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康宽_遍地开花杜邦四处维权保专利.docx
2页国产康宽”遍地开花 杜邦四处维权保专利国内农药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占领,利润驱使国内企业侵权仿制之风盛行眼下,跨国农药巨头美国杜邦公司或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扰——在中国,它登记的一款名为“康宽”的杀虫剂专利 产品几乎成为“行业公敌”——上市 3 年来,侵权的“山寨”品 遍地开花日前,杜邦公司发布一则打假声明称,将采取有力措施, 对制售任何含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的有效成分)成分的产品严 厉打击,并督促相关部门追究侵权者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 任,同时杜邦公司还保留对所有侵权者依法追究民事责任的 权利这并不是杜邦公司第一次发出这种义正词严的声明然 而,面对多如牛毛的侵权者,维权之举似乎效果有限,仿制“康 宽”之风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更为尴尬的是,这种现象 竟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非常有趣”山寨”康宽难杜绝康宽是杜邦公司研制的新一代杀虫剂,2001 年在全球申 请化合物专利保护,保护期至 2021 年 2007 年 布 莱 顿(BCPC)世界植保大会上,这款以高效、环保著称的产品获得“最具创新的化学奖”自 2008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康宽以其对水稻三大主要 害虫的显著防治效果迅速成为国内水稻杀虫剂领域的优势品 种,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然而好景不长,康宽的有效成分被公开后,国内很快有人 声称掌握了它的原药制造技术,并冠之以“国产康宽”或干脆 标称出原药名称公然出售据专业人士介绍,这种化工领域的 专利技术一旦公开,将其核心成分仿制出来并非难事但这种 行为显然构成侵权于是,在康宽刚刚占领市场不久,杜邦公 司就不得不踏上艰难的维权之旅事实上,近两年来,确实有一批侵权者受到查处,最著名 的莫过于 2010 年南通市警方破获的一起制假案:一个由硕士 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士组成的犯罪团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根据网上公布的数据,在短期内将康宽原药氯虫苯甲酰胺研 制出来,并利用一条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在短短一 年多时间获利 800 余万元最终,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假冒专利 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审然而,这样的案例却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在暴利驱 使下,类似的侵权行为依然不断上演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 国内偷偷生产康宽原药的甚至不乏业内知名厂家,农药产品 里添加氯虫苯甲酰胺成分的更不在少数,大有罪不罚众之势记者以关键词“国产康宽”或“氯虫苯甲酰胺”在网上搜索,很容易就能找到供应或者求购康宽原药的信息,甚至还能找到 具体的联系方式山寨”瞄准进口产品杜邦的遭遇并非孤例。
国外企业的产品被山寨几乎已司 空见惯德国拜耳公司曾风靡一时的杀虫剂“氟虫腈”(2009 年已禁用)在其专利期内,也同样遭遇原药被仿制等公然的侵 权行为,其商标“锐劲特”更是被造假者大做文章,屡屡成为各 地执法部门所通报的农资侵权典型案例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中国农药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非 常普遍且产能过剩严重,仿制优势产品很容易让企业迅速看 到收益,因此山寨之风盛行对此,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陈福良也曾痛斥:一些企业不按规矩出牌,哪一个品种好销, 便一哄而上,仿制、假冒伪劣、乱添隐形成分等无所不用其极, 根本不顾专利侵权,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敢做在这种环境下,跨国企业的产品往往因过硬的质量和口 碑以及高出同类国产产品一大截的价格,成为被“山寨”的“重 灾区”一位业内专家指出:“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内产品在质量上 与进口产品差距巨大事实上,在当前国内农药市场,高档产 品几乎全被国外企业把持,这种状况在杀虫剂领域体现最为 明显,如杜邦康宽、先正达福戈、日本农药垄歌、巴斯夫艾法 迪,号称杀虫剂“四大天王”国产同类产品只能屈居二三档 次广东省高要市农药经销商冯彬勇向记者分析,如果计算 一亩水稻的单次用药成本,进口药如杜邦康宽等需要 16~18 元;处在第二档次的如国产阿维菌素、甲维盐等,成本约 12 元 左右;第三档次的三唑磷、毒死蜱等,成本约 6~10 元。
但相同 的虫情下防治单季水稻,如用进口药只需施药 2 次,用第二档 次的阿维菌素等需要施药 3 次左右,第三档次的农药则需4~5 次以上 “单计算农药成本,都差不多,但用进口药能节省人工冯彬勇认为,目前主要是进口药价格太高,农民难以接受,但 进口产品的优势将很快体现出来,市场份额肯定会不断扩大 据了解,在江西、湖南等一些水稻主产区,进口产品在农民中 口碑颇好,一些地区甚至达到农资店如果没有进口农药就没 有生意的地步湖南衡东县的农药零售商单石坚介绍,并不是 说农民都会用进口药,但经营者没有进口药撑门面,就会被认更快更多信息请看中国农药网242011.13本栏目主持:王志飞为没有能力这种现实也让侵权者看到巨大的获 利机会,只要将其原药仿制出来,就不怕 没有市场作为销售者,直接将原药配制 成制剂或将其做隐性成分添加进其他农 药产品,既能提高效果和口碑,还能借机 抬升价格一位网友在相关行业论坛上 留言:如果含量一样,效果差不多,加入 没什么毒性的隐性成分,价格实惠点,康 宽卖八九块一包,国产货卖三五元一包, 一定强烈支持有舆论支持仿制品更让杜邦困扰的,莫过于支撑这种 侵权行径背后的舆论江西一家国内知 名农药企业负责人曾就此向记者表示, 仿制康宽的行为固然不对,但反过来讲,“不也正是这种仿制以及宣传,进一步扩 大了康宽的市场影响?”据了解,持该观 点的人士在国内农药企业中并不鲜见。
更多的支持论调则充满民族情绪: 支持国产因为“专利产品太贵,如果能 成功仿制,不仅降低成本,也可以减轻农 民负担,应举手欢迎对此,杜邦公司委托代理律师—— 北京市永新智财律师事务所龚建华向记 者表达了他的个人意见:这些所谓的“舆 论”只能说是为其侵权行为狡辩一个农 药创制产品,往往需要高达数亿美元的投入以及耗费 8~10 年的时间,知识产权所有人显然希望为此获得回报,法律 也对此予以保护,但仿制行为不仅侵犯 有关法律,也直接扰乱市场,况且,由于 这种仿制产品并不能获得合法行政审 批,属于无证产品,放在市场上销售,实 际上也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更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农药创制 水平与跨国企业差距巨大,但依靠仿制 抢占市场,不仅是对创新企业的重大打 击,也阻碍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胡乱使用仿制品,很可能导致抗药性增 加,使用寿命缩短,对于整个农药行业的 发展与进步,都是有害的国内农药行业仿制之风的盛行,也 损害了中国农药在国际上的声誉2005 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英国布莱顿国 际农药及化工研讨暨展销会上,跨国企 业先正达、巴斯夫、拜耳联手发难,通过 大会组委会对所参展的 20 家中国企业 发出“驱逐令”,两家企业甚至被当场驱 逐出会场。
理由是,中国企业参展的产品 侵犯了其在英国的专利权此事在当时 引发轩然大波,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是 跨国企业对其一些专利产品在中国频频 遭到仿制的有意报复,因为在展会上展 出同类产品的印度企业则安然无事南方农村报记者 易旸)(上接第 12 页) 包括沈阳化工院在内的研究机构,每年研究的化合物不过几万 个这主要是由实力决定的陈福良 说,国内企业实力不足,几乎不舍得投钱 研发结果只能有两种:要么,研发的产 品上不了台面;要么,仅是剂型改良,很 难产生革命性成果最好的证明就是,市 场上现有的主流产品,除了井冈霉素、杀 虫单等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外,其他均 由国外开发一位在跨国公司有数十年工作经历 的业内人士补充:国内农药的基础研究 不行,即理论研究没有取得突破研究一 个化合物,需要从全新的机理方面取得 突破,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点外企做 到了,他们从产品利润中,专门拿出钱攻 关但在中国,企业不关心,国家投入也 少陈福良说,国外的理论研究由企业承 担,国内则靠院校等科研单位借助国家专门针对绿色农药研发的几千万元投入,到目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两个 亿,与国外投入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陈福良进一步指出,国内药企产能 过剩,处于恶性低水平竞争。
短期看这种 低质和过剩的竞争,让行业享受到低价 产品的实惠;但长远看,牺牲环境和浪费 资源的后果最终还是由使用者和食品消 费者承担;另一方面,过度恶性竞争导致 抗药性快速产生,最终农民不得不增加 用药量,造成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下, 拥有优越质量和性能的国外农药,逐步 蚕食国内市场将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内农药行业也在兴起并 购整合之风,但不少人认为,这种整合只 是获得了简单的规模效应,并没有从产 权、资产、专业分工等综合层面整合,实 际上还是散的就像把土豆装进麻袋,表 面看是一个整体,打开还是一个个土豆, “所谓的‘巨头’要想与拥有强大技术、资 本实力和体制优势的跨国公司竞争,谈项目经费独力完成近些年来,从“973” 何容易!”更快更多信息请看中国农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