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pdf
6页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观察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 戚继光抗倭 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 原因的学习和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 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组 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 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 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 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 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 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 带来不便 导入:2005 年,我国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举行活 动纪念郑和航海 600 周年,并把七月十一日作为我国的航海日今天,让我们 回到 600年前的明朝,共同学习人类历史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知识 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播放视频 郑和下西洋 1、极富传奇色彩的郑和是怎样一个人呢?阅读课本回答三个问题展示问题 问题一:请你说说郑和的历史事迹 问题二:西洋指什么地方? 问题三:郑和下西洋的目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一: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 )人, 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 洪武时入宫充太监, 初在燕王藩邸任职, 后随朱棣起 兵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宫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 太监” ,也称“三宝太监”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 识1405 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 年间( 14051433 年)七次下西洋,途径30 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沿岸。
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后病逝 学生回答问题二 : 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学生回答问题三 :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航海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郑和会取得成功,600 年前的中国没有卫 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设备,那么是什么将郑和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呢? 多媒体展示地图及资料,设置活动: “追寻郑和的足迹” 让我们跟随郑和的足迹, 一起来体验郑和昔日的艰险与辉煌郑和第一次 航行是 1405年从刘家港出发,到 1433 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到达了马六甲、 印度、西亚、红海、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途径了30 多个国家 和地区,包括文莱、伊朗、巴基斯坦、阿联酋、阿曼、肯尼亚等国 3、以 600 年前的科技水平,进行这样的远航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起来探究 郑和取得成功的原因吧 展示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 “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 期, “家给人足,外门不合”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以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 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 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1) 、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 、明朝的统治者支持鼓励对外交往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罗盘针、航海图的使用; 造船技术的提高有 经得起风浪的大海船; (4) 、有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4、历史学家总是喜欢把郑和与新航路开辟时期的大航海家哥伦布相比,今天 我们就来比一比展示幻灯片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 而且远航次数多, 航海规模 大,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广,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过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令我们赞叹不已,对我们乃至世界有什么影响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三张邮票,教师语言描述 (出示 1985年郑和下西洋 580 周年纪念邮票) 票 1: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票 2: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猜 票 3: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 材料二:郑和航海期间, 大都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许多国家的首脑和 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仅1423 年就有 16 国的使节率 1200 人随郑和 来华 材料三:以此同时,郑和下西洋还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的开发和 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 的威望最大限度的远播海外 选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学生回答: 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总结: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并没有倚强凌 弱,郑和“扬起和平的风帆,播撒了友谊的种子”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 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为捍卫祖国的主权不受侵犯, 明朝派了一位将领前去 抗倭,我们也一起去捍卫国家的主权吧 知识 2: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2)倭患是怎么回事? 探究问题: 问题一: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一:评价戚继光 学生回答 :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 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戚继光 .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 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 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 学生回答探究问题一: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探究问题二: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 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过渡:赶走了倭寇, 是不是就消除了来自海上的危机呢,这一时期的威胁不仅 来自日本,也来自于西方国家葡萄牙 知识 3:中外冲突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展示问题: (1)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2)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 (3)澳门回归的时间 学生回答 小结:澳门的回归说明了当今中国的国力正在走向强盛 本课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 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 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 国势日渐衰落, 倭寇入侵, 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 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 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 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 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