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将我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设立为.doc
12页关于将我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设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的建议黑政参建〔2010〕7 号 签发人:王 潜关于将我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设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的建议家毫副省长并战书省长:为使我省重点发展规划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争取更多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八大经济区 ”和“十大工程”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参事室组织我们参事调研组,就“将我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设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 课题开展调研此课题还得到了国务院参事室的重视和支持,8 月中旬,国务院参事室将组织资深参事调研组,到我省与我们开展联合调研,借助国务院参事“直通车”优势,力争将此规划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基本情况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幅员面积 28.9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367万人,占全省 62.3%农业人口 1543.2 万人,占全省 90%,耕地 16278.7 万亩,占全省89.7%松嫩平原地区覆盖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黑河等 5 个市 33 个县(市)和农垦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九三、北安等 5 个分局 59 个农场,人口 1793.4 万人。
三江平原地区覆盖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等 6 个市 18 个县(市)和农垦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等 4 个分局 55 个农场,人口 573 万人两大平原区地域广阔,人口集中,资源富集,是全省的农业主产区和优势区,农业生产在全省占主导地位2009 年两大平原产粮784 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 90%以上,粮食商品率保持在 70%以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市场物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功不可没的成绩,被国家誉为应对突发事件靠得住、调得动的“中华大粮仓” 二、设立松嫩、三江平原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的意义2009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对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我省继续发挥优势,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等领导同志在我省考察工作时对我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寄予厚望为深入落实中央对黑龙江省的要求,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我省根据全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松嫩、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 。
规划客观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特别是要着力搞好农业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黑龙江省到 2015 年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使黑龙江省农业成为最具发展活力、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农业同时,为全国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探索新路子,提供新经验可以说,在松嫩、三江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项具有全局和典型意义的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将松嫩、三江平原设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 5000 亿公斤水平,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问题日益突出。
预计 2020 年粮食产能将缺口 450 亿公斤无农不稳,无粮不安粮食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困扰人口大国的大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语重心长地说:“ 建设大粮仓,拜托黑龙江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黑龙江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大力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从大豆、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入手,狠抓粮食增产增收工作2010 年玉米种植面积 6200 余万亩,大豆种植面积 5500 余万亩,水稻种植面积 3900 余万亩但从一定意义上讲,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省粮食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和人民的“口粮安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快建设松嫩、三江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中央始终坚持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的基本方针,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2、将松嫩、三江平原设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是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在农业人口占全省 90%的两大平原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实施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化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大型龙头企业集群,必将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以水稻生产为例,两大平原水稻种植面积达 3500 余万亩,而水稻效益居粮食作物之首,投入产出比为1:2.28,分别比玉米、大豆高 31%和 20.6%,平均每公顷效益达 6500 元-7000 元,经测算,如果在两大平原地区新增水稻面积 1000 万亩,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 1000 元以上3、将松嫩、三江平原设立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两大平原覆盖全省大部分农村和全部国有农场,实施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通过场县共建,能够充分发挥农垦系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引带辐射作用,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对于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面积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建立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随着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的推进实施,现代化大农业的经营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就会逐步建立,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主体也会应运而生,从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到农机作业、粮食仓储、交通运输、农资供应、金融支撑等全程服务也会在规模经营的牵动下得以完善和加强,国家的区域产业政策可以得到稳步实施。
因此,充分发挥两大平原优势,建设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将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三、松嫩、三江平原设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省农业主产区和优势区一是农业资源富集两大平原区是全省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拥有耕地16278.7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89.7%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的潜力大水资源富集,尤其是“两江一湖 ”地区的过境水资源量达 2710 亿立方米,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农区此外,草原、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条件优越二是农机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两大平原区大型农机保有量多,农机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尤其是拥有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通过场县合作共建可有效带动农村农业上规模上水平三是规模经营前景广阔两大平原区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马力农业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经营除山区半山区少量耕地外,其他耕地均可实行规模连片经营如全省农村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达到垦区标准,可使农村大豆、玉米和水稻亩产分别增加100 斤、200斤和 300 斤四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势明显两大平原区农村与农垦、厂矿、森工镶嵌共融,优势互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共建活动,必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整体上水平五是人才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和农垦科学院等农业类大学、科研院所 41 所,农业科技和推广人员 4.7 万名,技术科研力量雄厚目前,我省已同中国农科院达成共建协议,双方开展省院共建,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随着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大幅度提高六是农产品加工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已突破 800 亿元全省大豆加工企业 150 余家、年大豆加工能力 600 余万吨;全省水稻加工企业 2600 余家,年水稻加工能力 2300 万吨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北大荒丰缘麦业、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完达山乳业、飞鹤乳业、北大荒肉业、大众肉联等一大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生力军,牵动力极强畜牧业发展基础好,总量大,每年转化粮食 180 亿斤以上特别是我省制定和实施了《5000 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和《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必将推动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四、开展改革试验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总的目的是,通过改革试验,在两大平原探索建立更加适应现实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使新的生产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力潜力的发挥和提高,使两江平原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基地,成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示范基地。
为实现上述目的,我们将围绕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束缚、突破个体、家庭经营的束缚、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突破条块分割的束缚,重点探索:1、在新形势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改变现阶段农户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既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又增加生产成本和进入市场的难度的状况2、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途径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土地流转创业扶持基金制度,支持农民主动开展土地流转,扩张农业生产经营的数量空间探索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建立大农场、大种植园、大养殖场等现代农业企业探索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农业开发项目的新途径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健全中央对地方的农业生态专项补偿、省内的相关补助、省际间的补偿制度探索政策补偿与技术补偿相结合有效途径,设立公共财政农业生态补偿预算资金培育和发展农业生态资本市场,探索发行农业生态环保债券4、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充分利用黑龙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探索建立龙江碳汇农业和虚拟水交易市场,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开展碳汇交易和虚拟水交易,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建立广大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利益紧密联结的有效机制通过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式,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加大“ 北大荒” 、九三、同泰、日月星等重点粮食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做大“响水”、“珍宝岛”和“北大荒”等知名品牌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组织,吸收工商、物价、税务、财政、金融等各部门和各种经济成分,组建粮食产销协会,形成粮食种植、加工、销售、运输于一体完善的粮食产业化经营链条6、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探索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 发展战略,建设境内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境外农产品开发基地,加强对俄、对韩农业合作战略升级,给予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和境外农产品种植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全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7、建设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和粮食银行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黑龙江垦区北大荒粮油批发市场为核心,进一步推进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扩大交易量和辐射面,构筑覆盖全省、辐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