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妒忌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取向.pdf
3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妒忌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取向 Ξ 杨丽娴ΞΞ1 张锦坤2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上海200062) (2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福州350007) 摘 要 文章回顾了妒忌的相关理论及已有的实证研究,并探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建议今后的妒忌研究 应该关注无意识理论视角,侧重间接测量方法,并进一步加强整合取向 关键词 妒忌 社会比较 策略冲突 无意识 间接测量 妒忌是指在与他人(或群体)进行对比时,他人拥有一些 自己也想拥有却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时,表现出的一种自卑、 敌意和怨恨的混合感受[1]由于它是一种不被社会认可的 情绪,人们往往不愿意真实地报告自己的妒忌感受,因而妒 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给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带 来了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者孜 孜不倦地关注这一领域,为解开妒忌的神秘面纱做出了巨大 的努力对于妒忌已有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的探讨,有助于我 们总结经验与不足,以促进妒忌的进一步研究。
1 妒忌的相关理论 相关的妒忌理论实际上是围绕妒忌发生的原因而展开 的而在探讨这些理论中,主要从社会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和精神分析等视角展开 111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家在探讨这些妒忌发生的原因主要涉及到 比较、 自我和相关领域等因素 11111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追溯到Festinger[2]他(1954)认为 个体具有一种评估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 非社会标 准的情况下,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 评估自己的态度、 能力和反应的适宜性该理论的一个基本 假设认为,人们总是愿意和自己处境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相 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人们用向下和向上 的社会比较进一步获得自我能力的程度,向上社会比较形成 了妒忌的基础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将自己的特征和成就与相似他 人进行比较,妒忌的体验出现在相似他人的特征威胁到自 尊,且在比较中发现自我不符合标准等情境例如,在真实 的工作情境中考察晋升被拒者对被晋升者的妒忌的研究发 现,被拒者对于与自己更相似的被晋升者产生的妒忌是最高 的[3] 11112 自我评价维持模型 自我评价模型(SEM)实际上是社会比较理论的延伸,其 基本的假设是人们受到维持自我或提高自尊的推动,他们的 行为反应了这种愿望[4]。
换句话说,人们希望看到自己笼罩 在一种积极的光环中,并努力制造这一机会该模型指出了 维持积极自我评价的两种过程:反射和比较比较过程导致 个体做出调整以避免在与亲近他人进行比较时,对方的优秀 成绩对自我评价产生威胁,或是在与更低成绩的他人比较时 进一步支持自我评价反射过程可以看作比较过程的镜像 在这一过程中,亲密他人的高成就会促进自我评价,而低成 就则会威胁着自我评价在这两种过程中,对方的成就对自 我产生威胁或促进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比较他人的成绩、 个体自我定义有关的成就领域及与比较者的亲密程度 11113 领域相关假设 Salovey和Rodin的领域相关假设的根源是我评价维持 模型该理论认为领域的变更对自我非常重要,且人们会根 据这些与自己和个人重要相关的领域来评定自我当个体 与那些成就高于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且比较的主题是妒忌 者特别看重的领域时,个体更可能体验到妒忌他们在对 psychology Today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个体在特殊领 域中验到的妒忌量与该领域对自我的重要程度之间相关最 高[1]此外,特殊的领域里个体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 的差距越大,他们就可能体验到越多的妒忌。
由于特殊领域 与个体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预测妒忌,因而领域相关假设得 到支持 112 Klein的妒忌形成理论 — — — 精神分析的视角 Klein很早就开始强调妒忌的重要性,1955年她扩展和 深化了她的原始妒忌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根本的、 最原始 的情绪之一单列出来,首次明确阐明了她的妒忌观:婴儿的 一切需求都从母亲的乳房得到满足,婴儿与乳房的关系是子 宫中安全保护关系的一种延续[5]一旦婴儿意识到乳房是 生命源泉并有了良好的体验,就会出现妒忌因为乳房使得 婴儿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增强了婴儿占有乳房和保护乳房的 愿望,同时也使得婴儿自己也想成为完美体验的源泉这种 愿望使他产生了痛苦的妒忌情感,并想要毁坏这种愿望,而 这同时又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研究者总结了Klein的妒忌理论,认为该理论主要具有 以下特征:⑴ 妒忌与幻想有关,即渴望破坏好的事物以阻止 他人拥有(或享有)它;⑵ 这种极端消极和极具破坏性的情绪 大部分是无意识的;⑶妒忌不仅对他人具有破坏性,而且对 自己也是,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自我保护[5] 113 策略冲突理论 — — — 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策略冲突理论最早是用于解释两性之间的冲突。
该理 论有两个主要的假设:首先,当两性中的一方运用某种策略 企图达到某个目标,而另一方却对对方的策略或欲望的形成 加以阻止,从而导致策略冲突的形成其次,该理论假设负 性情绪实际上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 上用于解决策略冲突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研究者(2006) 认为妒忌的情绪就是通过自然选择对竞争失利发出信号而 形成的,对于与自己直接竞争的他人所享有的不断增加的适 Ξ ΞΞ通讯作者:杨丽娴E2mail :ylixian @ 本文获得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资助编号为20080015)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32(3) :655 - 65765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应优势,使个体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怨恨意识,并伴有拥有这 种优势的强烈愿望[6]根据策略冲突理论,Hill等假设妒忌 的情绪会引起个体去关注他们所妒忌的资源,并作为一种动 机机制,除了促进自己获得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提高适应的资 源外,也使竞争对手失去这些资源从而使自己受益。
2 妒忌的实证研究 基于不同的妒忌理论,目前关于妒忌的研究方法主要遵 循三条路线第一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源于社会心理学,从妒 忌者本身的角度来看待妒忌,以个体自我报告的方式探讨妒 忌;第二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来自精神分析学说,以Klein的学 说为主研究强调妒忌对于被妒忌者的高度破坏性,以案例 研究为基础;第三种视角里的研究主要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观 点,通常也以自我报告为主因此,我们主要介绍现有的基 于自我报告的相关研究 2. 1 妒忌的测量 妒忌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路径,一以量表测量为主线, 另一以实验室测量为主 Smith和Kim的文章中提到了以下几个量表[1]第一个 测量妒忌的量表包含八个项目,它是唯物主义量表中的一个 子量表,而并非测量妒忌本身(Belk ,1985)该子量表只是简 单地评定了妒忌的渴望和怨恨的成分,而缺乏对被妒忌者的 恶意感的说明因此Gold(1996)认为,这八个项目并不足以 涵盖妒忌的整个涵义范围,概念化的妒忌应该作为一种稳定 的人格特质来考察基于此,他编制了York妒忌量表,该量 表的制定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包含的行为和态度都要具体, 而引起妒忌的情境要尽可能接近普遍性;其次,为了避免有 些项目会产生社会期望反应,使用一些谚语来代替,以鼓励 被试做出诚实的反应;第三,在备选的项目中采用反向题以 控制反应风格偏差。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较少受到 社会期望的污染之后,Smith等(1999)发展了DES量表,该 量表包含八个项目,其中四个项目要求被试说出自己的妒忌 体验的程度和频率,另外四个项目用于评价不包含妒忌但与 妒忌紧密联系的反应通过四个研究及不同的样本证明该 量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效标关联效度较高另 外,在考察与社会期望关系中发现,大多数被试在完成前四 个项目时倾向于少报自己的感受,而后四个项目更有效测量 了妒忌 DES和Gold的量表都考虑到了社会期望对妒忌的影 响,并企图能够控制社会期望以便获得更有效的妒忌虽然 两个量表都被证明具有有效的信度和表面效度,但在获得妒 忌的与自我威胁有关的特征时却显得不足Montaldi(1999) 的价值观调查量表通过评价信念或图式间接测量妒忌的感 受这些项目覆盖了多种领域(如,等级、 智力等)的分类和 七种图式,这些图式都没有直接涉及妒忌,如零和信念,这一 图式指世界的建构是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在生活中拥有好东 西虽然这一量表仍然处在发展阶段,但初步的证据支持了 它能够测得高表面效度量表所无法测得的妒忌 此外,新近发展的一些妒忌量表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工作 情境,如妒忌测量量表、 应对职业和专业妒忌量表[7 ,8]。
典型的实验室测量通常是设置一定的情境来诱发被试 的妒忌感受,然后让被试对妒忌感受进行评定诱发的情境 主要有:基于印象管理,呈现录像片段或文字段落,然后要求 被试报告主角的妒忌感受或对主角的妒忌感受;基于想象, 要求被试想像并描述体验过的妒忌情境,然后对妒忌的典型 性进行问卷评定;基于记忆,即让被试回忆真实情境中与同 伴比较过程,然后用妒忌量表让被试评定自己对该同伴的感 受;或是上述几种手段的结合 诱发的条件有三种第一,与个体自我有关的消极信息 或可造成其自尊受损的信息(通过与另一个体的比较)确 切地说,妒忌更可能出现在其当前的自我评价受到一个更为 成功的比较对象的威胁,或是当个体知觉到其社会地位受到 冲击时;第二,与自我高度相关的信息例如,领域相关理论 就强调当比较的领域与个体自我高度相关时,个体更可能体 验到妒忌;第三,与对比者具有高相似性或亲近关系此诱 发条件关注的是两个个体的个人特征(如,态度等)的相似程 度[9] 212 妒忌的神经机制研究 在神经机制方面,研究者同时考察了 “对他人的命运” 的 情绪 — — — 妒忌和幸灾乐祸[10]他们要求局部脑损伤被试和 年龄匹配的正常被试判断呈现的图片中的面孔是否为妒忌、 幸灾乐祸或同情。
结果发现,右腹内侧(VM)前额叶皮层损 伤与妒忌理解受损联系尤其紧密Numero等人(2006)指出 病理学的嫉妒(奥赛罗综合症)可能与右眶窝的损伤有关[11] 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强调右VM在消极情绪反应中(如愤怒) 具有重要的作用[12]这提示我们VM右前额叶可能在妒忌 的加工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新近关于妒忌和幸灾乐 祸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妒忌主要涉及的脑区是前扣带回,幸灾 乐祸涉及的脑区是纹状体,且前扣带回的激活可以预测纹状 体的激活[13] 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妒忌的实证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综合妒忌的理论 与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妒忌的研究之所以一直踟蹰不前主要 在于: 首先,如何应对社会期望问题?妒忌是一种受到社会谴 责的情绪,因而人们往往不愿意真实地报告自己的这种感 受虽然上述的量表在编制过程中都考虑到社会期望的影 响并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是,这些量表中妒忌是作为一种稳 定的品质加以测量(如,DES) ,这种测量主要依赖于对综合属 性的评定(如,“我每天都觉得妒忌”)而缺乏具体的情境或背 景此外,一些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虽然也企图通过实 验控制来获得有效的妒忌感受,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自 我报告。
研究者认为许多人际关系是经社会评价的,因而口 头报告很可能受个体自我表征关注所污染,而且人际关系图 式的某些层面的确是无意识的,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被口头报 告的[14] 其次,所测量的是否是真实的妒忌结构?当前研究测量 的妒忌的结构很可能被其他相关的结构所混淆例如,DES 量表测量的是怨恨和劣势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