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58811642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陶渊明的诗歌成就学生姓名:倪亚萍学 号:051040675指导教师:寿敏霞专 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年 级:05年春季分校(学院):浙江电大诸暨分院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出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他祖系大司马陶侃,一生几度出仕,亲人逐一离逝,家贫又遭火灾,晚年疾病缠身但他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返故里,躬耕自给,从41岁起隐居一直到病逝陶渊明小时受过儒家教育,极喜欢老庄学说并深受影响,崇尚自然,向往美好的未来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创了成为后世诗歌传统题材的田园诗,创造出平淡自然的有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诗风静穆为主,亦有“金刚怒目”式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极富个性关键词:陶渊明,题材,风格,诗歌成就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享年63岁陶渊明的一生几度沉浮,几度仕隐,反反复复的仕隐正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在41岁时彻底弃官归故里一直隐居至死。

      陶渊明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敬仰1影响陶渊明诗歌成就的主要因素1.1家世的影响陶渊明是晋已故大司马陶侃的曾孙陶侃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不仅作过大官,而且历史上记载着他一些特殊的性格,比如成语“寸阴是惜”,便出于陶侃的话“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出自《晋书·陶侃传》)陶渊明以陶侃为荣,如四十二岁作的《命子》诗第五首云:“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作乱,陶侃为盟主和庾亮等一起发兵讨伐,在平定苏峻之乱、保卫晋室中荣立头功,官至侍中、太尉,封为长沙公陶侃卒后进位大司马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司马,陶渊明在诗歌中常常称赞,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崇拜也正是这位曾祖父,造成了诗人内心、思想深处诸多的矛盾陶渊明的祖父为陶茂,曾任过武昌太守他的父亲名逸,安城太守《命子》诗六:“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如千里於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诗里赞颂陶茂任职期间品性正直,坚持法则,他的恩惠使全郡人民和悦;叙述父亲是冲虚清淡之人,不因失官而愠,不因得官而喜陶渊明的父亲卒于372年,即晋简文帝咸安二年,此时诗人才八岁 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陶渊明八岁丧父,没有父亲的少年,可想而知的孤独和凄凉了,再说家道中落,生活异常地艰苦了三十岁时,陶渊明又失去了妻子,后继娶翟氏翟氏贤惠勤劳,和诗人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虽然翟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诗人的丧妻之痛,但毕竟诗人经历了人生的第二大不幸,心灵深处总有一道曾经裂开过的口子史书记载,翟氏出自隐士之家《晋书·翟汤传》记载:翟汤之子翟庄,翟庄之子翟矫,翟矫之子翟法赐,几代隐士陶渊明做了翟法赐的女婿在陶渊明的近亲中做隐士还有两位,一个是他的叔父陶淡,另一个是他母亲孟氏的叔叔孟陋总之,这些亲属和其他两晋之士的隐逸之风为陶渊明一生隐居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对于他在心理上以归隐为高尚无疑起了一定的鼓励作用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一个影响最深对诗人而言最重要的人物,无疑就是他的母亲孟氏了陶逸的过早离世,抚养孩子的重担便落在母亲孟氏的肩上孟氏是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孟氏精明强干,不仅抚养儿子,而且还抚养陶渊明庶母生的女儿程氏妹虽然陶渊明是将门之后,但显赫的家庭自此已经衰落了,祖辈的功勋已属于过去的荣耀了家境贫困,孟氏辛勤操持家务,为养活自己和孩子,吃尽各种苦头陶渊明在儿子陶俨尚幼便丧了妻子,翟氏第二年又生了陶俟,后来双胞胎陶份、陶佚及最小的儿子陶佟又接连出生,孟氏义无返顾地帮助儿子挑起生活的担子,使陶渊明能够读书,交友,并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同时,在文化和品德教育方面,这位母亲也给过很大的影响孟母在陶渊明37岁时病逝,程氏妹在其41岁卒于武昌,与其相知的从弟敬远在其47岁离世,至亲至爱的亲人的相继离去,使陶渊明痛苦不堪,从而也更孤独悲苦了这种孤独和凄凉的情感在他的诗作里时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1.2文化教育的影响陶渊明从小家境贫寒却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诗第十六首)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诗经》、《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里徜徉,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同时,他也非常喜欢老庄学说《老子》、《庄子》、《老子道德经》等书烂熟于心,老庄的崇尚自然之思想深深扎根于内里,他的归隐大自然就是这种思想的有力体现两晋时期,宗教蓬勃发展,道教和佛教并存,并且在哲学和人生观问题上发生过多次直接的争论文人的思想异常活跃思想的活跃和宗教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文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谓人才济济像经学家郭璞,宗教、医学家葛洪,历史学家陈寿,文学家山涛、向秀、左思、潘岳等等这些艺术家、诗人的辉煌成果,对陶渊明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两晋时期要求解放性情、将人放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更好认识自己、体验自我的个人感趋势,对于陶渊明诗作个性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历史环境的影响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各国长年相互征战,北方民族又不断南侵,而朝中世族门阀争权夺利、互相排挤、政治混乱腐败在陶渊明的有生之年发生了很多的历史事件,这在他的诗歌里都有显著的反映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诗中就反映了桓玄篡晋的历史事件,并断定好景不长,其形势正是“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尽管在桓玄幕府中任过职,但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陶渊明不予支持桓玄与晋室的对峙中历经了好多次战争,这不是为国家统一、民生疾苦而战,所以“大济于苍生”的陶渊明就想着归隐了,再后来就拒绝了友人的到桓玄手下当官的举荐,但却不被当代的时人所理解,陶渊明也曾支持过后来篡晋改为宋朝的宋武帝刘裕,当过他的镇军参军主要原因是刘裕在征讨五斗米道的孙恩中立过大功,后来又参加得到朝野和平民支持的讨伐桓玄的斗争,为恢复晋室努力再加上刘裕出身寒贱,并非门阀士族,出身有些相似的陶渊明,希望济世安民的陶渊明,于是就满怀希望地加入刘裕的幕府中。

      《荣木》诗里写到: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是何等的信心十足可是后来陶渊明与刘裕势不两立因为刘裕为人奸诈,取得一定的功绩之后,就杀掉那些有功之人,如刘镇恶、王愉父子等,任用失节的王谧,这使刚正的陶渊明所不齿虽然刘裕北伐中取得一定的胜利,但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班师回朝,搜罗自己的功绩,加紧篡晋改朝的阴谋,后来用残忍的手段杀害已让位给他的晋恭帝陶渊明隐居不出,坚决保持自己的节操,愈到晚年,他的诗歌愈悲愤激昂,这与刘裕有非常大的关系陶渊明活了六十三岁,在这六十三年中,发生了两次篡晋阴谋,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次,有朝廷与五斗米道的孙恩的战争,有朝廷讨伐桓玄的战斗,有各世族门阀之间的战争等等这些战争大多不为国家的统一,不为人民的安定着想,只为争权夺利,积聚势力,充满着血腥、无耻、私欲这于蔑视权贵、关心黎民疾苦的陶渊明都是深恶痛疾的,他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选择隐居躬耕、用诗感叹时世了2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2.1形式丰富的题材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中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田园诗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一)》里陶渊明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特有的风光景物,呈现给我们的这幅农村画图是那样的清新、富有生气这里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用词节省、平淡自然,但诗人那种出仕归来摆脱尘网、热烈拥抱自然的真情和欢欣呼之欲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诗人辞彭泽令归古田舍后亲自参加耕种劳作的真实写照农夫的起早贪黑、辛苦工作、质朴愿望写得真切感人,非亲于躬耕者不能描绘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赞此诗曰:“览渊明此诗,相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所愧者多矣意为陶渊明为真躬耕的隐者陶渊明的田园诗,状田园风物、写稼穑生活、歌咏农夫、描述农耕,这些都是他生活其中不可或缺的需要,他与他们已完全融合为一体他不像他以前的诗人那样只是从观赏的角度对山水进行描写,只依兴吟咏,只助兴己怀,或只借以悟道陶渊明是完全过着真正的田园生活的,他的诗用极平淡自然的语言,用白描的手法加以描述,我们就能体会出自然风光清新恬静的美,山野村夫勤劳善良的纯,躬耕生活艰辛满足的乐,与山水诗有着质的区别把这类内容纳入诗歌,这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人,所以被后人誉为田园诗的开创者。

      其次,咏怀诗和咏史诗在陶渊明诗作中占了不小的分量咏怀诗有《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等,有些以组诗的形式写成这些诗围绕出仕和归隐这个主题,有力地抨击了社会中的丑恶,表明了自己坚决不与桓玄、刘裕等同流合污,宁可安贫乐道,归隐终生咏史诗有《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柯》等,所歌咏的对象主要偏重于古代人物陶渊明借这些古人来抒发怀抱和表明心志:希望自己能像荣启期那样知足安乐,像原宪那样安于贫贱,像疏广、疏受那样知足知退……《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陶渊明曾出仕几次,29岁时为江州祭酒,后召为主薄;36岁时任桓玄幕佐;40岁时,被刘裕召为镇军参军,后又为刘敬宣建威参军;41岁,为彭泽令,十一月弃官归故里在宦游时期,陶渊明写下了《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行役诗诗中悲叹行役的辛苦和艰难,表达自己对仕宦的由衷厌倦,反复抒发自己对田园的浓郁思念,屡屡阐明归隐的决心《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云: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何复疑。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开篇两句真是道尽了诗人对行役的厌烦你看,行役之时,路程偏远,长风猛吹,巨浪汹涌,这是自然之苦相形之下,园林静好,亲人相伴,思归之情便油然而生了赠答诗是传统的古诗题材,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他独特的一面:以极其真挚的感情、平淡家常的内容,不愠不火的语调,娓娓道来其《答庞参军》便是其中最深沉的一首诗人告诉我们,友情只有相知才是最可贵的诗人和朋友常在家中相聚、饮酒,乐于谈论圣人篇章,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诗中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欢聚的快乐,既有殷勤的叮咛又有婉言的谢绝,语真而情切综观陶渊明的前半生所写的作品,从内容上看,不外田园,征旅、感怀、酬答等等,主要分为田园诗、感怀诗、行役诗和哲理诗而从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也大致这几类五十岁以后,诗的内容就与前期不同了,主要是咏怀、刺世类了2.2冲淡之美的风格鲁迅在《题未定草》(六)中曾评论陶诗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非整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