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观念转变:撬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xzh****18
  • 文档编号:236848390
  • 上传时间:2022-0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3年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材料地 市:湛 江 编 号:题 目观念转变:撬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课题研究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单位名称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通信地址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7号邮编524048单位负责人姓名林文良职务职称校 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联系方式固话0759—318332213702881360邮箱13702881360@执笔人姓名陈洪义职务职称教导处副主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联系方式固话0759—318364913702875232邮箱13702875232@地市推荐意见 年 月 日 (公章)观念转变:撬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课题研究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13年6月15日)前 言【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始终坚持“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的工作思路,以教师观念转变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渐进方式有序推进,通过调整教学关系,积极构建“双主”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助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 课题研究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4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的工作思路,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前提下,调整教学关系,积极构建“双主”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助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实现了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三年全市第一,2012年高考上线率100%的突破近两年有6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和称号;2012年有7个教研组评为“湛江市首批示范教研组”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杨加林主任在评价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时说:“附中的发展,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创建示范教研组、狠抓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回顾这几年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教师观念转变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渐进方式有序推进整体实施过程可以用“且行且思” “且悟且进”八个字来形容和概括且行且思——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路上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与表现,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就不会取得成功,然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立福认为“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是一个深度的渐变过程,这一渐变过程需要经过教师自身的反思以及教师的实践来推动为此,学校制定了“观念转变促行为自觉”的推进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观念转变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分类分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第一步 理念先行: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信念,更是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2007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林文良校长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报告,报告在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达成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延伸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补充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重视学法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尊师、乐学、勤问、竞先”的良好风气报告还指出:我们必须运用新观念,灵活实施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T≥15分钟,就算是“实验班”学生也不能少于15分钟),老师起主导作用(T≤25分钟,就算是“实验班”学生教师讲授时间也不能多于25分钟)。

      教师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份报告在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式提出以“双主协调,共同发展”作为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是目的,更是手段,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使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也为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 面对新课改,面对新理念,如何才能让老师以最积极的方式,最主动的态度,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程改革呢?学校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中学教师的适应性研究》的课题,课题由林文良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各教研组长和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态度尝试式实践,并对课改实践中的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总结与研讨,寻找对策课题组经常性地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加强对其他教师的正面影响与教育课题实施不到两年,带动和影响了大多数教师,让他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有效的促进了他们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为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研究成果也获得了总课题组组织的子课题成果评比的特等奖。

      第二步 模式引领:让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前行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没有犹豫,没有彷徨,第一时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接,完善了学校教学理念,提出“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及时和准确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养成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一方面,学校在领悟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组织一批骨干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交流研讨,征求意见等方式,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以“操作要求”来引领,以新的“评价方案”来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 从时间上严格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师生的各主20分钟,强调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这是落实常规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实现全效学习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又依据“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文理两类“双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研究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先行实验。

      项目确立前,学校通过个别访问和座谈,了解到很多老师对“双主协调”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片面,真正要老师们转变观念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何才能缩短这一个过程,尽快让“双主”的理念在全校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呢?通过充分讨论,我们认识到学校非常有必要组织一部分老师先动起来,做出成效,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从点到面影响犹豫不决那一部分老师放下包袱为此,学校提出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让老师们进一步清晰其理念的内涵二是通过组织一个由各层次教师参加的团队,开展全方位的持续的课堂实验,探索出能有效地发挥“双主”作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全校教师实践与操作四年多来,项目组通过集中或分散形式组织了218节实验课实验教师从落实“双主”理念出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对研究目标与内容进行实验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预设”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论证与完善这一项实验与研究成果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第三步 课题推进: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项目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扰和难题是:课改必须借助一定的模式来推进教学规范,但矛盾的是:如果完全按照模式化教学,势必教条僵硬没有生机,而且很难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如果完全按个性化教学,又显得随性缺乏规范,教学改革难以深入,甚至难以保证。

      考虑到不同层次和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的不同,学校在“双主协调,全效教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要求:分层教学法包括行政的分层和课内的分层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分成几类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实现最优化搭配另一方面,在行政分班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同一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这样,“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也更具可操作性同一模式,在不同学科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等距离的差异与困难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2009年9月,学校制定了“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的策略要求并指导各学科在领会新课程理念与“双主协调,共同发展”新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借鉴“新课程背景下双主协调,全效教学”项目研究成果,结合学科特点与实际,寻找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为了推动和配合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湛师附中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学校积极创设条件,启动“校本课题”研究工作三年来,学校12个教研组共组织了100多项校本立项与研究,这些研究有效地推进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实现。

      其中,历史科开展的《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研究》;数学科开展的《问题导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地理科开展的《三环节地理教学》等14项校本课题还被省市教研部门立项,成为省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已有30多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匀,其中有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与转载这种先进行模式化教学,再进行探索创新的推进策略,使各学科展现出有规范有个性的教师“双主”教学风格,为培育出有规范有个性高素质的学生创造了条件例如,历史科陈洪义副主任提出的“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索历史教学”在全国、省市多项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并多次在国内和省内交流推广数学科林文良校长提出的“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实践成果获“第八届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第四步 重塑文化:唤醒学校教师的专业自觉与教研自觉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没有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回。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2013年初,湛江市教育局颁布了《湛江市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方案》提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参考模式结合学校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成绩与实际,我们决定借市教育局这一阵课堂教学改革东风,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向深入考虑得模式的探索,已比较成熟,近几年来学校围绕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一关键点,根据“立足实际、讲求实效”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典型示范、分类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