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可修改).docx
3页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是出自《战国策》里的小故事以下是59范文为大家整理的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①其喙鹬曰:‘今日不雨②,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解释】 ①拑:同钳 ②雨:亦有版本作“涌”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且——将要 伐——讨伐 燕——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纵横家, 惠王——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方——正 曝——音pù,晒的意思 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箝——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雨——yu 四声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以及后面的“渔父fū”,以捕鱼为业的人 禽——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敝——通“蔽”,使动用法,这里是使、致使、使得...... 相知——相持对峙的意思 熟——仔细 乃——于是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日不吐,明日不吐,就有死蚌’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毫不费力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作品出处】 《赵且伐燕》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zì)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