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新资产阶层的现状作用和性质.doc
16页目前我国新资产阶层的现状、作用和性质——对财产占有、生产和分配的典型剖析宗寒· 2013-03-01 15:56:09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石家庄)2012年5期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和相当经济实力及经济基础的新的社会人群在我国已经形成私营经济具有两重性,为此,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对它进行监督、引导 【关 键 词】私营企业/私营经济/新资产层 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从心里感到高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矛盾值得关注和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是,我国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有人认为已形成,有人认为还不能这么说,如果说形成,只能说是资产层应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一系列理论政策这里谈一点看法 一、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心中有数”弄清情况是正确分析判断事物的前提。
首先让我们确定所说的资产阶级的含义判断阶级的基本依据是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及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生产资料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并据以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形成为一个群体,才构成为资产阶级什么是阶级?列宁下的定义为:阶级“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产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1](P382-383)“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2](P233)所以,是否形成拥有一定数量私有生产资料,并据以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以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的群体,是判断是否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层的基本标志这个群体可以是生产性的,如拥有和经营工业的资本者、拥有和经营农业的资本者;可以是非生产性的,如拥有和经营商业资本、金融资本者通过炒股、倒卖房地产和权钱结合贪污受贿发财者,也属于这个群体后者虽然不一定经营企业,但拥有巨额资产,加入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总过程,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者但不包含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
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也有一些生产资料,但数量较少,并不雇工或只有少量雇工也不包括外资企业主、港澳台投资企业主他们属于在华资产阶级,而不是中国大陆地区的资产阶级也不包括影视明星、企业经理层等高级收入者层他们虽然收入较高甚至很高,但高收入只要属于真正的按劳分配,就是自己劳动付出所应得的,并不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我国是否已形成上述那样的一个新的群体呢?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加上我们实际调查得来的资料(见表1),到2010年底,全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18.88万户,注册资本为17.73万亿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216.54万元;投资者1396.5万人,平均每个投资者注册资本182.1万元;雇工9183.1万人,平均每个企业雇工12.2人2011年底,全国私营企业达到900多万家,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全国的50%,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雇工人数占全国的80%[3] 私营企业主人数和其拥有的资产量近30年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与1989年比,私营企业从9.0581万户增加到818.8万户,增长了80.9倍;拥有的注册资本总量从84.5亿元增加到17.7万亿元,增长了2010.7倍;平均每个企业主拥有的资本从9.3万元增加到216.5万元,增长了22.2倍;从业人员、产值、营业额和利润分别增长了43.2倍、125倍、341倍和37倍。
2010年1月至11月,私营企业利润达到11131亿元,增长了49.4% 二、出现一批亿万富翁 由于私营企业发展得快,利润和资产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资产超千万元和上十亿元、百亿元的资产大户 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主中注册资本超百万的20.1万户,超500万元的4.17万户,分别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1%和2.3%2001年以后,资本大户加速增长2003年,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本117.4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的上升到8.46户,1000万元以上的上升到5.18户,亿元以上的上升到1156户;雇工100人~500人的34617户,500人~1000人的3334户,1000人以上的11300户2007年,500万元资产以上私营企业增加到86万户,平均每户资产2733.4万元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在全国占47.7%,增加值占19.5%,资产占13.3%,主营业务收入占20.1%,雇工人数占25.8%,利润总额占15.7% 据胡润百富排行榜公布的资料,2009年,我国百名富豪中拥有200亿财产的26人,拥有100亿元~199亿元的39人,拥有75亿元~99亿元的44人,分别占百富总数的23%、35.7%和40.3%。
2010年,资产过千万元的有87.5万人,过亿元的有5.5万人,过10亿元的有1900人,过百亿元的有140人其中,北京千万富翁有15.1万人,亿万富翁有4400人,居首位;广东千万富翁有14.5万人,亿万富翁有8200人,居第二位;上海千万富翁有12.2万人,亿万富翁有7300人,居第三位2010年,超千万富翁人数比上年增加了6.1%,超亿富翁比上年增加了7.87% 出现一批大型私营企业和企业集团像苏宁电器集团2007年资产达到124.7亿元,营业收入628.4亿元,从业人员8.76万人;江苏沙钢集团资产达到510.8亿元,营业收入589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资产达到372.7亿元,营业收入505.8亿元,从业人员14.8万人;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资产达到466亿元,营业收入396亿元,从业人员2.8万人我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2007年每个企业平均拥有资产520亿元,平均营业收入361.6亿元,平均从业人员4.1万人,平均利税48.6亿元私营企业个数在这些集团中所占比重超过1/6,营业收入超过1/5,雇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5和1/6 三、构成和类型 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起点不同,从事的行业和经营的内容不同,积累财富的过程和方式不同,从而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及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也有差别。
从资本形成的方式看,大致有五种类型 1.实业发展型以物质生产、流通为手段,通过发展生产,从事一种或几种物质产品的生产,从简单生产到扩大再生产,从个人及其家庭单干到雇工组成企业生产,由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生产,积累资本,财富逐步扩大,形成为资本拥有者这类资产层最初多是个体户,也有一些是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工人、服务人员等,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或不满足于原有职业和工作岗位,出来闯一闯,辞职下海的开始时自己参加劳动,作过各种尝试以个体劳动为起点,取得第一笔收入,然后转化为资本,形成为私营企业其特点是:第一,通过发展生产积累财富和资本,物质生产是财富积累的基础和中介追求财富过程表现为生产力发展过程,财富和资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扩大第二,在财富积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但追逐利润是生产的动力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M是私营企业财富形成的来源M与C+V+M成正比,而与V成反比,是资本积累滚大的原因第三,目前私营企业2/3处于第三产业领域第三产业投资较少,利润丰厚,获利后再办第二产业,有的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 2.科技进步型其特点是:第一,开拓创新,在创新成果基础上办企业,在为社会提供新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致富。
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初并不是因要发财才进行创业创新的,有的在成为富翁后,仍然孜孜以求,追求有更多发明创新这类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是科研技术人员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有较强的发明创造能力第二,员工文化技术素质较高,从业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20%以上管理比较严谨,员工收入比较高,利润率也比较高第三,已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私营科技型企业有71561家,占全国科技型企业的44%其中资产过亿元的1.1万家,过10亿元的1436家,1000万元~1亿元的3.1万家,分别占7.3%、0.8%和19.61%2007年私营科技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8.4%但总的看来,这类企业数量仍少,规模尚小,创新能力远不能满足需要 3.由公有企业转化而来1978年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占98%,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用限制排斥政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但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有的地区以改革的名义,刮起出卖国有企业风,将国有和集体资产转移到个人手中,造就了一批千万、亿万富翁据统计,私营企业的资产1/3到40%是由国有、集体经济转移而来的,“蒙上了原罪的污点”[4](P108)。
有些地方政府随意出售国有企业,往往是县长、体改委主任说一句:给谁吧!就白白送给了私人当时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都私有化了,而这些企业资产占整个公有资产的60% 4.投机致富型以倒卖证券、炒股、囤积土地、诈骗等方式致富富起来的速度很快,但这部分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重新分配财富,把别人的钱倒在自己口袋里1)炒股致富有的进入股市,无意于实业,而是以股票作为买卖对象,把股市作为谋利的中介,单纯瞄准股市股值的变化,通过操纵股市股价,买空卖空,进行投机获利唐万新、吕梁是这方面的典型黑嘴”汪建中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通过操纵股市,9年中从100万元炒为亿万富翁持股散户盈者少,亏者多,但也有成为富翁的2010年“最牛散户榜”中持股市值在4000万元以上的316人,过亿元的75人不倒散户之王”刘元生持股市值超过10亿元[5](2)“三倒”致富者三倒”,即倒批文、倒国库券、利用双轨价差倒物资,用“三倒”方式成为富翁的有一批人1987年海南曾出现全岛“人人争批文,个个倒汽车”的反常现象每次倒卖都形成一批富翁倒国库券发财的有号称“杨百万”的杨金生1978年前后利用价差倒物资谋利,每年1.1万亿元流入私人腰包。
3)诈骗致富者声称发明第一代节能电机的沈太福,通过贿赂官员,刊登伪广告,半年内集资10多亿元,使10万人上当受骗顾雏军声称发明“顾氏”热力循环理论,疯狂并购,掏空国有资产,而他的资产则达到70亿元4)囤地炒房致富者我国资产层的大富翁中一半左右为房地产商2009年胡润百富榜前10名中,房地产商有8个,其中拥有290亿元资产以上的地产富豪有6人,拥有资产最高者达320亿元2010年前10名房地产富豪拥有的净资产,低者为3亿美元,高者达到4.5亿美元 5.利用权力致富型利用老百姓赋予的应为人民服务的职位和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成为亿万富翁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办企业,或以亲属的名义办企业有的不需要投资,也不需要自己出面,只靠自己或其后台职务的牌子,就可以不间断地得到收入,成为亿万富翁他们大量收贿索贿,为他人谋利益,违法犯罪敛财,迅速成为亿万富翁也有利用手中权力通过炒股、炒房成为亿万富翁的以权谋钱、权钱结合,是这类致富型的特征他们发财与发展生产力毫无关系,在权力背后起作用的是私营企业后者利用前者,双方结合起来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以权谋利者得到的是小钱,施贿送贿的私营企业得到的是大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