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pdf
6页第一章生物与环境张万银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学目的: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 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初步学会图文资料及其它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关爱生命,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教学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你知道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在哪些环境中吗?举几个例子2、仔细观察书本上的六幅图,填写书上的表格,然后请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观察结果3、讨论书本的三个问题,然后回答问题4、阅读书本上的 DIY 和小资料5、到校园内观察植物生长的环境,注意区别乔木和灌木第二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教学目的: 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制约和联系 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1、哪些环境因素能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分别举例说明2、探究实验: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3、讨论:书上 P6 讨论题4、观察书上的图片资料,分析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5、为什么北方的人长得高大,而南方的人却长得小巧?6、讨论 DIY 中的二题。
7、阅读资料:说出资料中所述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8、分析书上的图片资料,讨论生物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种间关系:互助、竟争、寄生、捕食种内关系:互助、竟争分别举例说明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全班分成 4-5 小组课前认识干湿计并掌握其用法各小组在一天内,选择早、中、晚的时间分别测试 3 种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的湿度,并按照课本 11 页表格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教师:收集相关资料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引 入提出疑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对环境会产生影响吗?举例说明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会产生影响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组织各小组学生展示课前测得的数据, 共同分析从数据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按一定的顺序展示测得数据,并对自己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各小组结论;完成讨论 1,得出: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来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 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最后的结论: 植物越多, 空气湿度越大 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对于个别测量结果不准确的小组,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 3 种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测试?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测试?(讨论 2)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得出: 选择不同的植被, 才能正确的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 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哪组数据起对照作用?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得出: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组织学生讨论:植物对环境还能产生哪些影响?(讨论 4)并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与“植物对环境还能产生哪些影响?”的相关资料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得出:植物对环境影响很多,如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毒物、杀灭病菌、减弱噪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加速降尘,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监测环境,美化环境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十页的资料,并思考讨论题结合书本资料回答讨论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1: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讨论总结出:大量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 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孳生, 容易传染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平衡 中国屎壳郎以牛粪为食, 清除了牛粪, 还草原以生机, 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孳生的场所,环境变得清新美丽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2: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蜣螂,而不用人工方法清除牛粪和喷洒灭蝇的杀虫剂?说说其中的道理 思考、讨论并总结出:澳大利亚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人工处理大量牛粪将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使用杀虫剂杀蝇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处理牛粪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既节约人力物力,又减少污染提出问题(讨论 3):根据事例,你认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吗?并结合课前的探究活动说明理由综合资料及课前的探究活动得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举例: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肥力;植物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秃鹫是自然界清洁工等小结反思拓展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 反思探究活动心得 布置查阅 “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相关资料小结本节内容;谈谈探究活动心得,自我评价本节的收获和不足;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充实所学知识。
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 4-5 小组,并要求各小组自带捕捉和盛放生物的器具,如捕虫网、小盒子以及记录本、笔等2、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可以做成 Powerpoint 或其他形式展示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止不合理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态灭绝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以 “寻找校园内的小生物” 的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以及对学生捕到的各种颜色的小生物进行分析和讨论过程引出课题明确活动目的及任务寻找学校附近的小生物将学生分成 4-5 组, 带到校内草坪附近或树林周围等地 提出有关活动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认真捕捉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各小组带齐工具前往活动地点捕捉生物。
组织各组同学统计所捕到生物的数量, 然后将生物放回大自然 统计所捕生物数量并做记录后将生物放回大自然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班级,分析产生所得结果的原因得出: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生物容易被发现, 反之不易被发现, 这样的生物能更好的生存繁衍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产生所得结果的原因,找出答案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本 12-13 页图片资料讨论、分析图片资料,并回答课本 13 页讨论 1答案详见教学参考书 44-45 页提出问题: 除书上介绍的资料外, 你还能列举一些有关 “生物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的例子吗?(即讨论题 2)组织学生展示各组课前准备的资料(然后教师可以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补充)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作品作品形式可由学生自定)提问:生物的适应现象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对生物的适应现象做更具体的分析总结生物的适应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 1)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如动物具有与其运动方式(如飞等)相适应的器官小结及习题巩固组织学生思考: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对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生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
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思考 DIY 的第一题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并布置课后完成 DIY 的第二题讨论分析 DIY 的第一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白色瓷盆里的金鱼体色变浅一些,深色瓷盆里的金鱼体色变更深些 这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以适应环境的本领, 利于它的生存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完成 DIY 的第二题第五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课题、进行假设、控制变量、开展实验探究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准备:显微镜、载玻片、擦镜纸、纱布、临时或永久装片、 2-3 条金鱼 /组、鱼网、温度计、小鱼缸、冰块、热水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实验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我们的实验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概述: 科学探究是揭开自然界奥秘、 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习生命科学必须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而实验是一切探究的基础,认识和学会使用生物实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初步了解本节学习任务及学习目的学习使用实验常用工具组织学生对照课本 14 页各实验工具图示,识记各种实验工具实物建议提前交代操作规则及注意安全问题期间教师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认真对照书中图示识记各种工具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概述: 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精密光学仪器, 用于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结构我们今天认识的是一种光学显微镜还有更先进的如电子显微镜从整体上认识显微镜的功能及结构首先重点介绍镜头(目镜、物镜),反光镜,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做准确示范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过程,初步掌握部分结构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自己尝试操作组织学生对照课本 15 页的图示及文字,自学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期间到学生中巡视、指导然后利用课件播放、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自学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同组同学相互纠正,组间也可相互帮助,或向老师求助学习使用显微镜按照课本 16-17 页顺序,边演示边和学生共同操作,并回答相关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行练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 逐步学习操作步骤 之后自己练习, 组员间相互纠正发现问题可向老师求助。
找学生到讲台前,用事先准备好的装片(如人的血液涂片)或其它物体(如头发)示范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然后请同学加以纠正部分同学参与台前演示,其余同学参与纠正小结、习题巩固指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并完成讨论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习题答案详见参考书 49 页)小结本节内容讨论分析课本 17 页讨论题目有能力的同学课后完成 DIY 第二课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提出问题: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如探究肉汤是否变质), 你知道怎样操作吗?思考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步骤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以设计“探究肉汤是否变质”为例,组织学生首先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设计“探究肉汤是否变质”的探究方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19 页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资料阅读、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资料并和自己设计的过程比较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完成课本 20 页讨论 1 (答案详见参考书 50 页)完成讨论 1 学习信息库相关知识, 识记科学探究的六个过程即观察、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小结反思习题巩固指导学生完成讨论 2、 3(答案详见参考书 50-51 页)。
布置学生设计“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方案完成讨论 2、 3 题尝试设计“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方案第三课时(探究实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