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数学下册 11.1 生活中的不等式“不等号”的由来素材 (新版)苏科版.doc
1页“不等号”的由来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量关系,有相等的,有不等的,我们相等关系可以用“=”表示,不等关系用什么符号表示呢?为了寻找表示不等关系的符号,多少年来,数学家们绞尽了脑汁.首先是法国的数学家日腊尔于1629年在他的《代数教程》中用“ff”表示“大于”,用“§”表示“小于”,如a大于b记作“affb”,a小于b记作“a§b”.其间,还有不少数学家提出了各种表示“大于”或“小于”的符号,但都由于这些符号书写起来十分繁琐、意义不够明晰,很快都被淘汰了.只有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在1631年创用的“>”表示“大于”,“<”表示“小于”,由于方便简捷,被延续了下来,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如a<b,3>4.在许多场合下,要用到一个数(或量)大于或等于另一个数(或量),或一个数(或量)小于或等于另一个数(或量)的情况,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最高气温是12度,换句话说,这一天的气温不低于零下5度,不高于12度,显然用“>”“<”表示都不合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在“>”“<”符号的下面分别添上一横,表示具有相等的意思,就是“≥”“≤”.“≥”表示“大于或等于”,也称不“不小于”,“≤”表示“小于或等于”,也称不“不大于”.如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上面的一天的温度可表示为-5℃≤t≤12℃.表面上看,“>”与“≥”(或“<”与“≤”)好象差不多,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如设x2+1,因为x2和1都是非负的,所以它们之和也是非负的,即x2+1≥0,但不能说x2+1的最小值是0,其实x2+1的最小值是1.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这个符号的含义认识不清,a≥b表示a>b或a=b,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即二者必居其一,但不要求同时存在.因此,为了区别其见,有人把a>b、b<a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严格不等式,把a≥b、b≤a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不严格不等式.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