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诗经《伐檀》和《硕鼠》.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7184213
  • 上传时间:2022-05-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1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诗经《伐檀》和《硕鼠》  一、教学内容  理解《伐檀》《硕鼠》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体味这两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经》中民歌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比较阅读课  三、预习要求  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领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品味艺术技巧预习时还要对照课文解释,疏通词义,并把握其章法特点  四、教学蓝图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以加深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与把握,重在对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  1.讲清比较阅读的意义  这篇课文由《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歌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学,也可将两首诗糅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则是后一种教学思路《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两诗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可见两首诗在诗体、语言、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显明的共性也正是如此,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分辨它们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这两首诗的“个性”。

       2.强调作好比较阅读的前提  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其次要扩大阅读面,因为比较除了“横比”(即《伐檀》与《硕鼠》作比较),还有“纵比”(如将《诗经》与其他时代的古诗相比),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宽泛的阅读面和阅读积累,否则就无法完成多层面的比较阅读再则,要启发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3.指点比较阅读的方法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教读这两首诗,一般可作这样三种比较:  (1)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例如将《伐檀》《硕鼠》与《涉江》作比较,可以看到《诗经》的国风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感受、情绪和愿望,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而以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诗人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可谓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导在形式上,《诗经》是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而《楚辞》则吸取了南方歌谣的形式,以比喻、夸张、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将四言发展为六言为主的杂言诗体。

      又例如,将《诗经》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作比较,《孔雀东南飞》十分明显地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刘、焦爱情悲剧的同情;而在形式上较之《诗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把赋、比、兴手法糅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以五言为主的长篇叙事诗当然,还可以将《诗经》与唐诗作比较,将《诗经》与宋词作比较,等等  (2)对同一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例如将《伐檀》与《硕鼠》作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同中有异:《硕鼠》通篇采用“比”的手法,《伐檀》则采用“赋”和“兴”的手法;《硕鼠》是四言诗,排列整齐,感情强烈、直露,《伐檀》句式长短不齐,用“兮”字舒缓语气,感情含蓄,语带讽刺在内容上,这两首诗都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情况,反映了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不同的是“伐檀”则有更多的伐木场景的描写,勾画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  (3)作比较阅读时既要比“异”,又要比“同”上面谈到《伐檀》与《硕鼠》作比较时比较多的是比“异”,其实,作比较阅读时也要注意到比“同”仍以《伐檀》和《硕鼠》来说,它们相同之处颇多:首先是两诗都选自《诗经·魏风》,均属《诗经》中的民歌类作品,文风明快,语言通俗,直接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两诗的题材和主题有接近之处,两诗都揭露了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本质,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奴隶主们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愤恨,都表现了奴隶们对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再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也颇多相似之处,语言自由活泼,幽默诙谐,讽刺性极强,在表现形式上都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及重章叠句的结构处理这些相同处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诗经》的整体把握而这,也正是教材编写者之所以将这两首诗组合成一篇课文的目的之一 4 / 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