当地人结婚在当时的那个环境,对于他这个大龄青年来说,能找到一个对象真是难上加难介绍人告诉女方,龚凤海工作很认真,还是北京知青,以后肯定会有前途但是,龚凤海的前途迟迟无法到来,三年后,两人离婚龚凤海最为看好的前途就是转干他身边所有和他一同参加工作的人都转干了,却一直轮不到他一些心底善良的人暗示他,你应该去找找领导龚凤海却觉得,请客送礼的事情他绝对不能干,他也不能助长这个社会悄然兴起的不良现象离婚三年后,经别人劝解,龚凤海与离婚的妻子又生活在了一起复婚后不久,妻子考上了公务员,也劝龚凤海能参加公务员的考试1991 年,龚凤海走进了试图改变他前途的考场,对于大龄且只有初中学历的龚凤海来说,这次考试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出乎意料的是,龚凤海故意在考卷上写上很大的字,几个字就占满了试卷我就想用这种方式来抵制,如果公平公正的话,我早就应该转干了,为什么还要让我参加考试龚凤海如此解释当年的动机结果在意料之中,龚凤海名落孙山。

      没有人认可他一时的英雄之举之后不久,妻子再次提出离婚,龚凤海背起铺盖卷,搬进了单位的单身宿舍,一住至今在此期间,曾有好多热心人给他张罗介绍对象,但对方见他连个房子也没有,常常是第一次见面后就告分手为此,龚凤海找单位领导要房子,领导说,按政策规定,单身是不能分房子的,况且你是一个北京人,迟早要回北京,要房子有什么用,除非你在这里结婚,才能考虑给你分房的事情先有房子还是先娶媳妇,龚凤海一直在这个鸡与蛋的先后问题上被忽悠着2003 年 7月,当孑然一身的龚凤海办理完内退手续后,他终于明白,龚庄村其实就是他真正的家乡,北京,那个遥远的大都市,只是他生命旅程中一个再也无法回去的起点对于返京,龚凤海已不再想了,他称自己没法面对哥哥嫂嫂们,“就我目前的窘境,回去不是寒碜他们吗?哪里的黄土都埋人,何况我姓龚,龚庄村才注定是我最后的家园……”退休之后的龚凤海突然发现,以前对他小心翼翼的一些领导和同事一下子变得和善起来一位要好的同事点破其中的玄机:其实领导希望你早点退休的,因为你在岗位上的时候太认真,好多事情让大家过于尴尬龚凤海不得不再次总结自己的过去,尴尬的事情真是不少开车的时候,有人想用车办点私事,龚凤海说,这可是公车呀!来者悻悻而归。

      看守劳改场的大门时,经常有同事找他,希望能把别人托付转交的烟酒等东西转给里面服刑的犯人,龚凤海拿着东西就告到领导那里对于这些被龚凤海摆到桌面上的事情,领导有时候会犯难让龚凤海担忧的是,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消极的主导思想,就是每一个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亏,“有这种思想的人长大了,就想占别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