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博物馆14篇.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苏州博物馆14篇 苏州博物馆14篇 苏州博物馆(1)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养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片面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那么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导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边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根本元素,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置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特别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贯穿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布局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布局,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布局,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猛烈的空间比较,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风景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好玩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风景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3、庭院 庭院高明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 ,以石为墨” 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连着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布局的八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 4、廊道 廊道利用其狭且长的特点用来连接散落的建筑使之成为整体,在引导示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参观流线的导向性更为明确廊道中有六边形的廊窗,由窗取景,使人移步换景,若隐若现,像一幅幅自然装饰画一样,运用“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园林技巧。
按照设计中的参观流线 ,既可参观精致绝伦的藏品 ,亦可参观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 六、与苏州民居以及园林的有机结合 苏州博物馆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根本元素,用白墙灰瓦代替传统白墙黑瓦,屋顶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飞檐翘角苏州博物馆为现代博物馆 ,功能的差异抉择了空间与苏州传统园林空间相差甚远苏州博物馆博运用内聚院落,沿用了苏州园林的内向布局形式庭院的池塘、假山、竹林、石桥等将苏州园林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七、几何提炼 贝聿铭擅长运用几何形态,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新馆屋顶坡度与远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一致在屋顶的处理上使用了不同几何形体反复变幻的手法屋顶的框架线有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博物馆里也是四处可见的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案 八、光线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苏州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变幻的几何形体屋顶,顶部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使其光影效果很好廊道的三角形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阳光透过这些条状布局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即刻活力勃勃,饶好玩味由于展出多书画、工艺品可以受一点自然光,展厅有几何形天窗,光线温和。
九、总结 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贝聿铭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古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苏州博物馆(2) 论文:浅析苏州博物馆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