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doc
27页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与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当我们欣赏对联时,不光看语言艺术,还要欣赏特有的书写造型艺术书法美两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对联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较强的有用性和观赏价值,为大众所喜爱一副好的对联,配上一幅好的书法,给人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如何将一副好的(至少是合格的)对联,用书法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使之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和传播效果,不仅是摆在广大书法爱好者面前的必修课,也是众多书家所应准确把握的书法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技巧下文,YJBYS为大家整理了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欢迎阅读 一、关于对联书写格式 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行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字面的排列也不尽相同就格式而言,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 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它一左一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有用对联一般文字较少(短则四五言,长则十几言),两边正文分别从上到下一行便可写完这种对联书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图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状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等将整张宣纸竖式不用裁开,联文按左右两行写在一张纸上,竖着悬挂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见图2)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一行(特指正文),左右形成一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行这两种格式一般适用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需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必需留有足够的空位用于落款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互相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见图3)。
采纳这种格式,可以在整张宣纸上(按中堂式)书写,也可以裁成两张条幅式,分开书写这要依据实际用途和场合来选择如果用于镌刻牌楼、庙宇等建筑物的门柱,就必需裁成两行细长的条幅书写;如果只是用于居室悬挂,或展览、刊印,那就写成整张中堂式就可以了 4、琴对式:琴对是指联文集中于条幅上部(长度约占五分之四或四分之三)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见图4)琴对一般字数较少,往往四五言居多,一般不会超过七言上款置于上联联文之下,下款置于下联联文之下联文字少而纸长时,多采纳这种书写形式字少显得大方醒目,字多就会局促与拥挤"琴对一般用两张条幅分开书写,也可以在一张中堂上书写 以上四种书写格式,都体现了上下联形式上的两行"双边对称,是传统的书写方法,不能随意变化、也不能刻意革新的那么,对联书写是否还可以用其它样式来表现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现实当中真有另外的对联书写形式,姑且也只能算作"联文横幅、"联句斗方、"联语扇面之类了,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书法 二、关于对联书写和钤印技法 对联书写的技法或者说章法,包括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这是书法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正文的写法 正文是对联书法的主体,占据主要画面,处在中心和醒目位置好比一个人的脸面,往往决定整个人的基本形象因此,正文书写好了,整幅书法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写好正文,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字的可读性就是容易辨识,使人一目了然我们知道,对联书法具有独特的大众性、有用性与观赏性特别是那些镌刻于建筑物门柱上的对联,永久性地在公众视野中供人们赏读,这就必需让人一看而知如果人们连猜带蒙了半天还不知所云,即使对联内容再好,书法再出色,都无观赏和存在的价值倘假设书法家不合计对联书法的特定场合,而一味去追求所谓艺术特点和个性,把字写得龙飞凤舞,奇异怪诞,一般人费时半天也认不出来,这就失去了应有的宣扬效果所以,要充分合计书作的受众(是多数一般公众,还是少数书法行家)对象的不同,切忌不加构思,不问对象和用途,信笔拈来,一挥而就 二是字的书写位置一幅对联书法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两行正文,这是主体和重点因此,要注意上下字距(即单个字的中心点)相等,左右对称也就是从纵向看,使每个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一条垂直中轴线上,不要左右偏斜;从横向看,左右对应的字基本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不要上下错位,以免造成不稳定感。
字与字之间大小要基本保持均衡,不要反差太大特别是像书写龙门对,由于字数和行数较多,每一行都要平头顶格,做到纵成行,横称列,使之整齐划一,左右协调数字较多的联文,更要注意纵向与横向排列的整齐划一,左右对称与协调同时,对联本来字数就少,要注意每个单字的上下左右、大小基本保持一致,不能相差太大为避免单板,当然可以稍有变化,不必像写在标准的米字格中那样,直径大小几乎个个一样,分毫不差,但必需保持大体均衡 三是字体的选用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大草)五种书体其中,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称为行楷;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称为行草一般来说,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度创作但一定要充分合计对联书法的有用性和观赏性务必保持一致,因地制宜,依据不同对象和场合,区别对待就书法艺术与有用效果而言,对联书写选用字体应注重有用性具体说来,关于受众量较大,易于辨识,可供永久性观赏的对联,诸如店铺、牌坊、石碑、名胜、楼台亭阁等建筑物,应以楷书、行书、隶书为主;至于篆书、草书(特别是狂草)等,一般适用于居室、书展和刊印,以及书家之间的交流等这些受众面较少的场合 四是字的结体、笔划要清楚、流畅。
书写对联,通常正文字数较少,因此,要做到每个字的线条、笔划要清楚、流畅,不能出现运笔线条模糊、交叉不清或炸墨、枯笔、断笔等痕迹尤其是需要镌刻在木板、竹子、石柱、石碑上的对联,如果书写不到位,会给雕刻家的再度创作带来困难,也难以保持书法作品的墨迹原貌 书写对联,其中正文是主体和中心,假设在两张单个条幅上自上而下分别一行写完,一定要使字形处在纵向中心线位置,不能偏移假设是书写龙门对,由于字数和行数不同于短联,就必需事先计算并折好格子,纵向多少字,横向几个字,上下联的最后一行各留下多少空格用于落款,都要安排好,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里要特别提醒,龙门对正文由于字数较多,一行写不完,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就要注意上下联的最后一行既不能写满,必需留有足够的题款空位;字数也不能太少,其书写字数与相邻行相比,其长度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如只写一两个字,就显得不协调,缺乏美感如果是写中堂式的整张短联,宣纸虽然没有裁成两半,但方法是想通的,即纵向将纸折成对开,再按两边折好中心线确定正文位置就可以了 下面具体谈谈五种书体的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处理方法: 1、篆书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是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古人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见图5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他们储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显然特点(见图6)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见图7) 不管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文及钟鼎文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 篆书联一般用在古庙宇、古殿堂,保持与时代空间相和谐的古朴肃穆的整体效果篆书的用笔要藏头护尾,笔笔中锋,圆转自如,提按微妙,力感内蕴,接笔自然不留痕迹,笔笔挺健 篆书联字形大小一般保持一致,不作大的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宜松不宜紧,一定要留出宽松舒朗的字距,使之笔笔可见,字字醒目上下联关系的处理,一定要左右对称,排列整齐 2、隶书隶书至东汉达到鼎盛时期,是我国书法以符号取代象形文字的重大转变以《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为其代表作,大多为古代圣贤颂扬功德内容的文词用笔以"一波三折,蚕头雁尾为主要特征,与篆书相比,生动性大为强化;结体扁方形,与篆书相比静感大为强化隶书联整体效果端庄大度、沉稳静穆,用于庙宇厅堂较为适宜隶书联的结字大小同篆书一样,不作太大的变化,基本上保持字形的一致。
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应比其他书体的字距更疏松一些,上下联各字左右对称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写对联字占一格不管是正方形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指龙门对),即竖排行间紧密,字距较大,横列显然,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见图8) 结体扁平是隶书的特别特征,在章法处理上只有大胆布白,方可强化其空灵感,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虚实相生如果将一个个扁平的隶字上下紧靠在一起,就会显得死气沉沉 3、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联文时,字占一格,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见图9) 楷书联同样适用于庄重肃穆的殿堂庙宇和庄重场合其书写形式,除了要求上下联对称整齐之外,在字形上一定要遵循"因字赋形的原则进行变化如果将楷书联中各字写得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方无圆,就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谈 4、行书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有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见图10)。
行书因其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假设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适当放宽,章法舒朗萧散,独具匠心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穿,彼此照顾,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落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行书联的适用范围最广,无论皇宫殿堂、庙宇宗祠,楼台亭阁、书房卧室等,都可以行书为之,因为行书既美观大方,又易写易认,为最大众化的书体因此,在书写行书联时,在上下联基本对称整齐的前提下,用笔和结体比之楷书要作更大胆的变化 5、草书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它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容的雅化草体,波挑鲜亮,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见图11 )。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见图12)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任,笔势连绵围绕,字形奇妙,变化百出,称为"狂草,也叫大草(见图13)到了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