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海高中历史第3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9068257
  • 上传时间:2024-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参考答案第17课1.(1)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3)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2. 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3.(1)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

      探索与争鸣(1)通古今:隋唐……宋……的科举制2)通彼此:政治在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第18课1.(1)冗官;积贫、积弱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的反对随着宋夏和议定局和内乱的平息,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范仲淹、富弼等主力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辞职、宋神宗的去世、保守派被起用,新法全面罢废2. 从改革的背景看,新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的风暴、旧王朝被瓦解或推翻后建立农民起义本身就是对旧王朝的冲击,这种冲击成了新王朝推行改革的破冰船而王朝中后期,随着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的成型,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均势,保守顽固的倾向与日俱增,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从统治者的利益看,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这时的改革多半是对前朝旧制的“反动”,既赢得民心,又兼顾新权利获得者的利益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是建立在不改变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一旦触及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反对从改革的支持力度看,王朝初期的改革由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的改革则缺乏这种权威。

      第19课1. 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学习汉制,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统治2. 和平:宋辽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西夏与辽议和、宋金绍兴和议、榷场战争:北宋与辽的战争、金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靖康之变、金与南宋的战争:郾城会战和二次北伐、蒙古与西夏金的战争、蒙古与南宋的战争文明交融的两种形式探索与争鸣(1)三次2)政治原因:自秦朝开始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杰出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思想原因: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积极作用加之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加深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为统一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第20课1.(1)三国两晋南北朝;(2)两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3)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商业外贸:宋朝政府鼓励外贸的原因、三大外贸港、市舶司、“番坊”、“番市”海外贸易的商品、“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意义2.(1)由于西夏的崛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对外贸易在南宋经济中的重要性如绍兴末年,泉洲、广州两市舶司的每年收入达到200万贯,约占当时南宋政府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2)经济重心南移后,对外贸易成为南宋王朝的重要收入来源3.(1)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以中国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向北可通往日本、高丽,向南可通往东南亚,向西南可通往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2)向外传播丝绸、瓷器等商品的“经济贸易之路”;传播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往来之路”;传播各族人民光辉灿烂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传播我国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交流的“造福人类之路”探索与争鸣两宋时期,传统纳贡体系的崩溃和岁币的输出,使海外贸易成为必要。

      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指南针的发明,又使得海外贸易成为可能特别是南宋,海外贸易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南宋经济逐渐背离了悠久的农业传统,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第21课1.(1)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2)造纸术、圆周率、地动仪、《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齐民要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3)中国古代社会时间长,在上升时期,相对开明、积极进取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对国计民生进行垄断性管理一些大型科技项目往往是由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完成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不断出现江山易主的现象,但文化氛围、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传承性而且中国文化未出现断层现象这种文化的传承性对科技发展有利科技发明是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较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士阶层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负着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较高的理性精神,为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唐朝虽已发明雕版印刷术,但直到北宋中期才逐渐盛行普及况且,雕版印刷术的局限性2)不会因为此时平民毕昇已创制了泥活字印刷术。

      3.杨辉三角从北宋的“贾宪三角”到六百多年后的法国“帕斯卡三角”,中国对世界数学的重大影响;文明交融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与争鸣(1)正确2)印刷术的发明使史料和史书得到有效流传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只要已经印刷发行的书,一般不会绝迹有的书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书版和存书都被销毁,但民间还会有留存有的书在国内绝迹了,却流传到海外古代有些地方志,在国内已不佳踪影,但近年来陆续在海外发现第22课 元的统一一、栏目参考答案1. 文献选读:元朝开辟了南北海运航线,说明指南针在航海上的通行始自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于天历、至顺(1328-1332年)的40、50年间,通过海运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大都,由四万石以上增而为三百万石以上,更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情况2. 读图学史:元朝疆域四至——东,大海、南,南海、西南,西藏云贵、西北,新疆以西、北,接东西伯利亚如,行省中的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这些都超出汉唐时期3. 读图学史:从马可·波罗陆来海去的路线中,说明元朝建立后,非常注重内陆与海外交通的开辟和建设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的状况下,中西交往盛极一时元朝的对外交流是开放的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忽必烈采纳了第2种建议忽必烈取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此外,又从适应农耕地区的特点考虑,对蒙古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一些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由于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原先的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再加上其统治地区的扩大和统治人口的大增,为了巩固政权,汉化是必然趋势2.马可·波罗回威尼斯后,依据其在东方的见闻完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书中对中国各地的记述尤为详尽,涉及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工商行业、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虽说唐宋时期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在东西方交流中起到的一定传递作用,但该书问世后在西方引起轰动却是前者无法相比的《马可·波罗行纪》广泛流传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使西方人对古老中国有个相应的认识,加上其过分的扩大,更引起西方的好奇,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遍地黄金的东方大国产生由衷向往,从而激起冒险远航的决心。

      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同意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在地方增设一级,管辖更直接元朝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分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栏目参考答案 谚语历史信息:“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有,主要是抚百姓,因为他是由农民起义而得天下,深知官逼民反的教训具体表现: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调集无田农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为使屯田顺利推行,政府向屯田之家配发大量耕牛和农具。

      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官督促,从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初政府还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此外,政府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元末水利失修、河滥成灾的情况得以明显改观经明初的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2. 秦朝中央设三公,确立君主集权的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明朝罢去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于一身,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3.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了相权消亡,皇权强化的实质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明代是继元朝蒙古统治后,恢复汉族传统政治的再建然而,由于朱元璋全面强化专制政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