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doc
6页蒙古族老式文化里的生态特性形成的因素及其体现【摘 要】本文从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态特性的含义,形成的因素及其体现来阐明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态特性有关状况,试图在借鉴葛根高娃、鸟云巴图教师的著作下,更多的融入某些自己的见解核心词】蒙古族老式文化 生态特性 形成的因素 体现一、蒙古族老式文化的有关简介从文化自身的属性来看,宗教、哲学、政治和文学要素以及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对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成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具体来说:(一)宗教要素重要涉及萨满教和喇嘛教两部分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重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二)哲学要素蒙古族老式哲学从历史的纵向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长生天”为代表的天命论占重要影响阶段、汉族儒家思想影响阶段和喇嘛教哲学影响阶段三)文学要素蒙古文学是草原老式文化形象而具体的体现,使草原文化拥有了生动的韵律在初期,蒙古族古典文学的重要领域是在民间,即体现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重要创作手法,无论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英雄史诗等,到处体现了一种激荡浪漫的风格四)政治要素蒙古族古代政治是其老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蒙古族古代政治思想有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集权思想。
第二,征战思想五)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文化内涵反映着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构造和心理特性,是该民族的文化长期发展积淀的成果蒙古族老式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权力和价值方面都是肯定人的价值的二、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态特性的含义文化的生态特性是指那些遵循自然规律的,备生态优势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具体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理解:(一)物质层面以牧民、家畜和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特殊的生业方式是文化生态特性的第一种重要内涵,也是文化质层面的基本这种生态方式,对自然的适应限度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过程中,人、畜和环境三者构成了由社会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二)精神层面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与环境关系的结识等是文化生态特性的第二个重要内涵,具体体现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敬畏生命,事实上就是人类道德关怀的一种扩展这种关怀不仅限于人类,自然界的草木、山水、动物是有生命的,都是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虽然是在人类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去伤害这些生命时,也对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三)制度层面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游牧人的生态观念已经被加以制度化并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从而不仅在人们的平常生活中起着监督指引作用,同步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制度,这一切构成了文化生态特性的第三个重要内涵。
三、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态特性形成的因素蒙古族游牧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限度不同地容纳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近现代又受到了工业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综合型文化形态一)有其独特的草原精神作为支撑,具体来说是以英雄精神、自由精神、务实精神、开拓精神和顽强精神1.英雄精神蒙古人的英雄精神是由普遍流传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英雄崇拜上升凝聚而来的从萨满教的英雄化的保护神中,从民间文学中的对英雄的歌颂中,从对祖先和成吉思汗的虔诚热烈的崇拜中,都能看到并深深感受到英雄崇拜之盛行不衰及英雄精神之深人人心2.自由精神一定限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较明显的特性游牧民的生存空间和活动余地是相称大的,这种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她们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本相应地,群体小,人数少,社会生活的内容自然简朴自由了3.务实精神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现实,直面人生是她们最基本的人生信条严酷的自然环境、动乱的社会现实,使她们养成了反对玄想空谈而崇尚脚踏实地的精神,不管是在宗教信奉、民间文学中,还是在伦理道德、政治生活中,都明显而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一点4.开拓精神。
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这种精神重要体目前两个方面,即:从生存的角度来讲,重要体目前平常游牧生活中为寻找合适的牧场、水源、居住地等所进行的迁徙活动中这种迁徙活动是其最基本的开拓行为,也是开拓精神由以形成的最初的行为基本5.顽强精神蒙古文化的性格是很顽强的草原尽管有宜人的季节,如诗如画的美景,牧人也不乏悠闲,但蒙古高原的平均青草期只有140天左右,而长达220多天的枯草期以及相继浮现的旱、白灾害构成了严酷的生活现实,就像蒙古谚语中所说的那样,“美好的秋天不会长期”,牧人生活更多的时候是要面对暴风、骤雨、燥热和寒雪因此,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是真正草原牧人必须具有的心理素质二)内蒙古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地区广阔,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地区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四、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态特性体现蒙古族老式文化的生态特性体现为适应性、简约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稳定性一)适应性,是游牧民族在这一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前提与基本,也是其与自然相处的首选。
不管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知识体系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布满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智慧正是由于游牧文化的杰出适应性特性及游牧民族不凡的适应能力,才使得这片土地上的这一古老优秀的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至今当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盲目改造自然所带来的恶果的时候,古老的草原文明更加显示出了她的可贵与难得,适应性特性也更加显示出其科学与合理之处在游牧生业方式中,牧民通过家畜这个中间环节与自然发生关系,畜群就是牧民生存的需要,因此游牧中的迁徙活动是一种适应行为如果只从人类自身的短期利益,特别是从生活的安乐舒服来看,游牧的生活方式的确不合时宜但是,从生态平衡以及从人类生存的长远意义着想,以迁徙来适应的生业方式有其积极和科学的根据游牧民的周期性迁徙活动,一方面满足了畜群觅食的多样性和足够的食物量;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从亚洲干早草原相对脆弱的生态状况来看,不是游牧民自愿选择了“迁徙—适应”行为,而是环境促使游牧民做出了“迁徙—适应”举动这种生业方式、这种文明在历史上对中国北方生态系统的维持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二)简约性,就是简化节省的意思游牧民在一年四季里逐水草而移动,常常处在游动状态中,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大量积累固定资产。
若把棚圈、牲口当做固定资产看待,那也同现代经济学所指的工厂化固定资产有所不同由于游牧民的棚圈、畜群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且就游牧经济而言,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划分也是相对困难的例如,牲口一方面是生产资料,与此同步,畜牧也是牧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因此,游牧文化中的资产都具有综合特性这种特性在物质生产方面蕴涵了它的简约功能一定资产的功能的多样化和材料的简约化是辩证的就一种产品而言,只有具有多种实用功能才干简约生产材料,才干做到物尽其用游牧民以自己简约性的物质文化发明,不仅为自己谋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同步也有效地保持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运用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都是我们这些受过高度现代科学教育的人所应当认真看待的三)实用性,游牧文化在生产领域中,对与生活有关的物资的运用达到了极限的限度,从而无论是在物质生产,还是精神产品的创作上,都贯穿着一种实用化的原则正是由于在物质层面上游牧民族生态文化的这种实用性,才为其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打下了一定的实用性基本四)合理性,体现于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由于它既适应了自然环境,又为人们实实在在所需要,因而其自身也就显示出了固然的合理性。
例如,就生产方式而言,人作为这毕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和调节者,其重要任务就是协调涉及人在内的系统内各“成员”间的关系,而这毕生产方式对牲口及草场的管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作用,这其中的合理性成分也就不言而喻了再如,就生活方式而言,虽然这纯属人的需要,但人并未因此而为所欲为,而是从整个系统出发来理解、解决问题,其行为、后果都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双赢”,因而其所蕴含的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人是凭借控制大型食草动物而间接地参与整个系统运作的,在这一系统中,人没有直接控制生态系统的运作,因而就不存在人为的生态系统运作阻滞,相反,生态系统的规律却间接地控制着人类的过度行为,不仅使得生存于其间的游牧民族得到长期的延续,并且整个草原环境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虽然“合理性”是工业时代文明所追求的目的之一,但恰恰在看待环境的问题上,这一文明及受其影响较深的其她某些文明却作出了最不合理的选择五)稳定性的存在对自然环境来说意味着被保护和良性循环;对人来说意味着生存权的被保证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化自身而言则意味着发展进程不至于被生硬地打断而得以保持下去;对人类文明而言则更是意味着与生态多样性同样重要的文明多样性的被尊重与保证。
我们讨论的稳定性问题,并不是说这里就没有“变化”的因素,事实上文化的变迁是时时存在的所谓的稳定性只是就其核心部分而言,由于环境的变迁是“长时段”性的(布罗代尔语),因而人类为适应这一环境而采用的手段在本质上应当是一惯的,变化的只“量”而非“质”当我们思考并努力挽救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时,与否可以将同属于这毕生态环境的游牧文化也考虑进去呢,要懂得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参照文献】[1] 葛根高娃,鸟云巴图《东北亚内陆草原文明的内涵、特性与意义》[2] 刘钟龄,额尔敦布和《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3] 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生态文化---亚洲游牧文明的遗产》《蒙古族文化史专项》论文作业蒙古族老式文化里的生态特性形成的因素及其体现 院 系:历史文化学院专 业:历史学班 级:07级学生姓名:王子虎学 号:1118024指引教师姓名:铁柱 6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