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板范本.doc
59页目 录摘 要……………………………………………………………………51.中国鞋文化探源及历史流变1.1远古原始年代的裹足物 61.2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靴子的盛行 71.3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及丝履的兴起 81.4 隋唐至宋元时期“三寸金莲”的产生及发展 111.5 明清至民国初年时期现代皮鞋的形成 132.西方鞋文化探源及其发展变化2.1地中海沿岸古文明区酷热气候下的凉鞋文化 152.2中世纪时期的尖头鞋文化 192.3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底鞋文化 202.4十七世纪欧洲的高筒靴 222.5十八世纪欧洲鞋子的装饰风 252.6十九世纪欧洲鞋款的多样化呈现 283.中西方鞋文化的比较与异同剖析 3.1中西鞋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比较 32 3.2中西鞋文化的相近内涵与融合 343.3中国布鞋与西方皮鞋之别剖析 353.4不同的“三寸”文化 363.5中西鞋文化传统鞋款现实比照 384.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鞋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4.1顺应国际形势,打响文化战略 42 4.2优势互补 加强合作 444.3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465.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对现代鞋靴设计的指导意义 5.1流行的轮回 50 5.2中国传统文化对鞋靴设计的影响 515.3传统文化是鞋靴设计创新的精神源泉 535.4鞋靴设计是传播文化及信息的载体 545.5鞋靴设计的民族化符合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555.6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55主要参考文献 58后记 59摘 要时光之剑正飞向21世纪,回首而顾,鞋类教育领域发展迅速,较之早期的以中专技校为主,大专为辅的单一技术教育,通过不断地发展,现今鞋类教育培养已呈现本科、大专、中专、高职、民办和培训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
我国制鞋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现今我国虽为制鞋大国却非制鞋强国,有一流的制鞋加工技术却没有一流的设计品牌文化,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水平与制鞋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品同质化明显,缺少内涵和灵魂——鞋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鞋类产品已进入文化经营阶段,竞争的焦点已从质量、技术的竞争转变为品牌和文化的竞争现今中国鞋企更重视技术革新而忽略文化建设,忽视了鞋文化在设计、品牌延伸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中国鞋文化艺术的发展,民族品牌的创造考虑较少鞋文化研究及相关机构也比较缺乏,这制约了我国鞋文化艺术乃至整个鞋业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立足于现状,尝试以历史为脉络,系统的梳理了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并对中西鞋文化进行比较与应用研究通过对中西鞋文化艺术的梳理,对比研究,分析异同和优劣,总结发展规律,为我国鞋类产品的设计既保持民族性又坚持全球化提供思路和方向,为我国鞋类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研究报告首先对中、西方鞋文化历史轨迹加以探源,梳理出中西方鞋文化的历史流变及不同历史时期鞋文化现象在鞋文化领域,本民族鞋靴的历史发展终究不能全面的囊括鞋文化的全部历程,在做到“知己”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知彼”。
我国鞋企要赶超意大利等制鞋强国的设计水平,就必须运用我国深远而博大的鞋履文化和中华文明,还需要研究并吸收西方鞋文化和人类文明之精华因此,本课题研究试图将中西鞋文化放在双方各自不同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规制、礼仪和习俗的大文化背景中系统的比较鞋的形制与材质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鞋文化的流变比较的展开既始终贯穿着纵向史的线索,也有着对同时代不同地域鞋形制、鞋材料的横向分析,其间穿插交叉比较的方式,跨越时间和国度的界限,按照鞋的特点(形制、材料等因素)对中西方鞋设计、鞋特点的古今比较与运用,力求系统而全面地展示鞋文化的发展状况再者,鞋文化涉及鞋的方方面面,包括鞋的历史、民族、民俗、礼仪、艺术、文学、戏曲、服饰,以及鞋的形制、材料、装饰、工艺、鞋楦、工具机械等等所以,要全面准确地进行中西方鞋文化的比较,需要做到点面结合为此,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先概括和比较中西方鞋文化的总体特征,再深入剖析受中西方各自文化影响的中国布鞋文化与西方皮鞋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其内在联系,最后,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中西方鞋文化不同的“三寸文化”符号——即中国“三寸金莲”与西方“高跟鞋”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剖析与比较研究,全面解读了中西方鞋文化的特征与演绎。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鞋文化艺术都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两种文化只有在相互交融和吸收中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今天,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使鞋设计向着多元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中西方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1985年法国著名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5周年的设计回顾展中说到:“中国一直吸引着我,吸引着我的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服装、鞋业、传奇,中国的过去历史,它的手工业和厨艺,我们西方人受中国之赐可谓多矣”可见,西方已向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伸出了铲子所以,我们更应该尽早自省,结合中西方鞋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西方鞋文化用民族的情节去学习、理解、吸收、消化,充分发掘并弘扬我国优秀鞋文化艺术,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用时尚的鞋装表现民族鞋业的文化品味,展示自己的性格和魅力,为我国鞋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此外,应用研究是该课题的落脚点,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为此,课题中的比较与应用研究部分通过对鞋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和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对现代鞋履设计的指导意义二个层面展开论述目前,国外众多跨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我们将在家门口与国际品牌“正面交锋”,一些国际顶级品牌已向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伸出了挖掘的铲子。
所以,我们更应该尽早自省那么我国鞋企怎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能被时代所接受的鞋子呢?答案是“和而不同”和”即是文化、技术、科技等先进水平的趋同与借鉴;“不同” 即是设计的个性化、“本土味”设计师通过学习西方优秀的鞋文化、鞋工艺并用民族的情节去学习、理解、吸收、消化同时,挖掘并弘扬中华传统鞋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设计的理念之中,弘扬我国优秀的鞋文化艺术,给传统文化赋子现代气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国的鞋产品做得更具东方韵味,从而使作品达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效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民族文化的合理提取、运用,不但可以使鞋产品成为经典、成为艺术品,还可以提升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增加与世界鞋业竞争的附加值,而且可以使世界从鞋子上更加的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用时尚的鞋装表现民族鞋业的文化品味,展示自己的性格和魅力关键词: 鞋文化;比较;应用;设计;国际化1中国鞋文化探源及历史流变1.1远古原始年代的裹足物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数百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而在这一时期生存是人类最大的任务,为了生存,人类要与自然搏斗,要面对天气、野兽、食物短缺等诸多困难。
其中,恶劣的天气条件是阻碍人类发展之路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在从远古人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曾有过间冰期和冰期更替人类在温暖的间冰期无须穿着,凭借自身的毛发就可以保持体温维持生命;而当冰期来临时,严寒迫使人类去图1-1裹足皮(鞋的雏形) 寻找可以御寒的包裹物,这时自然界最易取得的动物兽皮,被人类作为最早的御寒工具披在了身上,裹在了脚上,这就是人类早期的“服装”此时的脚部的兽皮包裹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鞋,也就没有文化之说了,但这种包裹物却为此后鞋文化的产生构筑了一个重要的实用意义的基础图1-2 草鞋在制作兽皮包裹物的所有原始人类中,我们的远祖——北京人是其杰出的代表,大约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他们在食用完所猎取野兽的肉之后,就用其制备的简单而锋利的石刀,将兽皮切割成小块,把脚裹包起来,再用石刀把毛皮割成皮条,将毛皮和足部捆扎,这样先人们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皮鞋”——裹足皮(鞋的雏形) (如图1-1)这也验证了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子所提出的“妇女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足衣即鞋的古称) 的观点除了用最易获得的兽皮作为足部的包裹物外,人类又考虑到另一种重要的制鞋材料——植物茎叶,并将这种简易的原料加工,从而创造出另一种新的鞋靴类型——草鞋(如图1-2)。
在这类鞋的原材料中,最主要的常用植物有:芦花、稻草、蒲草等相对裹足皮而言,这种草鞋的功用已不仅在于抵御寒冷,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足部免于划伤;在材料方面,草鞋也比裹足皮具有更广的使用空间,并且弥补了人类在兽皮不足时对足部保护的需求,也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在制作工艺方面,由于植物茎叶拼接相对更加容易,所以也就促使部分人为了使自己的草鞋更具有吸引力,从而产生了最早的一些装饰的萌芽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类的鞋履发展主要局限在裹足皮和早期草鞋这个范畴,并且最主要的体现在实用方面,而文化功用只有在草鞋的编制中显现出部分装饰的萌芽,但却为鞋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2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靴子的盛行(约公元前1766年---公元249年)夏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而商则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甲骨文等一系列文化成果,其中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商代的先民们在穿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桑、蚕、丝、帛等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在殷商时期,丝纺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人们能够在丝织品上织出各种精美纹样,并将这一技术革新用于鞋履的制作之中,这是中国鞋履史上鞋材的一大变革。
如图1-3)图1-3丝帛鞋因此,在远古时代的兽皮材料、草类材料之后,以丝织品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色彩斑斓的缎面鞋,成为鞋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为制鞋选择了新材料,并为新工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到了周代,鞋履最大的变化就是鞋履的装饰作用的产生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最发达的阶段,此时阶级等级森严,并在服饰、车辆等方面得以体现,作为服饰重要组成部分的鞋,也就具备了区别尊卑,昭明等威的社会功能这一社会功能的出现,使鞋具有了广义的文化内涵,是对社会等级、祭祀风俗等的重要体会在商周时期,鞋完成了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最初建立,是中国鞋履文化产生的起点,也使鞋靴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物,具有对文化诸多方面的标记作用图1-4 履舄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革,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同时这一过程也造成了诸侯之间的互相征伐、战祸连绵频发的战争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也映射在鞋靴上最显著的是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推动了“胡服骑射”——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当时,赵国武灵王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引进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胡人”的衣着服饰——短衣、长裤和革靴靴子的引进替代了此前无筒的履舄(如图1-4),使兵士能够在泥泞的地面和颠簸的马背都能行动自如,不受拘束。
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间,皮靴一直是军队作战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直到清朝才改为以布为原材料皮靴引进的同时,也是对北方少数民族骑射文化的吸收,这种骑射文化为中原农耕文明的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原赢得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为后来秦汉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纳底布鞋、木拖鞋(木屐)、草鞋(不借)、履(用丝绸制作)、木底鞋 (舄)等多种样式的鞋,与当时文学、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说文化的多样性促成了鞋靴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