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词.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一招
  • 文档编号:176605499
  • 上传时间:2021-03-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1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词   在阅读背诵,字词理解,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古诗鉴赏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十分重要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课外昨夜西风凋碧树全诗   《蝶恋花》   作者:晏殊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诗意: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恨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着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