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参考资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docx
6页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一)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德国等国的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1 .日本系统制定并落实产业政策一是制定支持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二是建立审议会制 度1949年12月,日本成立了 "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成员分别由政界、产业界、学 术界以及劳工界(工会代表)组成通过审议会制度,发挥了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保证了 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日本政府较多地运用了法律手段,如1 9 5 6年《振兴机械工^临时措施法》出台后,有关部门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以保证 贯彻实施2 .德国注重市场作用,辅以政策引导战后西德政府在贯彻产业正 场作用为基础,注重保证市场自由竞争,限制垄断一是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促进科技能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制定计划支持能源、航空、通讯、材料、电子、 光学、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领口开发二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 企业发展,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三是重视 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劳动者增强对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致的劳动力市场变 化的适应能力。
四是信息指导经济研究机构定期向政府提供报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机会,从而为政府、产业界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资源二)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等国“赶超式"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 .台湾有选择地发展重要的产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 科技工业”1973年开始的第六个4年经济建设计划中,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 业”作为重点,并于1974年提出推进“十项建设计划”到70年代末,"十项建设"工 程相继完成1978年,台湾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开始转变,有了较为齐 全的工业体系从70年代末开始,台湾开始转向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 二是形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1981年底,台湾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 工业,逐步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 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2 .新加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以外促内”一是工业门类的配套和布局的集中 60年代初期,新加坡推进由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向进口替代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发展 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纺织成衣、食品木材加工等轻工业,完成了向进口替代工业阶段的 过渡。
从1979年起新加坡开始推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目的在于把新加坡经济从劳动密 集、低技术和低增值经济转变为资本集约、高技术和高增值经济政府着重发展电子电脑、 生物工程、信息处理、智力服务、医疗器械、自动控制装置、工程技术等高技术行业二是 以外促内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1979年起,新加坡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建立起以电子电器、石油提炼、机械制造(主要是造船)为主体的制造业,实现了以资本和 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的 优化升级1 .美国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有所加强,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化,重点推动制造业的振兴 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克林顿执政后,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采取风险基金的建立、产 学研结合且注重实效的研发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敢冒风险的企业文化、重视教育与不惜 一切招揽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方彳期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 时,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创造出历史 上最长的扩张期日本则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又囿于僵化的劳 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基金问题上,不但资金少且使用 不当,使日本创新型产业发展滞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一是振兴制造业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引起美国朝野的极大震惊 为此,20世纪80年代,通用、福特和克菜斯勒三大汽车巨头掀起了一场深刻的以科技创 新和改革管理为重点的革命,美国汽车行业一举扭转了被动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前期, 美国又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之机,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改组到20世纪90年代 中期,美国的钢铁、汽车、半导体业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航空业、化工业、电子设备业、电 子元件和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二是以信息网络化提升产业能级1995年4月,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商业化使网络 的规模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美国进入了信息 时代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而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其他部门的应用又使它们实现了信息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这样, 美国的制造业就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重新巩固了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三是高技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美国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高技术服务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在 1988-2003年间,美国28个研究与开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 40万人,增幅 近5% ,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60万人,减幅达10%。
高技术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69.6%减少到59.5% ,下降了近10个百分 点与此相反,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了较大的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28%上升到 2003年的近40%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体的比例也从9.5%上升到10.2% ,从而使服 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到了技术密集型的阶段2 .台湾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提高产业的层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继续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1990年提出的〃六年国建计划〃中,台湾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 业的口号及八项关键性工业技术十大新兴工业〃为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 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 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污染防治工业〃8项关键性工业技术” 为:光电技术、软体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材料应用技术、高级感测技术、生物技术、资讯(信息)开发技术、能源节约技术1997年,台湾〃行政院〃经济部推出了 "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弓案",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机械、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产业为跨世纪发展的最具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七大高科技产业3 .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制定了制造业发展计划。
进入90年代后, 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制定了制造业M2000计划,其关键领域是航空航天、 生物技术、化学制品、精密制造系统等集中发展了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电 子业,目前电子业已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新加 坡经济发展局又适时拟定了 "二十一世纪工业计划”,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新加坡发展 成为知识主导型工业的全球中枢计划重点在于创造并开发各项经济活动的知识领域,致力 发展电子、化学、工程、通讯与传媒、生物科学、保健、教育、企业总部与商业服务、后勤 支持服务及发展具有潜力企业等10个部分4 .发达国家通过跨国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布局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 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此外,对非股权参与的外包进行跨国 布局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 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二、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1 .明确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主要作用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促进 而不是替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更好地疏导而不是强制经济主体的行为,要在适应市场需求 和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更多地选择间接诱导和中性的产业政策手段。
2 .明确政府干预的范围政府干预的范围更多地限于弥补市场缺陷和保证竞争有序 进行,旨在充分调动民间竞争活力而企业才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在市场中根据不断变 化的需求情况作出选择和自主安排,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3 .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作为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目标和实施构想,确定地方政府可控制资源的倾斜力度和方向二)运用的政策和手段1 .明确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大致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 中性的信息指导三大类政府垄断经营、行政命令或审批等属于直接干预政策,而间接诱导 政策主要包括差别化的税收、融资、关税等另外,政府的亍业协会通过发布中性的、不带 偏见的信息,也能够起到引导产业调整和发展的作用2 .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社会 保障制度建设,健全竞争法规,消除一些产品和服务存在行业或地区性的进入退出障碍以及 不同程序的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3,吸收各方意见政府在作出产业决策时注意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包括私营企业) 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各集团利益并为之所广泛接 受。
4 .依法落实产业政策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来推动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以推 动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政府的随意干预、过度干预甚至一些腐败行为,提高政府的运行 效率三)布局的调整和优化1 .结合地方特点进行产业布局地区产业布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世界产业发展趋 势、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条件、交通基础条件等,布局比较优势产业2 .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进行产业错位布局地区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产业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态势,重点布局优势产业四)其他相应配套措施1 .推动技术创新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推动郸出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提高技术进 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 .建立产业政策落实制度建议建立产业政策审议委员会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 行业协会、企业界、学术界代表共同组成,产业政策草案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正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评议后,方可发布执行同时,建议建立产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和 两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