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探讨.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6657658
  • 上传时间:2017-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2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omment [mjx1]: 页:1理念的具体内涵?1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 *刘 峘 何邕健 夏 青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村庄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对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进而带动村镇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县龙泉村的整体改造规划为例,以合作化思想为借鉴,提出了农村社区合作化开发模式,作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农民社区整体开发模式的探讨关键词:和谐社会 合作化 农村社区 龙泉村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目前还有约 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村庄规划与建设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探讨农村社区的规划模式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问题的提出1.1缺乏科学规划指导的农村自建热潮不断高涨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致富后自主建房的热情大大高涨,农村建设热潮持续不断。

      据统计我国近十年来的农村住宅年建设量一直保持在 6亿平方米以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年份???)在 1999-2004年这五年当中,中国农村个人投资新建住宅共 3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 7.21亿平方米,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 16%,用于居住的消费已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支出项但就目前的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大多属于农民自发的住宅建设和小规模改造行为,存在相当普遍的盲目性,往往导致农村聚落的无序发展而且,这种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的自发建设,并没有改善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混乱、乱占耕地的普遍情况虽然也有少数村庄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但大多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且普遍存在管理薄弱的问题,对提升村庄整体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无明显作用1.2学术界的长期忽视导致农村规划建设缺少指导理论学术界对农村规划建设的研究长期存在“盲区”社会学对农村的研究侧重于农村经济与农业制度,缺少物质层面的探索;建筑学对村镇的研究则主要以单体住宅为对象,多偏重于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景观特点、场景氛围、单体造型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而城市规划学科则一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市中心”偏向,较少涉及农村腹地。

      学术领域研究的长期忽视使我们错过了 1980年代初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对农村进行空间调整和改造的最佳时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城乡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界的研究范围开始拓展到农村建设领域但是,由于我们对农村地域的陌生,导致了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只能依照“城市”规划的经验进行,难以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建设指导,更难以得到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农村自建热作者简介:刘峘(1980-) ,女,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2003级硕士研究生何邕健(1976- ) ,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研究夏青(1955-) ,女,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研究2潮的大背景迫切需要有一种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规划理念及其指导下的社区开发模式(参考文献的引用还是规范些好)2 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农村建设理念的发展,好像不是和谐社会理念的发展吧?和谐社会只是农村建设理念的一个发展阶段?)2.1 建国初期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理念的萌芽——合作化思想农村合作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农业合作化探索与实践,成为我国上世纪后半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题。

      从“劳动互助社”到“人民公社”,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组织成为当时共产主义农业改造观指导下农村发展与实践的主线,其实质就是把农民统一在集体经济组织内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此来解决个体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公社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组织,解决了历史上长期没有被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教育普及和农村医疗条件改善等,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2 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中集体组织功能的缺失——个体??特定的历史条件没能将人民公社的优点完全发挥出来,反而因为推行工作的过度强硬使合作化思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于是在 1980 年代初,“中国农民以‘18 个血手印’式的决心冒死冲垮了人民公社”(秦晖,2004)其后,政府推行了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以个体为核心的生产制度也有限制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的组织化程度,导致了农民集体凝聚力的丧失;降低了农村的自我公共管理能力,使得农村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几乎完全丧失;导致了村庄建设陷入无序发展的被动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经济主体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农民个体往往因单打独斗而处于经济竞争的劣势,逐渐被排挤到社会边缘,沦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诸多矛盾社会凸现。

      2.3 世纪之初农村建设中合作化思想的新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在上述情况下,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当我们重新审视农业合作化思想以及人民公社这一农村集体组织形式时,不难发现,合作化思想有许多方面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内涵相一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合作化思想的基础就是平等合作、和谐互助、团结致富;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运筹得当,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而农村合作化组织恰恰是基于互助的协调高效、节约社会成本的农村组织系统可以认为,去除了特定历史因素的合作化思想蕴含了朴素的和谐社会理念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合作化思想是一条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行途径,通过把个体农民平等互助地组织起来,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助于农民归避风险和实现共同富裕目前,中央正在酝酿出台推动发展新型合作社的法律政策一旦农村集体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村庄的规划建设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对建设和谐农村具有重要影响。

      3 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建议把该规划中最精华的部分抽象出来,概括成为信息社区规划的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套到具体的案例中,反过来进行印证这些特征,会好些)3.1 合作化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合作化整体开发3实际上,我国目前仍不乏沿袭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思想,走集体化道路致富的农村,如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天津市大邱庄等等这其中,河南省新乡县的公社发展历史尤为悠久,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新乡县的第一个合作化专区七里营(也是全国第一个合作化专区,1958 年毛主席在视察七里营后赞扬 “人民公社好”)及下辖的刘庄村、“乡村都市”小冀镇东街村、朗公庙镇大泉村、凤泉区耿庄村等,皆以走合作化道路集体致富而闻名遐迩,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范例而上述村庄的规划建设,也基本都是由全村集体统一出资兴建、统一规划、集体运作、共同建设的整体开发建设后的村庄布局井然有序,基础设施完善,不仅比无序建设的普通村庄优势明显,更有着大城市没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图 1 集体致富的农村风貌“农村合作化整体开发模式” 的雏形追本穷源,我们在人民公社时期的文献中就能看到合作化建设的优越性了。

      如 1958 年《七里营人民公社》中提出的“四十化”标准,对公社的规划建设就有着如下要求:“ 住宅新式化——根据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新建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全部建成新式房子;房屋公有化——为了适应统一规划和生产的需要,经过群众大辩论、宣布房屋公有化,农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规划;公共建筑规划化——从 1958 年开始,所有公共建设,如工厂、学校、文娱场所等,必须经过规划后进行建设,力求正规;农村城市化——1958 年建成社员文化宫、食堂、电影院、浴池、商店、理发部、公园、图书馆……使广大社员劳动之余暇可以尽情地休息、娱乐,使七里营逐步变成新型的农庄 2.3“农村合作化整体开发模式”的意义虽然文献对公社的规划建设所述内容言辞不多亦不甚精准,但我们仍可看出合作化思想对村庄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及村镇整体开发所拥有的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虽然个体农民自建住宅在功能上符合实际生活之需但当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决定了其个体投资建房的水平较低,与周边的协调能力较差合作化的整体开发模式,有利于村庄的合理布局,也便于明确功能分区,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形体设计方面,也可保持传统地方特色与村庄整体环境的和谐一致。

      其次,目前我国村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大多数村镇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道路系统分工不清、给排水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标准较低等问题整体开发模式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统一规划、集体投资有利于公共建筑的有效配置,有助于对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采取更大的投资倾斜,不仅方便村民享受现代文明建设的成果,更能以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村镇建设的全面发展4第三,这种模式便于村级政府的统一管理和指挥,有利于统筹安排,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高效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并能集中使用城市公共设施这对于我们建立“节约型社会”、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是非常有益的一种探索第四,在目前村镇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背景下,农村社区合作化建设有利于解决投资风险问题,从而提高村庄整体的竞争实力3 案例研究:河南省新乡市龙泉村社区开发规划3.1 龙泉村概况(很好的介绍了该村的条件,如果能精简些,会更好) 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龙泉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区西南 10 公里处,地处豫北平原黄河故道紧靠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和 107 国道,新修的青龙路沿村境而过,人民胜利渠和东三干渠从东、西、北三面环绕。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水利条件优越截至2004 年底,全村占地 600 亩(龙泉村原址宅基地占地约 40 公顷(600 亩),两个数据好像矛盾),共有村民 756 户,人口 3456 人该村一直延承人民公社制度,是走集体化道路致富的典范,工业发达,经济水平快速上升,教育、医疗、公益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更成为龙泉的特色和标志,村内的“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更成为该村民风塑造的一大特色活动,整体上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全村民风纯正,社会长期稳定,实现了集体由贫穷变为富裕、由富裕变为文明的历史飞跃先后被省、市、文明委授予小康示范村、明星村,“国家级文明村”等光荣称号,可谓名副其实的文明富裕村由于龙泉村走集体化道路,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卓越,因而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于 2004年和 2005 年视察了龙泉村,并且高度评价了龙泉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的努力伴随经济富裕及人口的增长,龙泉村的村庄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造,上个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曾先后进行了两次村庄整体改造,创造了整齐、卫生的村居环境,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目前,龙泉村已经具备集体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但是,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1980 年代的整体改造缺少环境绿化的建设和社区活动场所的配套,住宅形式也比较单一、呆板,住宅功能和标准也已经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为了适应农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村庄的再次改造成为龙泉村农民的集体愿望和切实需要2005 年初,第三次整体改造项目规划开始启动3.2 龙泉村农村社区整体改造规划“合作化”整体改造规划要点“合作化”的整体改造开发模式龙泉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开发不同于其他非集体经济村落农民自筹资金的方式,全部由集体集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