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火中,一张报纸的担当.pdf
1页□本报记者卞文超“战争年代办报纸也是要掉脑袋的 《大众日报》老报人陈冰生前常对后人说 “我们从枪林弹雨中来……”这是大众日 报社歌的第一句战火硝烟中,大众日报是一 面不倒的旗帜这片大众报人誓死捍卫的舆论 阵地,是用生命铸就的伟大事业 ‘抗战和进步’ 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1939年夏天,李竹如随八路军第一纵队来到 沂蒙山区1940年初,担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 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 “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 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抗战和进步’应当 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站在这 一立场上,坚固地团结起来,并接受进步政党 的 领 导 , 才 能 胜 利 地 担 负 起 光 荣 的 时 代 责 任李竹如以坚定的党的立场和明确的新闻 理念,明确办报的指导思路 为了解决报社人手紧张的问题,李竹如经 过山东分局组织部陆续调进一批中等文化水平 以上的知识分子干部作为管委会主任,他亲 自撰写社论和文章,从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 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计8万多字 1942年秋末冬初,在反“扫荡”的对崮峪战 斗中,面对八千敌人的疯狂进攻,李竹如表现 得沉着勇敢。
中午,在战斗的间隙,他谈笑自 若地鼓动大家:坚持到天黑,一定会胜利突 围天黑后,我军开始突围,李竹如在翻越山 顶的石墙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7岁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与李竹如共同来山东的,还有他在南京中 央大学的同学与革命战友郁永言 郁永言是个瘦高个儿,见过他的人都有一 个深刻的印象,一副近视眼镜架在瘦削的鼻梁 上,比一般文化人还瘦弱的身体,面孔饱经风 霜 郁永言1939年调入《大众日报》,担任国际 时事版主编、《大众电讯》主编、《大众日 报》通讯部部长等职 1941年11月,郁永言率一支战时新闻小组, 随中共山东分局、115师机关活动这个小组有 30多人,带有收发报的电台1941年11月29日后 半夜,他们向南穿过临蒙公路,走了整整一 夜,于30日拂晓来到大青山脚下,误入敌人“清 剿”包围圈,遭遇了山东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搏 杀 在这场持续两天一夜的“大青山突围” 中,报社同志与敌正面遭遇,随即被冲散,经 营部卢再厉在搏斗中头被砍掉,文印员文白拒 俘被敌当场枪杀,有的同志打光了子弹,把枪 和机器砸了,文件烧了,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 的敌人同归于尽郁永言同志也在搏斗中牺 牲。
当天夜里,老报人朱民所在的新闻小组从 望海楼顶上下来,路过大青山战场,尸体遍布 山野,血迹已经冻干,惨烈场面让人无法承 受 突围后,报社同志在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部长郭季田遗物中发现,他生前在日记本写下 这样的诗句:“我发誓地向天呼号,为了民族 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10年中这么多人牺牲,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极为罕见当年刚满18岁的美术编辑李后,在大青山战 斗中成功突围作为幸存者,54年后,72岁的他 回到了沂蒙山区,在大青山烈士陵园里,失声 痛哭 报社牺牲的人员中, 还有电台台长叶凤川、 记者方曙、 陈虹, 编辑亓若君、 雷根, 还有报务员、 译电员、 摇机员、 炊事员、 交通员等, 平均年龄不 到25岁 大青山英烈是报社牺牲的578位烈士的缩影 一家报社, 从1939年创刊到1949年, 10年中有这么 多人付出生命, 在世界新闻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报社经理部部长丁柱同志, 在1942年反 “扫 荡” 中被拉入 “网” 内, 由于已被敌人发现, 果断向 敌人开枪射击, 英勇牺牲 1945年反 “扫荡” 中, 印 刷厂工人谭子安被敌人俘虏, 敌人用刺刀连捅他 九刀, 他高呼 “共产党万岁” , 壮烈牺牲。
尤其不能忘记, 在惨烈的战争中, 还有160多 位沂蒙老乡为了保护报社, 牺牲在侵略者的刀锋 枪炮之下, 不少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树冠摩天, 不忘根深 至今, 大众报人把创刊地沂水县云头峪村, 亲切地称作 “老家” 2007年以来, 大众报业集团与 省地矿局决定每年为老区打一口井《大众日报》 首任总编辑匡亚明, 91岁在南京逝世, 长眠地选在 《大众日报》 创刊地 这份生命铸就的宝贵事业, 为一代代报人情之所倾, 心之所向, 魂之所系□本报记者卞文超煌煌76年基业大众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连 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革命战争年代,578位报社职工、160多位沂 蒙好乡亲,为这份报纸牺牲了生命,缔造了世界 新闻史上可歌可泣的奇迹 是什么促使人们前赴后继,甚至不惜献出最 宝贵的生命?“大众办,大众看!”1938年12月底,沂水县王庄东南角一间低矮 的民房里,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最后一 次确认了即将印刷的版样 创刊之初的大众日报,社长是刘导生,总编 辑是匡亚明报纸自1938年10月开始筹备,一无 设备,二无人员,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自 动员,沂水当地的进步报纸《青年报》全体加 入,并带来重要办报物资:一部收音机、一部油 印机、两部和纸张。
山东分局大力支持,从 岸堤干校抽调了十几名青年干部,加之《青年 报》的10个人,大众日报队伍初具规模 “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匡亚明 提议,报名就定为“大众日报” 在距王庄8里路的云头峪村,22岁的新娘子 刘茂菊没见过报纸是怎么印的但听说印报纸是 为了宣传打鬼子,她和丈夫毅然把住了不足一百 天的新房让给即将创刊的《大众日报》作“印刷 厂” 一部破旧的四开机,一部脚蹬机,两部残缺 不全的铅字,搬进这个院子老工人十余人,练 习生十余人,在这里忙碌 1939年1月1日,第一份《大众日报》带着热 血温度,诞生在小山村的寒冬腊月 “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 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情 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一版正中的发刊词 中这样写道看报纸,和吃馒头一样!创刊初期,《大众日报》为三日刊,铅印四 开四版,期发一千多份1942年改为二日刊,订 户扩大至五六千户 “报纸是争相传阅的,每一次看报对同志们 都是莫大的鼓励抗大一分校的一位同志多年 后这样在回忆录里写道 还有人说:看报纸,和吃馒头一样!当时人 们吃的是糁子煎饼、红薯干,吃馒头是能想到的 最大的奢侈这枚思想的炮弹,成为对敌斗争的 杀伤性武器。
报纸背后是一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队 伍,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他们冒着生命危 险,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办报1939年夏天,日寇开始第一次“扫荡”6 月10日,报社撤出驻地,转战20天时间,作战3 次,打死打伤敌人几十人,报社营业室赵钧牺 牲,成为报史上第一位烈士 残酷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1941年11月3日至12月2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 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了应对形势,报社 分成三个战时新闻小组第一小组22人,主要任 务是对外发稿,每晚6至12点要发出3000至5000 字,使党中央和全国各地及时了解山东对敌斗争 情况第二战时新闻小组28人,以报社通讯部 (对外称新华社山东分社)为主,随山东分局活 动,负责出版油印《大众电讯》,向党中央报告 反“扫荡”情况第三新闻小组10余人,与印刷 一厂一起武装起来,随山东纵队打游击,同时坚 持出油印版报纸 在为时近两个月的扫荡中,报社18位同志牺 牲,损失巨大然而报纸没有停铅印报纸不能 出了,就出石印报纸;石印报纸不能出,就出油 印报纸;油印报纸出不了,大众电讯通过电台也 要发!截至1942年1月24日,战时油印版共出版15 期,每期二至四个版。
战斗激烈时,编辑部的同 志爬到东蒙山望海楼子山、花白顶山上支上石块 作书桌,当工作台,在山上收发电讯编报纸直 到今天,山顶上仍保留着当年报社垒的石头工作 台印报出书、办通讯社、组发行网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当 天,《大众日报》发展为日刊,对开报四版,每 期35000份,影响越来越大 从抗日救亡,到解放战争,在极其艰苦的战 争条件下,以报人为主的队伍不仅办好了报纸, 而且推进了书店、通讯社和交通发行网的建设, 为山东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1940年11月,报社成立大众印书馆,成为报 社最重要的经营机构1943年6月,山东新华书 店作为报社内部单位筹备成立,开始供应山东境 内国民教材 1939年,大众通讯社宣布成立,1940年改称 通讯部此后,大众通讯社撤消,成立了新华社 山东分社1946年,新华社华中分社与山东分社 合并为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直到1948年济南解放 以后,才正式宣布新华社山东总分社与大众日报 社分设 抗战胜利后,报纸发行量达七八万份,不但 在山东发行,还在苏北、苏中等地发行,对于巩 固解放区,壮大人民力量,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路火与血的洗礼,报社核心部门驻地几经 变迁。
1949年4月,新中国成立在即,报社迁至 济南市 报社先辈为之奋斗不止、热切盼望的和平年 代终于要到来了!冒着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战火中,一张报纸的担当1945年8月10日, 报社先是收到新华社消息: 苏联红军攻入伪满, 接着收到新华社延安急电: 日本政府接受无条件投降 24时, 又收到朱德总司令发布受降命令的电稿 编辑部当即决定出号 外 编辑连夜精心编辑, 工人们马上排版赶印 8月11日上午, 套红的号外出版日本无条件投降,大众日报发号外战争年代,大众日报578位职工牺牲 “我们从枪林弹雨中来”▲大众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匡亚明(左)与记者在一起▲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既是办 报队,也是战斗队工作队▲大众通讯社▲1944年大众日报在莒南县王 家野疃的排版车间2015年7月7日星期二责任编辑杨鹏黄露玲7百 万 字 史 料 近 万 张 图 片 表 格 近 百 件 文 物全 面 权 威全 面 权 威纪 念 馆 收 录 了 百 万 字 的 史 料 文 字 近 万 张 图 片 表 格 近 百 件 文 物 以 及 大 量 反 映 山 东 抗 战 的 文 学影 视 作 品 包 括 山 东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大 小 战 役 和 英 烈 事 迹 五 万 两 千 余 名 烈 士 和 十 七 万 九 千 余 名 平 民 死难 者 名 录 日 军 在 山 东 的 暴 行 罪 证 以 及 山 东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政 权 经 济 文 化 建 设 情 况 等 并 汇 集 了山 东 各 地 的 抗 战 文 物 和 来 自 党 史 民 政 及 北 京 八 路 军 山 东 抗 日 根 据 地 研 究 会 等 部 门 的 最 新 研 究 成 果 是 迄 今 为 止 最 全 面 最 权 威 的 山 东 抗 战 展 示 平 台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出报从未停刊《大众日报》 登上艺术舞台□本报记者王红军“潺潺沂河绕蒙山, 相思泪水遮笑颜。
一腔热 血寄大众, 抗日星火熊熊燃……” 6月, 以一份浸染 英雄鲜血的 《大众日报》 的撰稿、 印制和成功发行 为主线的新编五音戏 《大众星火》 , 在淄博市首 演, 艺术化地呈现了 《大众日报》 在抗日战争中起 到的巨大 “文化引领” 作用 据编剧常勇、 高森继介绍, 剧中主人公高庆 珂、 庞玉凤是以淄博市淄川区杨寨镇真实人物为 原型, 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 其中, 高庆珂曾先 后任大众日报社政治教导员、 党总支书记、 经理 部部长 1942年秋, 日军集中五万余兵力对沂蒙山 区进行拉网 “扫荡” , 他率领报社经理部和印刷厂 就地坚持斗争, 不幸陷入敌人包围圈, 牺牲时年 仅25岁 去年底, 在沂蒙精神展馆中,“ 《大众日报》 吹 号角” 栏目深深地感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 究徐培成 《大众日报》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 大众报人一手拿笔、 一手拿枪, 坚持出报从未停 刊, 先后有500多名大众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就是民族歌舞剧 《沂蒙儿女》 创作的初衷 徐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