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doc
5页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 疗方法方法:选取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老年患者,分 析其特点并进行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 效29例,有效率为95.0%结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了 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及早诊断,对症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关键词】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肺炎为老年人的主要疾病及死亡原因之一,其中老年社 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 展,此病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对60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 炎患者进行分析并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选取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男 36例,女24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1.2诊断1.2. 1临床表现患者表现有下列不同症状:咳嗽、咳 痰、呼吸困难、发热、气促、食欲不振、头晕头痛、心悸、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体征:肺部有❷音,包括湿❷音23例,干❷音37例1.2.2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正常值为(4〜10) X109/L, 60例患者中正常的为12例,高于正常值的为33例,低于正常值的为15例痰菌培养结果:痰病原体培养,检出阳性46例,阳性 率为76. 7%,其中包括肺炎链球菌2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 12例和流感嗜血杆菌7例,金葡菌5例,支原体感染1例。
1.2.3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检查,表现为肺纹理粗乱, 分布有斑点状、小片状、网状、大片状等不同的阴影其中 左侧病变为17例,右侧病变28例,双侧病变15例另外, X线片表现有肺不张2例,胸腔积液5例1. 3治疗方法①主要是抗菌治疗,应用B-内酰胺类、氟喳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②对症治疗,给予氧疗,止咳化痰, 平喘解痉,雾化吸入等③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 质紊乱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避免使用具有明显肾毒性、肝毒性的抗菌药治疗时间为2〜 3周1.4疗效标准判定治愈: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胸片炎症完全吸收, 血常规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胸部炎症有所吸收, 血常规恢复正常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变化,胸部炎症未吸收或加重, 血常规未恢复正常2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者28例,有效者29例,无效死亡者 3例,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 等并发症具体见下表表治疗效果情况3讨论据统计,我国每年250万人患肺炎,其中12.5万人死 亡,而老年人便占70%[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老年患者发病 率和死亡率很高,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急症之 一 [2,3]。
本病起病缓慢,多发于寒冷季节,由于受凉引起多以 感冒症状首发,高热、寒战、咳嗽、咳痰、头晕、头痛等, 并发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本病并发症 较多,病死率高,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引起死亡老年人易发此病,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肺脏结构和生理功 能的退行性病变使得肺功能减退,细菌的黏附素与上皮细胞 受体的亲和力增高致炎症易于扩散,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有所减退据报道,老年人中80%以上 有营养不良状况[4],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了老年人呼吸系统 的抵御能力,易感染肺炎另外,老年人由于外科手术、长 期卧床以及基础疾病的进展、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 用等,也易引发肺部感染老年人由于年迈、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基础疾病及细菌 耐药等多种因素致使肺炎吸收、消散缓慢且老年人肝肾功 能差,应用药物受限,加重了治疗困难本病的治疗原则为,首先控制感染,选用合理的抗生素, 遵循早期、足量、联合、交替、长程的原则其次应积极处 理合并症及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三,要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 食第四,对症治疗,吸氧、解痉、祛痰另外,针对老年 人免疫功能减退的情况,给予免疫增强药物。
老年人常因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存在等掩盖肺炎的症 状、体征,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所以,要掌握老年人社区 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治疗基础疾病, 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药物疗效, 缩短病程参考文献[1] 刘建华•老年肺炎136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师杂 志,2005,33(337):32-34.[2] 蹇在金,廖纪南•老年人肺炎的病因与临床[J].中华 老年医学杂志,2004, 23 (10): 758.[3] Baudouin SV. The pulmonary physician in critical care and critical car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acquiredpneumonia[J]. Thorax, 2002, 57 (3): 267.[4] Rosuria Menendez, Antoni Tortes.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失败分析[J]・CHEST(中文版),2008,5(1):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