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docx
6页黄淮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黄淮地区包括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四市,位于河南东南部,与山东、安徽、湖北省相邻黄淮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总人口占全省36%,耕地面积占全省40%,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全省40%以上,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黄淮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较慢,整个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水平低,开放度不够,财政实力弱,这一地区正在形成局部塌陷,是中原崛起的瓶颈和软肋促进河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选择新的工业发展路径,拉长工业短腿,加快黄淮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黄淮地区加快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 黄淮地区工业发展现状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黄淮四市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不断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6年,黄淮四市完成生产总值2488.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81.23亿元,第二产业998.14亿元,第三产业709.6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33:39:28优化为31.4:40.1:28.5。
截至2006年底,四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09374个,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55.70亿元,较上年增加140.49亿元,同比增长19.6%;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71.58亿元,较上年增加109.59亿元,同比增长30.3%2006年,四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3.0%提高到34.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工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黄淮地区的轻重工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2006年,四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7.5%;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2.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规模以上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1%;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54.36亿元,比上年增长6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9%,该比重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规模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8个,比上年增加了202家;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5.1%,比2005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3.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6年,黄淮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7.79亿元,比上年增加407.8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利润总额114.28亿元,比上年增加50.89亿元,同比增长80.3%;共实现利税总额179.63亿元,比上年增加61.45亿元,同比增长52.0%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四市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123996元/人年、94844元/人年、107862元/人年和75430元/人年,分别较上年增加了17880元/人年、20941元/人年、22269元/人年和11288元/人年二 黄淮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增长速度慢黄淮地区工业经济总量较低,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6年,四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1.4:40.1:28.5之比,明显劣于全省产业结构的16.4:53.8:29.8之比,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四市总人口占全省的36%,而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有14.2%;四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4%,低于全省48.3%的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
从工业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四市工业增加指数分别为118.2、117.2、116.8和116.3,均低于全省118.7的平均水平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06年,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四市的人均GDP分别为7951元、7444元、6313元和6827元,远远低于全省13313元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黄淮地区工业经济总量低,发展慢,工业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2.企业组织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规模经济和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努力方向黄淮四市的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以“小”为特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2006年,四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8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1%,这一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四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为14.2%,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1.4%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导致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3.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工业整体科技含量较低黄淮四市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进步相对缓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技术供应短缺,对工业化推进的制约日趋严重。
2006年,四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26亿元,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4.1%;占四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13%,该比重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0.64%)的1/5四市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2406人,仅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7%四市共申请专利245件,仅占全省专利申请数的6.5%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4.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济外向度低黄淮四市目前的产品结构不甚合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特色产品未能做大做强;传统产品生产过剩,缺少技术含量高的高新产品,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四市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黄淮四市地处内陆,在中原城市群之外,广袤的大平原占据了大部,且有许多地区身处黄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受海外、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的辐射能力都比较弱,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封闭,经济外向度低2006年,黄淮四市进出口总额为5.62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7%;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8%三 黄淮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黄淮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是矿产资源缺乏,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封闭,整个经济活动仍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十分薄弱,工业发展极其落后。
因此,黄淮四市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有别于工业区的发展道路要以工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集群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经济效益比较好、资源消耗比较低、环境保护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农区新型工业化路子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黄淮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农区工业化是破解“三农”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黄淮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相对狭窄,“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始终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黄淮四市粮食连续较大幅度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占据较大比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也使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不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2006年,黄淮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为68.48亿元,仅占全省的10.1%;农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7.0%黄淮地区要在中原崛起中实现突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主攻工业,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聚集人口推进城市化,才能扩大财源富裕百姓,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形象。
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经济工作重点摆在加快工业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来2.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支撑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黄淮四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创新工业发展模式,注重培育块状经济,催生产业集群,走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路子1)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黄淮四市各个县(市)都要建成一个产业集聚区,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黄淮四市要抓住机遇,通过集中布局、特色定位、规模经营,提高工业园区的规模、档次和水平2)要对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支持,加大资金扶持,营造宽松环境,推动其加快发展,使其在产业链延伸、推动园区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要围绕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块状”、“集群”型经济,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4)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区,黄淮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着眼于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用工业的思维、办法经营农业,提升农业。
首先,调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扩大优质水果、药材、绿色食品生产,促进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其次,加速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以行业、产品为核心,以资产、商业信誉为联系纽带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组织体系同时,利用信贷、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产业化项目,使之成为带动项目区农民奔小康的大产业4.鼓励劳动力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黄淮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习惯和保守的观念以及承受风险勇气的缺乏,农民的流出步履缓慢要加快黄淮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要迅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1)要鼓励劳动力流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拓展输出渠道,扩大劳务经济规模;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有序流动这不仅是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在这些地区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输入市场经济观念、带动地区工业化起步的重要步骤。
2)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继续实施区域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深化户籍、社保、住房等各项改革,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加快黄淮地区的城镇化进程5.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由于黄淮地区经济基础较差,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为加快黄淮四市发展,河南省专门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豫发〔2007〕14号),对支持黄淮四市加快工业化进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要确保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要优化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坚持注重规模与质量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并重,引进海外资金与内资并重,招商与选商并重,借助外力膨胀工业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要改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进一步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郁氛围6.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