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选修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歌.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新人教版选修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歌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呈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仆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情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变更方法,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长途跋涉,好轻易才到柳州,却急不成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开阔而萧瑟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开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开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却貌似毫不吃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开展了宏大的画卷 其次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诚恳,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鲜明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迷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那么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那么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切好友情况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那么山岭重叠,望水路,那么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特别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终止,文情较浅,文气较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