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传世大字行书作品系年初探.docx
23页文徵明传世大字行书作品系年初探 摘 要:文徵明的大字行书取法黄庭坚,并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享有赞誉一直以来,此类书作多被归为其晚年之作文徵明享寿九十,晚年时间跨度较大这期间,其相关书作风格存有较大差异,而且大量未署年立轴与手卷书作暂未系年结合文徵明对黄庭坚书风的自运及其书学特点,以及其大字手卷、大字立轴书风的特殊性与统一性,本文对文徵明主要书作系年作出初步推断Key:文徵明 书法 大字 系年文徵明(1470—155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壁,字徵明明正德六年(1511),即文徵明42岁后以字行于世,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文徵明起初有意仕途,自弘治八年(1495)至嘉靖元年(1522),九次赴乡试皆未中嘉靖二年(1523),文徵明以岁贡生诣吏部,未试即特授翰林院待诏,后因对新政与官场生涯失望,[1]嘉靖五年(1526)辞官归里,致力诗文书画,遣兴自娱,后成就不凡文徵明是明代吴门巨擘中享寿最长的一位,在继承家族与前贤文脉的同时,[2]生徒甚夥,影响卓著王世贞(1526—1590)评之:“环吴之里居者,润泽于先生之手几四十年[3]文徵明起初并不以書名世,19岁时参加生员岁试因书法不佳被置三等[4],后学书于李应祯(1431—1493),勤奋临池,以达诸体兼擅的程度。
他一生从未荒废笔墨,且愈老愈精妙[5]王世贞曰:“(文徵明)书法无所不规,仿欧阳率更、眉山、豫章、海岳……”[6]“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年取《圣教》损益之,加之苍老,遂自成家[7]结合其传世墨迹审视此评,实乃确评文徵明书作的审美特征,可参丰坊(1492—1563)之言:“书横卷小幅,宜守规矩,必法二王,书悬轴大幅,则尚雄逸[8]经元人拓展,将书法作品单独悬挂起来欣赏在明代中叶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尺幅逐渐展大至丈二巨幅随着尺幅展大,书作中的字亦增大这使得观者对书法长卷章法上的跌宕起伏、笔墨节奏有着强烈的诉求与期待[9]尺牍、信札中微致、烦琐的用笔方法在展大过程中有所减少书写小字经常使用的微妙、连贯的运笔动作经过展大,易被分解成几个生涩、难以连贯的动作小字的笔意在此展大过程中多有丧失为应对此挑战,文徵明聚焦于黄庭坚(1045—1105)的大字行书,取其豪迈、奔放与雄逸之书风[10]周道振辑录的《文徵明书画简表》中共收录“仿山谷体”作品25件,以此可断虽然文徵明早至弘治十年(1500,文徵明31岁)、正德十四年(1519,文徵明50岁)时就有仿黄书作,但深入临习黄庭坚大字行书的肇端仍在其60岁左右,亦是在此时,社会上有了将文徵明仿黄之书割款充作黄书的情况出现。
[11]经过对黄书的揣摩与消化后,文徵明的大字行书在当时已颇具盛名,广受好评:文士如谢肇淛(1567—1624)、宗室如朱谋垔、后世如梁巘(1710—1788)都对其予以高度赞赏,尤以“仿效黄涪翁,犹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与“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12]为代表,广为转引一直以来,学界习惯将文徵明仿黄书作与具黄书风格的书作归为其晚年之作文徵明享寿九十,晚年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其晚年各个阶段书风差异较大,这导致其多件未署年作品难以划定创作时间,也给文徵明大字行书作品的鉴真与辨伪造成了困扰有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文徵明相关署年作品,进而总结出文徵明不同年龄段大字行书的特征,尝试为文徵明未署年书作的系年情况作初步推断一、署年作品概况文徵明传世大字行书作品中署有年款的共计18件,除广东省博物馆藏《文徵明行书》卷为绢本书作外,其他均为纸本书作在18件作品中,1件书于文徵明43岁,6件书于其60至70岁,1件书于其74岁,10件书于其80至90岁它们均为手卷形制,书写内容主要为自作诗文,通篇书体以行书为主,兼用楷、草二体,单字字径多为9厘米,大小稳定,受纸绢纵向幅宽增缩影响较小二、文徵明书风特征的形成上表中的18件书作清晰地呈现出了文徵明对黄庭坚大字书风的承继与内化。
此时,文徵明的大字行书有着从险绝复归平正的整体面貌文徵明65岁前后的书作多有黄书特征,如颤挚笔的使用,使横、撇、捺如同“长枪大戟”一般给观者以纵横感和被拉长感其70至80岁的作品只有一件,此作品中黄书特征减少,字体有明显的从扁横到修长的转变其80岁以后书作共10件,脱胎于黄氏书风的文氏大字行书风格已臻成熟黄庭坚恣肆、放纵、大开大合的字法与章法被文徵明交融到自己模仿赵孟(1254—1322),上溯至“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的帖学脉络系统中他在87至90岁时书写的3件作品与颜真卿(709—784)的书风颇有相似之处,即撇、捺画常停顿后再重提起,与《颜氏家庙碑》相似,或可视为其暮年再变之风1.对黄庭坚书风的自运文徵明笔风谨慎、秀丽,字法与章法端庄、严整,个人风格明显,对黄庭坚书风则一直是以自运的态度来追摹和汲取不“随人脚踵”是文徵明学书于中书舍人李应祯时受到的教诲[13]由于不拘泥于前人成法,文徵明大字行书的成就获得了高度赞赏王世贞评之:“文待诏此书真得豫章三昧者,取态虽小不足,而风骨遒爽、殆似通之而对于文徵明的绘画老师沈周(1427—1509)的仿黄书作,王世贞仅给予了“沈启南之豫章,仅得其似耳”的评价。
[14]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推崇理学书法的观点,设立字学,对书法设有规范性、标准性的要求,监生需“每日习书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诸帖为法”[15]明代宗室朱有炖(1379—1439)曾曰“予平生不乐宋人书”,李应祯亦有“宋元时帖殊不令学”的观点[16]自明初至明中叶,时人对黄庭坚书法更多地秉持了“扬多学少”的态度[17]从文徵明仿黄大字书作大量出现于60岁后可见,其时文徵明声名日隆,向其求书者较多[18]乞归返乡后,其已放弃实用性书体台阁体,初步实现了书法自娱的理想[19]相较被理学家朱熹(1130—1200)斥为“有欹倾狂怪之势”的黄庭坚,[20]文徵明大字行书的风格更趋向于平稳中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文徵明的性格对书风的塑造,二是时代对不同书风的接纳从上表所列各阶段书作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单字进行比较,可见其作品在呈现出延续性、渐变性的同时,单字结体对“取势”的处理与把握愈加简洁准确,笔画愈加丰腴饱满,用笔也愈加沉着克制单字有明显的从短狭向修长发展的趋势多个笔画的穿插与组合愈加精致,如“水”颤挚笔的使用渐少,而方笔的使用渐多,如“春”“闲”“开”从单字整体上看,书写的节奏感已增强,使书作通篇气韵更为贯通。
综上来看,文徵明大字行书风格的成熟体现于书法各个方面,具有完整性,而演变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单从其字法来审视,文徵明作品中并没有60余岁时的书作风格依然在80岁后作品中出现的情况由此可见,文徵明的署年作品可作为其未署年作品系年推断的参照2.大小互融的过程文徵明诸体兼善,行书取法多元,多阅古帖,师古自化,自宋元上法晋唐,[21]深悟《集王圣教序》,入“二王”门庭,具右军遗韵,[22]有日临智永《千字文》的习惯[23]文徵明书法得力于后天的勤学苦练,其中晚期书作较早年书迹有显著成长,贯彻了赵孟强调工勤以悟笔法的主张文徵明約60岁时行书笔法已较成熟,运笔沉挚,劲挺圆润,洗却早年笔致纤弱之态,同时深入参学黄庭坚奔放豪迈的大字行书风格,以适自运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内化,文徵明约至70岁时已可以自出机杼地运用黄书的险绝书风,少有拘谨经营的滞涩,其作品呈文书面貌步至晚岁,文徵明在章法上的穿插与错位显著减少,形成堂正闲适的风貌笔法多圆转映带,温润沉着,结字宽舒,无生涩荏弱大字脱胎且受惠于小字,遒伟雄奇,富于变化[24]书写大字与小字时的执笔和运笔方式并不相同如果书者想直接将尺牍、翰札中精微的笔画自如地拉伸或放大,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
故文徵明60岁左右的仿黄大字与自书小字相较来看,较显疏离,给人以两种写法之感文徵明将黄庭坚大字行书的书风化为己用,以大小字交融的方法实现了自出胸臆的再造约至70岁时,文徵明大字行书已完成对黄庭坚书风的消化,字迹平稳、笔力遒劲,笔法于自然挥洒中尽显苍遒之气文徵明逐渐以自己的行书功底将黄字的险峻峭拔之感削弱,添以平正轻快之意,彰显出温文儒雅的风韵其初期在笔法上学习黄庭坚饱满的线条,迟涩的行笔使主笔更加突出,并尽力伸展,如“花”“长”;而后逐渐削弱行笔过程中提按的轻重对比,使节奏感趋于平稳,将“癸巳”“鹂”与“愿”“得”相较可知文徵明的大字行书与小字的关联性愈趋紧密,通篇书作章法愈不同于黄庭坚之纵逸而趋沉雄,不散不乱,气势贯通与黄庭坚书法相比,文徵明多了些整饬,少了些穿插与纵横[25]文徵明行书风格的成熟体现于各大、中、小字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宜割裂除将文徵明署年大字行书手卷作品作为其推断书作系年的依据之外,署年中小字行书亦对其有一定参考作用文徵明传世书作墨迹以行书为多,而且几乎遍布于其各年龄段,可为佐助[26]在处理立轴及至巨障作品时,文徵明在章法上常将上下字尽量对齐,减少错落,留出列与列之间的“行气”。
为了保持作品的稳定感,单字不宜过于攲侧,但这并不对通篇字体结构与用笔方法的呈现起决定性作用当推断其未署年书作系年时,既不应忽视因书体与字径大小变化而产生的差异,也不应夸大卷轴形制变化带来的影响三、根据书作风格与审美特征推断作品系年文徵明书写在诗文等相关文献上的署年常常只能视为书写年代的上限,因为文徵明有重复书写旧作诗文的习惯,尤以乞归返乡后为甚这些诗作书写时间往往跨越了十余年甚至数十年[27]这一行为被部分论者视为其书写应酬作品的儒雅处理,亦彰显着书者的特殊身份,[28]如抄写担任翰林院待诏时在京创作的与禁林生活所见所闻相关的组诗[29]在其书作中,改动旧作中一二字及至数字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轴所书《西苑诗》之《承光殿》,将起首“小苑平临太液池”改为“西苑平临太液池”,明确了地点,使之可脱离组诗独立成篇文徵明对待书法一直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书风衍变呈现出较强的连贯性,具有“多渐变、少突变”的整体特点大字行书作品系年呈现出线性特征,其判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年龄区间内准确年款书作样本的质量与数量据表1可见,存世署有年款的文徵明书作以62至68岁、81岁、84至87岁三个阶段较为丰富。
如前文所述,其74岁大字行书作品与同期多件非大字行书作品书风统一以62岁、 68岁、74岁、81岁、84岁为节点,将其大字行书作品系年划分为62岁以前、62至68岁、69至74岁、74至80岁、81岁、82至84岁、84至90岁七个区间较符合实际文徵明主要的传世未署年款大字行书作品有4件手卷作品、21件立轴作品,共计25件,均被学界定为其晚年真迹根据前文所述,可根据其署年作品风格特征对此批文徵明晚年书作在系年方面予以适当细化书风、用笔、结字均接近单件署年作品者,以“近”标出参照物;凡书风、用笔、结字接近单件作品,但笔法顺畅、迟涩与参考物略异者,综合其前后署年作品情况,以“略早于”或“略晚于”标出;结合多件署年作品推断出数年的置信区间者,以“约”标明参照物;参考大字行书外其他文徵明书作的,以“兼参”说明本文将表1中的作品名连带序号一并列入表4,以便索引相关大字行书作品系年的推断精度可从十余年提高到数年表4中所列书作均为纸本作品,品名沿用出版物中的名称,每作列出首句诗文以便区分[30]文徵明通篇行书中掺书数字草书的现象亦颇为常见其多件存世署年大字草书作品皆可互参,如其51岁书《草书七言诗》卷(上海博物馆藏)、60岁书《草书五律二首诗》卷(天津博物馆藏)、67岁书《西苑诗三首》卷(故宫博物院藏)、70岁书《七律诗三首》卷(四川博物院藏)等。
文徵明早年受怀素(737—799)影响颇深的细长线条逐渐被丰腴的点画替代,用笔中实,与自身行书体格交融文徵明行书笔画变化丰富,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