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传思想概论.ppt
47页n n离宫:天水讼(游魂) 艮宫:火泽睽离宫:天水讼(游魂) 艮宫:火泽睽n n 【本 卦】 【变 卦】 【本 卦】 【变 卦】n n ▅▅▅▅▅▅▅▅▅▅ 子孙壬戌土 子孙壬戌土 ▅▅▅▅▅▅▅▅▅▅ n n ▅▅▅▅▅▅▅▅▅▅ 妻财壬申金 妻财壬申金 ○→○→ ▅▅▅▅ ▅▅▅▅ 子孙己未土 子孙己未土 n n ▅▅▅▅▅▅▅▅▅▅ 兄弟壬午火 世 兄弟壬午火 世 ▅▅▅▅▅▅▅▅▅▅ n n ▅▅▅▅ ▅▅▅▅ 兄弟戊午火 兄弟戊午火 ▅▅▅▅ ▅▅▅▅ n n ▅▅▅▅▅▅▅▅▅▅ 子孙戊辰土 子孙戊辰土 ▅▅▅▅▅▅▅▅▅▅ n n ▅▅▅▅ ▅▅▅▅ 父母戊寅木 应 父母戊寅木 应×→×→ ▅▅▅▅▅▅▅▅▅▅ 兄弟丁巳火 兄弟丁巳火 n n震宫:雷风恒 n n 【本 卦】 n n ▅▅ ▅▅ 妻财庚戌土 应 n n ▅▅ ▅▅ 官鬼庚申金 n n ▅▅▅▅▅ 子孙庚午火 n n ▅▅▅▅▅ 官鬼辛酉金 世 n n ▅▅▅▅▅ 父母辛亥水 n n ▅▅ ▅▅ 妻财辛丑土 《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六十四卦中须观象取法者,皆在位掌权之人,其六十四卦中须观象取法者,皆在位掌权之人,其中中“ “君子君子” ”凡五十三见,凡五十三见,“ “先王先王” ”七见,七见,“ “后后” ”三见,三见,“ “上上” ”一见,一见,“ “大人大人” ”一见。
一见 “君子君子” ”一一词,《象传》习见西周古籍,咸以君子为有位词,《象传》习见西周古籍,咸以君子为有位者之称,如《诗经者之称,如《诗经· ·小雅小雅· ·大东》:大东》:“ “周道如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即为明证即为明证古代由于教育尚未普及,能受教育者,大率以贵古代由于教育尚未普及,能受教育者,大率以贵族及官员子弟为主读书既可以明理、修德故族及官员子弟为主读书既可以明理、修德故一般而言,贵族子弟之观念与言行自然较符合当一般而言,贵族子弟之观念与言行自然较符合当时统治阶层之标准是以君子、小人之别,逐渐时统治阶层之标准是以君子、小人之别,逐渐转以转以“ “德行德行” ”区分,《论语》所载,即为明证区分,《论语》所载,即为明证《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n n《师》:君子以容民畜众n n《蛊》:君子以振民育德n n《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厚德:n n《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n n《坤》:君子以厚德载物n n“厚”:使其深厚,反求诸己。
先厚德,后载物n n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以君子进德修业,要成己成人方可n n引申:掩迹修善,埋名树仁《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顺德顺德n n《升》:君子以顺德,积小而高大《升》:君子以顺德,积小而高大n n顺德:君子修德,当循序渐进,积小而成大,即顺德:君子修德,当循序渐进,积小而成大,即荀子所谓荀子所谓“ “积善成德积善成德” ”君子当君子当“ “先立德先立德” ”,则可,则可再求再求“ “立功立功” ”,此即孔子,此即孔子“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 ”n n顺德而明智顺德而明智n n孔子曰:孔子曰:“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即往圣先贤之嘉言善行,足资师法者是以君即往圣先贤之嘉言善行,足资师法者是以君子择善而从,多闻多识,以畜其德子择善而从,多闻多识,以畜其德《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n n君子之修身畜德,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君子之修身畜德,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民必从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民必从之。
n n《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n n君子效法君子效法“ “水水” ”的品德,一方面是滋润万物,赋的品德,一方面是滋润万物,赋予其生命力一方面则是常其德行习其教事予其生命力一方面则是常其德行习其教事换言之,君子化民成俗,莫不是从自身修习德行换言之,君子化民成俗,莫不是从自身修习德行为开端而君子的修德,贵在为开端而君子的修德,贵在“ “恒常恒常” ”,故《恒,故《恒》卦:》卦:“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益》卦:《益》卦:“ “立心勿恒,凶立心勿恒,凶” ”,皆言此理皆言此理《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而儒家向来认为真正的君子是不会更改自己在德行方向上追求,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环境,皆是如此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n n《周易正义》:“君子之人,守道而死,虽遭困厄之世,其于知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挠而移改也《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n n独立不惧: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与气魄;“遁世无闷”则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自信n n《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n n荣:营:惑都是说明君子不可以为禄位所诱惑,减少自身的欲望,减少自身的忿怒之心。
君子有此德行,方可以立身,可以安民《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爱民为先爱民为先n n《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n n这里强调这里强调“ “礼礼” ”与与“ “法法” ”之区别 “礼礼” ”禁未禁未然之前,然之前,“ “法法” ”施依然之后所以王弼注解此施依然之后所以王弼注解此处曰:处曰:n n“ “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 ”n n“ “折狱折狱” ”是治理国家的消极手段,如果国家可是治理国家的消极手段,如果国家可以彰明庶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安居以彰明庶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安居乐业则奸邪之事不令而自制强调以宽政为本,乐业则奸邪之事不令而自制强调以宽政为本,爱民为先,德化为基《论语》有云:爱民为先,德化为基《论语》有云:“ “能行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公平为先,n n《谦》卦:君子以裒【pou】多益寡,称物平施n n但是平等绝不是机械的,绝对的平等,那是一种假象,真正的是一种有条件的平等理念。
《大象传》思想概论《大象传》思想概论n n用法之道:n n以民为本与以国为本n n抑恶之资与残民之具的区别n n定法:三令五申《巽》:君子以申命行事n n同时有悲悯之心n n《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易传》概说 根据《史记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公是站在学史公是站在学术思想上立言,将这些术思想上立言,将这些“传传”归于孔子名下,归于孔子名下,虽然这些文字非尽出孔子之手,但此处既明揭虽然这些文字非尽出孔子之手,但此处既明揭“说卦说卦”之名,且与《彖》、《象》、《系》、之名,且与《彖》、《象》、《系》、《文言》同列,可知为先秦之作无疑汉志未《文言》同列,可知为先秦之作无疑汉志未明言明言“说卦说卦”之名,仅云:之名,仅云:“孔氏为之彖、象、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虽不言说卦,虽不言说卦,却言却言“十篇十篇”,可知说卦已包括在内,不然何,可知说卦已包括在内,不然何来十篇?《易纬》言孔子来十篇?《易纬》言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五十究易,作十翼”,也证明《说卦传》之产生于先秦。
也证明《说卦传》之产生于先秦《易传》概说《说卦传》问题的发生,出于后来王充《论衡《说卦传》问题的发生,出于后来王充《论衡《说卦传》问题的发生,出于后来王充《论衡《说卦传》问题的发生,出于后来王充《论衡· ·正正正正说篇》的一段记载:说篇》的一段记载:说篇》的一段记载:说篇》的一段记载:n n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礼》、《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礼》、《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礼》、《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还有更后来《隋唐经籍志》的记载:还有更后来《隋唐经籍志》的记载:还有更后来《隋唐经籍志》的记载:还有更后来《隋唐经籍志》的记载:n n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惟失说卦三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惟失说卦三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惟失说卦三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惟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篇,后河内女子得之篇,后河内女子得之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易传》概说n n今读《说卦传》之文,很明显地其内容为三今读《说卦传》之文,很明显地其内容为三部分所组成:部分所组成:n n第一部分:自开始第一部分:自开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至至“故易六位而成章故易六位而成章”朱熹《周易》本第朱熹《周易》本第一、二章一、二章)n n第二部分:自第二部分:自“天地定位天地定位”至至“既成万物也既成万物也”朱熹《周易》本第三、四、五、六章朱熹《周易》本第三、四、五、六章)n n第三部分:自第三部分:自“乾,健也乾,健也”至至“为妾,为羊为妾,为羊”朱熹《周易》本第七、八、九、十、朱熹《周易》本第七、八、九、十、十一章十一章)《易传》概说n n此三部分文字之内容性质,截然不同;而且此三部分文字之内容性质,截然不同;而且各自成段落,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作各自成段落,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作者疑心《隋志》的者疑心《隋志》的“说卦三篇说卦三篇”,为此三部,为此三部分之分之“分分”,而《论衡》之,而《论衡》之“一篇一篇”是指三是指三部分之部分之“合合”果如此,则《说卦传》的问果如此,则《说卦传》的问题便不需有什么争议了,可以断为:《说卦题便不需有什么争议了,可以断为:《说卦传》作于先秦,因失于秦火,故史公未之见,传》作于先秦,因失于秦火,故史公未之见,但史公确知有此一篇,故载其名于《孔子世但史公确知有此一篇,故载其名于《孔子世家》中,至孝宣帝时,《说卦传》始为河内家》中,至孝宣帝时,《说卦传》始为河内女子发老屋而发现。
女子发老屋而发现《易传》概说n n《说卦传》第一部分,即第一、第二两章,《说卦传》第一部分,即第一、第二两章,是据筮术以言易道,发挥天人贯通之义,其是据筮术以言易道,发挥天人贯通之义,其为文之理路,与《系辞传》一致我们固不为文之理路,与《系辞传》一致我们固不能随便疑惑此一部分为《系辞传》之文错入能随便疑惑此一部分为《系辞传》之文错入《说卦传》中,但此第一部分的写作时期,《说卦传》中,但此第一部分的写作时期,当与《系辞传》作成时期相近当与《系辞传》作成时期相近《易传》概说n n《说卦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完全不同,《说卦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完全不同,三、四两章是一个单元,记载一种八卦排列三、四两章是一个单元,记载一种八卦排列方式;五、六两章又是一个单元,记载着另方式;五、六两章又是一个单元,记载着另一种八卦排列方式而主要的是第三第五两一种八卦排列方式而主要的是第三第五两章,四、六章则分别为三、五两章的附论章,四、六章则分别为三、五两章的附论《易传》概说n n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雷风相薄,水火不相雷风相薄,水火不相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射,八卦相错,数往射,八卦相错,数往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者顺,知来者逆,易者顺,知来者逆,易者顺,知来者逆,易八卦相错变化。
八卦相错变化八卦相错变化八卦相错变化《易传》概说n n帝出乎震,齐乎巽,帝出乎震,齐乎巽,帝出乎震,齐乎巽,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相见乎离,致役乎坤,相见乎离,致役乎坤,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说言乎兑,战乎乾,说言乎兑,战乎乾,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咸言乎艮劳乎坎,咸言乎艮劳乎坎,咸言乎艮劳乎坎,咸言乎艮《易传》概说n n此一卦图的排列方式,在易学史上为一革命此一卦图的排列方式,在易学史上为一革命性的创制,它不只是第一个圆形卦图的出现,性的创制,它不只是第一个圆形卦图的出现,尤其是八卦位置的安排与象天在上、象地在尤其是八卦位置的安排与象天在上、象地在下的观念全不相当;并且也无法以伏羲氏下的观念全不相当;并且也无法以伏羲氏“太极生两仪太极生两仪”的思想与孔子《彖传》的哲学的思想与孔子《彖传》的哲学思想体系解释,所以可确定此一卦图非孔子思想体系解释,所以可确定此一卦图非孔子以上的易学思想,《说卦传》中这一章文字以上的易学思想,《说卦传》中这一章文字必作于孔子之后今细察这一个卦图的八卦必作于孔子之后今细察这一个卦图的八卦位置安排,实乃依照五行相生之序位置安排,实乃依照五行相生之序。
《易传》概说n n就古籍记载中看,《墨子就古籍记载中看,《墨子·经下》已有经下》已有“五五行毋常胜,说在宜行毋常胜,说在宜”的话,可见在战国前期的话,可见在战国前期已有已有“五行相胜五行相胜”的思想再下来,《荀子的思想再下来,《荀子·非十二子篇》曾批评子思、孟子非十二子篇》曾批评子思、孟子“案往旧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造说,谓之五行”,则儒门学者在战国中期,则儒门学者在战国中期也已为五行思想所影响邹衍后于孟子,他也已为五行思想所影响邹衍后于孟子,他之被专称为五行家,并非是由于始创之被专称为五行家,并非是由于始创“五行五行相胜相胜”之说,乃是由于将之说,乃是由于将“五行相胜五行相胜”之说,之说,用于讲五德转移,所以五行思想乃为战国时用于讲五德转移,所以五行思想乃为战国时代普遍流行的思想代普遍流行的思想《易传》概说n n今按《说卦传》此章首句为今按《说卦传》此章首句为“帝出乎震帝出乎震”,,此一此一“帝帝”字便是与邹衍五德转移之指字便是与邹衍五德转移之指“帝帝德德”相通处;再《吕氏春秋相通处;再《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十二纪》中《春三纪》言《春三纪》言“其希太嗥其希太嗥”,与,与“帝出乎震帝出乎震”之思想相同。
故知《说卦传》这章文字必之思想相同故知《说卦传》这章文字必为先秦之作,其产生时期当在战国中叶五行为先秦之作,其产生时期当在战国中叶五行思想最盛行之时,当时儒门学者受了时代思思想最盛行之时,当时儒门学者受了时代思想的冲击,乃合八卦于五行而言易想的冲击,乃合八卦于五行而言易《易传》概说n n现在说到《说卦传》第三部分,即最后第七、现在说到《说卦传》第三部分,即最后第七、八、九、十、十一章,完全是记载八卦的象八、九、十、十一章,完全是记载八卦的象这五章取象,一向易学家都作一例看待,未这五章取象,一向易学家都作一例看待,未注意到它们产生先后的问题但我们今从易注意到它们产生先后的问题但我们今从易学思想的演变上着眼看这些象,便发现它们学思想的演变上着眼看这些象,便发现它们虽是单纯的象的记录,其中仍可表现出易学虽是单纯的象的记录,其中仍可表现出易学思想变迁之迹思想变迁之迹《易传》概说n n第一个值得注意之点是:前四章第一个值得注意之点是:前四章(七、八、七、八、九、十章九、十章)所载之象,各成类别;第七章以所载之象,各成类别;第七章以卦性为象;第八章以动物为象;第九章以人卦性为象;第八章以动物为象;第九章以人体为象,第十章以父母子女为象;最后第十体为象,第十章以父母子女为象;最后第十一章所载之象,则五条理类别,为所有象之一章所载之象,则五条理类别,为所有象之杂辑。
杂辑《易传》概说n n“序卦序卦”之名,不见于《史记》,《孔子世之名,不见于《史记》,《孔子世家》言:家》言:“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说卦、文言文中文中“序序”字为动词,非指字为动词,非指《序卦传》而言至《汉志》,乃言:《序卦传》而言至《汉志》,乃言:“孔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序卦》之属十篇《易传》概说n n文王六十四卦序,上经始乾、坤,次屯、蒙,文王六十四卦序,上经始乾、坤,次屯、蒙,下经始咸、恒,终既济、未济,这中间已明下经始咸、恒,终既济、未济,这中间已明显地示人,在卦序排列中有天人相应、本末显地示人,在卦序排列中有天人相应、本末终始之义,只是卦与卦间道理未指出,《序终始之义,只是卦与卦间道理未指出,《序卦传》的用心,乃在指出各卦贯串之故,以卦传》的用心,乃在指出各卦贯串之故,以填补此一缺陷但《序卦传》所言之贯串六填补此一缺陷但《序卦传》所言之贯串六十四卦之理由,固不可视为文王之本意,只十四卦之理由,固不可视为文王之本意,只能视为《序卦传》作者之见能视为《序卦传》作者之见。
《易传》概说n n第一,表现第一,表现“生生生生”之义n n六十四卦序起于乾、坤、屯、蒙,原已明显六十四卦序起于乾、坤、屯、蒙,原已明显兆示了卦序相生之义;孔子作《彖传》首立兆示了卦序相生之义;孔子作《彖传》首立“乾元乾元”、、“坤元坤元”之名,揭举之名,揭举“资始资始”、、“资生资生”之道;《系辞传》言之道;《系辞传》言“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易”、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均重视生为易,均重视生为易学之基本思想《序卦传》即把握此一义,学之基本思想《序卦传》即把握此一义,一路将六十四卦连缀起来一路将六十四卦连缀起来《易传》概说n n第二,表现第二,表现“天人天人”之应n n天人之应原也是文王卦序的原意,由上经始天人之应原也是文王卦序的原意,由上经始乾、坤,下经始咸、恒可见;经《序卦传》乾、坤,下经始咸、恒可见;经《序卦传》的一番解说后,更明显易察凡易道之在自的一番解说后,更明显易察凡易道之在自然界事物者,如屯、蒙之生养,泰、否之反然界事物者,如屯、蒙之生养,泰、否之反类,剥、复之往返,均在上经;而男女、家类,剥、复之往返,均在上经;而男女、家庭、国家、事业等人事,均在下经。
尤其是庭、国家、事业等人事,均在下经尤其是《序卦传》作者在下经开始,用了一段话来《序卦传》作者在下经开始,用了一段话来贯串天人贯串天人《易传》概说n n第三,表现易道第三,表现易道“往复往复”、、“盈虚盈虚”之义n n《序卦传》中另一值得注意之处,是六十四《序卦传》中另一值得注意之处,是六十四卦在发展历程中一盈一虚、穷而复通的现象卦在发展历程中一盈一虚、穷而复通的现象今就其整个历程看,可分为七个反复起落,今就其整个历程看,可分为七个反复起落,如波浪之滚翻,起伏前进如波浪之滚翻,起伏前进《易传》概说n n杂卦之名,忖其意为对序卦而言《序卦传杂卦之名,忖其意为对序卦而言《序卦传》依六十四卦次序贯通其义,故言》依六十四卦次序贯通其义,故言“序序”;;今杂糅六十四卦,不求其贯通义,故曰今杂糅六十四卦,不求其贯通义,故曰“杂杂”由此可知《杂卦传》当产生于《序卦传由此可知《杂卦传》当产生于《序卦传》之后,然如谓为汉人所伪作,是又不然,》之后,然如谓为汉人所伪作,是又不然,以其训释卦义之间毫无汉象数易气息,故作以其训释卦义之间毫无汉象数易气息,故作者认为《杂卦传》也必为先秦之作品者认为《杂卦传》也必为先秦之作品。
《易传》概说n n“兑,见;而巽伏也兑,见;而巽伏也《杂卦传》此训兑《杂卦传》此训兑之义最切当,兑为泽,取义于天光倒映入水,之义最切当,兑为泽,取义于天光倒映入水,人见而悦;人见而悦;(或见为或见为“现现”,义为泽现天光义为泽现天光)巽为风,风行则草木偃伏巽为风,风行则草木偃伏n n“井,通,而困相遇也井,通,而困相遇也井因通故,养而井因通故,养而不穷;困之相遇,犹相遭遇、相抵触而不通,不穷;困之相遇,犹相遭遇、相抵触而不通,二义相反二义相反《易传》概说n n《杂卦传》最后七卦,可能是由于错简之故,《杂卦传》最后七卦,可能是由于错简之故,失其相对或反对之规则,原文为:失其相对或反对之规则,原文为:n n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易学尚易学尚“变变”,它讲的是变动不居的道,,它讲的是变动不居的道,它有灵活变通的象,也有一套神变莫测的它有灵活变通的象,也有一套神变莫测的筮术,而它的全体大用在于教人乘易道之筮术,而它的全体大用在于教人乘易道之变以行事,教人变而不失其正,所谓变以行事,教人变而不失其正,所谓“君君子而时中子而时中”,所谓,所谓“动静不失其时动静不失其时”,所,所谓谓“时乘六龙以御天时乘六龙以御天”。
然而,这一些都然而,这一些都算是易学的内容,一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算是易学的内容,一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有它独特的思想内容,是必然的事,有它独特的思想内容,是必然的事,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易学之所以有此等乘历史潮流而变更其貌易学之所以有此等乘历史潮流而变更其貌的特色,当然是由于易道广大的缘故易的特色,当然是由于易道广大的缘故易之道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焉”它涵摄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因之它涵摄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因之可以在任何时候,借任何事物,以任何面可以在任何时候,借任何事物,以任何面目出现历史时代改变,对它来说,也不目出现历史时代改变,对它来说,也不过像是换了一个舞台,改妆易容,便再登过像是换了一个舞台,改妆易容,便再登场 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从八卦之纯为符号,到筮术时代之符号与文字并从八卦之纯为符号,到筮术时代之符号与文字并从八卦之纯为符号,到筮术时代之符号与文字并从八卦之纯为符号,到筮术时代之符号与文字并重,到十翼时代之以文字为主,表示出文字之创重,到十翼时代之以文字为主,表示出文字之创重,到十翼时代之以文字为主,表示出文字之创重,到十翼时代之以文字为主,表示出文字之创造及运用过程。
造及运用过程造及运用过程造及运用过程n n从八卦之名称,比较六十四卦之名称,再比较十从八卦之名称,比较六十四卦之名称,再比较十从八卦之名称,比较六十四卦之名称,再比较十从八卦之名称,比较六十四卦之名称,再比较十翼中之词汇,表现出社会生活、文化意识的演进翼中之词汇,表现出社会生活、文化意识的演进翼中之词汇,表现出社会生活、文化意识的演进翼中之词汇,表现出社会生活、文化意识的演进历程n n从八卦的初象,比较《说卦传》中所载的象,可从八卦的初象,比较《说卦传》中所载的象,可从八卦的初象,比较《说卦传》中所载的象,可从八卦的初象,比较《说卦传》中所载的象,可看出社会生活之由简而繁,由自然而人文的轨迹看出社会生活之由简而繁,由自然而人文的轨迹看出社会生活之由简而繁,由自然而人文的轨迹看出社会生活之由简而繁,由自然而人文的轨迹n n至于详细研究,则字里行间,史迹斑斑,当可充至于详细研究,则字里行间,史迹斑斑,当可充至于详细研究,则字里行间,史迹斑斑,当可充至于详细研究,则字里行间,史迹斑斑,当可充分发觉易学的浓厚的历史性所以然者,实由于分发觉易学的浓厚的历史性所以然者,实由于分发觉易学的浓厚的历史性。
所以然者,实由于分发觉易学的浓厚的历史性所以然者,实由于它的它的它的它的“ “因时乘变因时乘变因时乘变因时乘变” ”的特色有以致之的特色有以致之的特色有以致之的特色有以致之 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言易学以言易学以“朴质实用朴质实用”为特色,也许多少为特色,也许多少与一般人对易学的观念有隔,因为在一般与一般人对易学的观念有隔,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易为人心目中,易为“玄学玄学”之一,神乎其用之一,神乎其用的几个卦象符号,感而遂通的一套筮术占的几个卦象符号,感而遂通的一套筮术占断,极博大精微、难以言诠的易道,如此断,极博大精微、难以言诠的易道,如此而言而言“朴质实用朴质实用”,失之远矣殊不知先,失之远矣殊不知先秦易学的秦易学的“朴质实用朴质实用”,正在这里:易道,正在这里:易道虽博大精微、难以言诠,但注目于眼前事虽博大精微、难以言诠,但注目于眼前事物,任何一事物上可以察见感知,它永远物,任何一事物上可以察见感知,它永远不离事物而存在不离事物而存在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卦象虽是几笔横画,但这几笔横画描绘眼前事物卦象虽是几笔横画,但这几笔横画描绘眼前事物卦象虽是几笔横画,但这几笔横画描绘眼前事物卦象虽是几笔横画,但这几笔横画描绘眼前事物之理,适切得当,绝无凭版画空之弊;筮术看似之理,适切得当,绝无凭版画空之弊;筮术看似之理,适切得当,绝无凭版画空之弊;筮术看似之理,适切得当,绝无凭版画空之弊;筮术看似迷信,然筮术占断乃以易道为据,吉凶悔吝均为迷信,然筮术占断乃以易道为据,吉凶悔吝均为迷信,然筮术占断乃以易道为据,吉凶悔吝均为迷信,然筮术占断乃以易道为据,吉凶悔吝均为事理之常,卦爻辞无一句非依理而判,正因此,事理之常,卦爻辞无一句非依理而判,正因此,事理之常,卦爻辞无一句非依理而判,正因此,事理之常,卦爻辞无一句非依理而判,正因此,孔子才据卦爻辞而发挥哲学义理。
尤其是,易学孔子才据卦爻辞而发挥哲学义理尤其是,易学孔子才据卦爻辞而发挥哲学义理尤其是,易学孔子才据卦爻辞而发挥哲学义理尤其是,易学的全体大用在于指向实际社会人生,在易学中,的全体大用在于指向实际社会人生,在易学中,的全体大用在于指向实际社会人生,在易学中,的全体大用在于指向实际社会人生,在易学中,找不到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找不到寓言神话,也找不到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找不到寓言神话,也找不到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找不到寓言神话,也找不到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找不到寓言神话,也不像其他哲学样以天堂地狱为警为戒易学是善不像其他哲学样以天堂地狱为警为戒易学是善不像其他哲学样以天堂地狱为警为戒易学是善不像其他哲学样以天堂地狱为警为戒易学是善世的哲学,它只是从天道人心的共同感应上立论,世的哲学,它只是从天道人心的共同感应上立论,世的哲学,它只是从天道人心的共同感应上立论,世的哲学,它只是从天道人心的共同感应上立论,从人人可想到的道理上、人人可以见到的现象上,从人人可想到的道理上、人人可以见到的现象上,从人人可想到的道理上、人人可以见到的现象上,从人人可想到的道理上、人人可以见到的现象上,告诉人应该如此、应该如彼,平实而切近。
告诉人应该如此、应该如彼,平实而切近告诉人应该如此、应该如彼,平实而切近告诉人应该如此、应该如彼,平实而切近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从卦象起源方面看:从卦象起源方面看:n n易卦象起源于对现象界事物的观察,《系易卦象起源于对现象界事物的观察,《系辞传》言伏羲氏之画八卦辞传》言伏羲氏之画八卦“仰则观象于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画八卦,以通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伏羲氏之是伏羲氏之始画卦,不是从坐而空想,驰漫天之思而始画卦,不是从坐而空想,驰漫天之思而来,乃由仰观、俯察、远取、近取,由观来,乃由仰观、俯察、远取、近取,由观察、归纳而得万物之察、归纳而得万物之“共相共相”,所谓卦象,,所谓卦象,乃象其乃象其“共相共相”罢了 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从思想发展方向看:从思想发展方向看:n n易哲学的源头,起于乾元(就太极之动生易哲学的源头,起于乾元(就太极之动生处言),由乾元之始动,下落乾、坤之往处言),由乾元之始动,下落乾、坤之往复,下落万物之生成,从而归趋于人。
整复,下落万物之生成,从而归趋于人整个思想的发展方向,是由乾元向形而下开个思想的发展方向,是由乾元向形而下开展,向现实人生归趋,这便是易学的精神展,向现实人生归趋,这便是易学的精神所在它是一门实用的哲学,目的是要为所在它是一门实用的哲学,目的是要为现实人生服务翻开十翼,凡是一提及现实人生服务翻开十翼,凡是一提及“道道”,下面立刻便落实到人生下面立刻便落实到人生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从重视从重视从重视从重视“ “行行行行” ”的精神上看:的精神上看:的精神上看:的精神上看:n n易学不是一门易学不是一门易学不是一门易学不是一门“ “为知识而求知识为知识而求知识为知识而求知识为知识而求知识” ”的学问,乃是的学问,乃是的学问,乃是的学问,乃是“ “为人生服务为人生服务为人生服务为人生服务” ”的学问,所以它重的学问,所以它重的学问,所以它重的学问,所以它重“ “行行行行” ”易学之讲易道,不仅在告诉人什么是易道,主要目的之讲易道,不仅在告诉人什么是易道,主要目的之讲易道,不仅在告诉人什么是易道,主要目的之讲易道,不仅在告诉人什么是易道,主要目的在告诉人如何去效法易道,不背易道而行事在在告诉人如何去效法易道,不背易道而行事。
在在告诉人如何去效法易道,不背易道而行事在在告诉人如何去效法易道,不背易道而行事在筮术中,吉、凶、悔、吝、无咎之断,主要目的筮术中,吉、凶、悔、吝、无咎之断,主要目的筮术中,吉、凶、悔、吝、无咎之断,主要目的筮术中,吉、凶、悔、吝、无咎之断,主要目的在于劝善改过,易学又特别告诫人要在于劝善改过,易学又特别告诫人要在于劝善改过,易学又特别告诫人要在于劝善改过,易学又特别告诫人要“ “知几知几知几知几” ”,,,,为什么要为什么要为什么要为什么要“ “知几知几知几知几” ”?因为?因为?因为?因为“ “几者,功之微几者,功之微几者,功之微几者,功之微” ”一切行为最后成为大善或大恶,都是从切行为最后成为大善或大恶,都是从切行为最后成为大善或大恶,都是从切行为最后成为大善或大恶,都是从“ “几几几几” ”出发,出发,出发,出发,一个人如能从一几之动用心,端正其动向,即不一个人如能从一几之动用心,端正其动向,即不一个人如能从一几之动用心,端正其动向,即不一个人如能从一几之动用心,端正其动向,即不会走入邪途,故《系辞传》说会走入邪途,故《系辞传》说会走入邪途,故《系辞传》说会走入邪途,故《系辞传》说“ “知几,其神乎知几,其神乎知几,其神乎知几,其神乎!”!” 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易学另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对易学另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对“生生”的赞的赞颂。
读《周易》,明显的感受之一,是一颂读《周易》,明显的感受之一,是一片生命的乐趣溢于字里行间,绝无佛教那片生命的乐趣溢于字里行间,绝无佛教那种视世界为痛苦的场地,或基督教那种视种视世界为痛苦的场地,或基督教那种视生命为罪恶的传递的感觉易学是肯定生生命为罪恶的传递的感觉易学是肯定生之为善,正视生命之存在,从而赞颂生命之为善,正视生命之存在,从而赞颂生命之意义之哲学之意义之哲学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第一,从卦象名称上看凡是阴阳相交有第一,从卦象名称上看凡是阴阳相交有“生生”之义之卦,都是好何称,反之,则之义之卦,都是好何称,反之,则恶如:泰卦,天在下,地在上,天地相恶如:泰卦,天在下,地在上,天地相交而能生万物,故泰;反之,否卦,天在交而能生万物,故泰;反之,否卦,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不交,故否剥卦,一上,地在下,天地不交,故否剥卦,一阳将尽,生机即失,故名剥;反之,主复阳将尽,生机即失,故名剥;反之,主复卦,一阳来复,生机初现,故名复咸卦,卦,一阳来复,生机初现,故名复咸卦,上兑为少女,下艮为少男,男下女,交相上兑为少女,下艮为少男,男下女,交相感而悦,故卦辞言感而悦,故卦辞言“亨利贞,取女吉。
亨利贞,取女吉 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第二,从卦象排列次序上看八卦排列最第二,从卦象排列次序上看八卦排列最古之方式为:乾、坤、震、巽、坎、离、古之方式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后世称此排列方式为乾坤生六子,艮、兑,后世称此排列方式为乾坤生六子,乾坤二卦象父母,故在前;震巽为长男长乾坤二卦象父母,故在前;震巽为长男长女,故居次;以下坎离为中男中女,艮兑女,故居次;以下坎离为中男中女,艮兑为少男少女,完全以为少男少女,完全以“生生”为条件作排列为条件作排列六十四卦之排列也是以六十四卦之排列也是以“生生”为条件,演为条件,演变出一个生命在整个历程中所遭遇的穷通变出一个生命在整个历程中所遭遇的穷通困达、升降起伏,而最后以既济卦作终,困达、升降起伏,而最后以既济卦作终,再以未济卦为生之始再以未济卦为生之始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由上文,易学视生命为可贵,肯定生之为由上文,易学视生命为可贵,肯定生之为善,已经是对人生的最大鼓舞了,然而尚善,已经是对人生的最大鼓舞了,然而尚不止此,它更明白地道出人生的意义,指不止此,它更明白地道出人生的意义,指点人生奋斗的途径,论定人生的价值,才点人生奋斗的途径,论定人生的价值,才真正显出它的一片用心。
真正显出它的一片用心 易学的特色易学的特色n n易学不只指出人为天地所生,而且在地位易学不只指出人为天地所生,而且在地位上与天地鼎立而三,《系辞传》言上与天地鼎立而三,《系辞传》言“六爻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之动,三极之道也易之为书也,广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卦传》言《说卦传》言“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日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以天、地、人并列称以天、地、人并列称“三极之三极之道道”,可见人的地位是多么神圣儒家在,可见人的地位是多么神圣儒家在《中庸》中,以人《中庸》中,以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与天地参”,便是由此来便是由此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