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20568961
  • 上传时间:2023-03-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42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 传统的中国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寻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制度 B.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二)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这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是 (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渗透训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青年”,它们包含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A.一帆风顺 B.袖手旁观 C.一蹴而就 D.事在人为 二、B三、 A.但是、因为、不是、而是 B.不是、而是 C.不但、而且 四、1.测量,因为“测试”是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

      2.支配,因为“支配”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撑”是抵抗住压力使东 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 3.领悟,“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 【创新能力训练】 (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二)1.知足 安分 达观(“难免”不得分)没有尽应尽的责任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解除掉责任”不得分,“解决责任”得1分)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就“最苦”或“最乐”某一方来表述,不得分) 5.本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 6.(1)每一个人都有责任;(2)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3)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

      篇二: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5 综合能力测试 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②袖手旁观: ③一帆风顺: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