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担民生重任打造全省一流农村敬老院.doc
3页勇担民生重任 打造全省一流敬老院品牌 灵石县辖12个乡镇,291个行政村,总人口26.1万人,农业人口17.5万人全县现有五保供养对象1000人我县坚持以为民办实事为基本原则,将农村敬老院建设作为关心和照顾五保老人的具体行动,从 2010年开始将农村敬老院建设作为我县的十件实事之一,大力予以推进,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将全县五保户实现100%集中供养的目标通过煤炭企业捐助的形式自筹资金1620万元,迅速铺开翠峰、夏门、两渡、南关、段纯、静升等六大敬老院,目前已建成并运行农村敬老院5所,每个敬老院床位都在200个左右,并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敬老院标准进行改建,标准达到一般星级宾馆的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灵石特色的五保供养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和后续管理中,我们突出了三方面特色:一是整合资源,创新筹资,提高标准,加强组织修建在资源有效利用上,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加之我县是煤炭资源大县,目前形势不景气,县财政受到影响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集合我县地理情况、资源分布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闲置的宾馆、学校等资源,在6个镇新建改建了6所敬老院,服务12个乡镇的五保户,每个敬老院要按照星级宾馆配置,各种娱乐设施、医疗室的配套设施完善。
这样既节省了财力,合理利用了资源,同时也满足了五保户集中供养的需求在资金筹集上,6所敬老院的修建投资1620万元,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我县煤炭企业捐款1600余万元,这样减轻了财政负担,也引起社会对五保老人的关注在配置标准上,五保老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需要关心照顾,敬老院为他们提供的颐养天年的乐土,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敬老院标准,房间内配备电视、电扇、卫生间,配备有棋牌室、医疗室、活动室等娱乐设施,搭配营养、制定菜谱,不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二是创新模式,健全制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在管理模式上,在敬老院投入使用前,民政局牵头带领各敬老院负责人到太原、阳曲等先进县、市学习取金,结合自身实践特点,专门制定了“灵石县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日常管理由乡镇负责,民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财政部门进行资金监管,从而在全县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体系在健全制度上,院领导认真分析本院实际,结合工作人员及入住老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格局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定岗、定编、不定人原则,在现有工作人员中优先录用,不足部分面向社会国内公开招考,人员工资由县财政负责,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资金筹措上,个人生活费除省1500元、市200元外,其余县财政按实际入住人数补齐到5000元/人.年;管理运行费、医疗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在定性定位上,敬老院是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投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应实现全额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这样才能保障敬老院的运行经费,促进敬老院健康发展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三是提升服务,体现特色,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在增强服务特色,敬老院其实就是五保老人的家,我们不仅要保障他们衣食无忧,更要让他们感觉快乐所以我们要在老人们中间成立文艺队,敬老院之间相互进行交流活动工作人员与老人要拉近关系,进行亲情互动,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叮嘱护理部精心护理,为老人做营养餐,为他们庆祝生日,真正让老人感觉到温暖在运行模式上,逐步拓展敬老院筹资渠道,逐步建立以院养院模式,特别是夏门敬老院率先实践,通过引进一些企业、农产品半成品加工工作,组织老人自愿参加,既能增加本院收入,也可为老人提供一定收入同时省农科院为夏门敬老院设计了“立体种养”规划,让老人自愿参与养殖、种植,实现自给自足,使敬老院运行由“输血”转变为“造血”在舆论宣传上,一方面通过向农村五保老人宣传《五保供养条例》,让他们了解政策,了解集中供养的益处,增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另一方面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敬老院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敬老院募捐,使尊老敬老变成全社会的一种行动 农村敬老院是五保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目前已有671位五保老人住进敬老院,工作人员尽心尽力营造温馨环境,尽心尽责奉献真情服务,让爱使五保老人真正感受到的恩情,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敬老院成为五保老人的“幸福园” 灵石县民政局 二O一二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