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kpm常见错误做法总结.doc
40页pkpm常见错误做法总结篇一:Pkpm常见错误做法总结于下 Pkpm 常见错误做法总结于下 1. 暗梁当楼面梁使用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暗梁之所以不能当楼面梁是因为其刚度不够,荷载不能按自己设想的方式传递,即楼面荷载—板—暗梁—柱的传递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将大大低估板的内力我个人认为,根据内力按最短距离传递的原则,用暗梁代替梁只有在板受集中力时,在集中力处沿板的最短方向(双向板沿两个垂直方向)设置暗梁,可以认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满足抗弯强度和裂缝要求,此时板的计算跨度绝对不能按支承于暗梁来考虑但很多时候,这种做法也没有必要,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钢筋即可,除非因抗剪(冲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2. 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是,在刚度发生较大突变(增加)处,应视为梁典型的问题是不同高程的板之间出现的错台,错台本身平面外刚度比较大,而板的平面外刚度较小,不管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载都要传递到错台上,因此应当按梁来设计,尤其是抗剪钢筋应满足要求地下通道、车站遇到的这种情况较多,其荷载又比较大,但大多数人对错台的处理却非常草率,这很令人担忧 3. 框架结构形成事实上的铰接最常见的是梁刚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对梁的约束作用较弱,形成事实上的铰。
这样减少了超静定次数,于抗震不利,也难以形成“强柱弱梁” 坂神地震时,地铁车站柱的破坏相当严重,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地铁车站顶底板可看作筏板,其梁的刚度当然大于柱,但中板处不宜将梁的刚度做得较大另外,地下工程如通道、涵洞、地铁车站等,有时不小心也容易作成刚度较大的顶底板和刚度较小的侧墙,这样横剖面就形成铰接的四边形,两侧墙土压力相差较大时很容易失稳,也不利于抗震 4. 板墙受力钢筋置于分布钢筋的内侧很多人总把分布钢筋想象成类似梁的,因此配筋不小心就这样倒置分布钢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钢筋位置,传递受力及防止温度收缩裂缝,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样外包以防止钢筋受压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墙截面高度较小,为增加有效高度发挥受力筋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当外置受力钢筋某些特殊情况,如地下连续墙,由于施工方便原因可牺牲板有效高度,将受力钢筋内置 5. 在紧靠柱的位置框架梁上搭梁由于紧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转动受到约束,当其 上所搭的梁荷载较大时,将产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变得困难某些设计人员将此处框架梁与搭接梁的连接看作铰接,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梁的塑性变形能力有限 * A; q# D* H0 @) V+ n 6. 板钢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钢筋之上。
这在地面上结构中还不容易出现,但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结构形式不够直观,稍有疏忽就会犯错最常见的是通道入口处顶板有一道收口的横梁,其底部顺板向下倾斜,形成不规则的梁多数人配筋将此梁受力钢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板的纵向钢筋则从下侧锚入梁内地下工程没有完全的分布钢筋,在这个横梁处,板的纵向钢筋实际上是受力钢筋,不但要按受力钢筋锚固,还应当在梁受力钢筋之上另外,很多人认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马虎实际上,此梁由于单边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应考虑板上荷载传递到此梁上 . 地铁车站不计中板开洞由于开洞的影响比较难算,也由于部分人对开洞影响没有当成一回事,因而计算时都加以忽略当开洞较小时,这样也许没有多大影响,但地铁车站有时在中板沿横向平行布置三排楼、扶梯,严重削弱该处楼板刚度,虽然洞边有加强的梁,但梁高受到限制,中板厚度通常都为400~500,因此不足以弥补其刚度的损失至于加暗梁来加强洞口,更不能弥补计算模式与实际不符的不足鉴于加强梁高度受限,建议采用通用软件计算时按空间结构预先计入这一不利影响,否则应加强该处侧墙抗弯、剪能力,并加强该处楼板配筋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 对于梁和扳,在出来电算结果以后,我一般采用手算结构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采用公式 As=M/(fy*h0),在这儿漏算了γs,我一般是算出配筋面积以后,再除以 0.95,0.9,0.85三个数字(因为大部分情况下 γs 在1 和0.85之间),算出结果以后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相差不大,则认同电算结果,我通过很多次计算发现一般情况下是电算结果远远小于手算 结果(如果电算结果真的有错的话),这种情况一般是电算过程中计算机漏算了荷载,或者与个人计算参数设置有误有关。
我们一般都是要校核软件的配筋系统的,很多情况下,软件的计算出的内力和配筋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在配筋时容易出错最好根据配筋面积图和配筋图校核一下! 要从两个方面判断:1、合理性 1)周期、振型和地震力非耦联计算地震作用时,其第一周期一般在以下范围内:框架结构 T1=0.1~0.15N; 框剪结构 T1=0.08~0.12N; 剪力墙结构 T1=0.04~0.08N其中 N为计算层数(N≤40) 振型曲线光滑连续,零点位置符合一般规律 2)位移 位移曲线应上下渐变,不应出现较大的突变,位移值满足规范要求 3)构件配筋的合理性 满足要求,最小配筋率,箍筋肢距,梁加腰筋等 2、平衡性 分析在单一重力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内外力平衡条件是否满足 画图的话应该自己参照配筋计算出来的面积自己画,计算机出的图比较不可靠!要特别注意一下挑梁,大跨度梁的配筋 首先,要保证结构模型和实际相符,如底层结构高度、铰接梁和框架角柱等特殊构件定义等 其次,复核输入的荷载,如建筑隔墙、电梯吊钩、空调基座、消防水箱和特殊房间荷载等 第三,计算参数必须逐一复核,使之和实际相符,详 pkpm 使用手册 第四,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下述 9大指标全部 pass 的话,整个结构方案应是合理的 1、轴压比;2、剪重比;3、刚度比;4、位移比;5、周期比;6、刚重比; 7、参与振动;8、倾覆力矩比;9、楼层最大位移与之比 具体规范条文详后附件 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复核一些特殊构件:柱轴压比、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 另外,“三分计算,七分构造”,对楼板大洞口周边梁板、转角窗房间楼板、不能贯通框架梁之间楼板、楼梯间休息平台梁处短柱、地下室顶板、大底盘顶板等电算结果反映不出来的部位只能通过构造措施加强,使之和计算模型相符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复杂,构件很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来判断计算模型简化是否合理,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从而决定该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计算结果的大致判断可以按以下的项目进行不包括含有多塔、错层等 特殊结构) 15.1 自振周期 对于比较正常的工程设计,其不考虑折减的计算自振周期大概在下列范围 中 框架结构:T1=(0.12.--0.15)n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T1=(0.06--0.12)n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结构:T1=(0.04--0.06)n (式中 n 为建筑层数) 第二及第三周期近似为:T2=(1/3--1/5)T1 T3=(1/5--1/7)T1 如果计算结果偏离上述数值太远,应考虑工程中截面是否太大、太小,剪力墙数量是否合理,应适当进行调整反之,如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正确,无特殊情况而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以上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来提出的,考虑扭转耦连振 动时,情况复杂很多,首先应挑出与平移振动对应振型来进行上述比教,至于扭转周期的合理数值,由于经验不足尚难提出合理的数值 15.2 振型曲线 在正常的计算下,对于比较均匀的结构,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附图一),不应有大进大出,大的凸凹曲折。
第一振型无零点;第二振型在(0.7-0.8)H 处;第三振型分别在(0.4-0.5)及(0.8-0.9)H处 15.3 地震力 根据目前许多工程的计算结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比较正常的结构,其底部剪力大约在下述范围内:8 度,二类场地 FEK=(0.03-0.06)G 7度, 二类场地 FEK=(0,015-0.03)G 式中, FEK 为底部地震剪力的标准值,G为结构总重量 层数多、刚度小时,偏于较小值;层数少、刚度大时偏于较大值;当其他烈度和场地时,相应调整此数值但计算的底部剪力小于上述数值时,宜适当加大截面、提高刚度、适当增大地震力以保证安全;反之,地震力过大,宜适当降低刚度以求得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15.4 平位移指标 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是合理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是说:合理的设计,水平位移应满足限值;但是水平位移满足,还不一定是合理的结构,还要考虑周期、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条件 因为,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刚度直接相关,当刚度小,结构并不合时,由于地震力也小,所以位移也有可能在限值范围内,此时并不能结构合理,因为它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
新《高层规程》位移限值放松较多,较容易满足,所以还应综合其他因素 其次,将各层位移连成位移曲线,应具有以下特征: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怔,位移越往上增大越快,成外弯形曲线(图二 A);篇二:pkpm课程总结 Pkpm 课程总结一、PKPM的发展方向 PKPM程序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计算,它的方向就是集成化、通用化集成化大家都能感觉到,PKPM 程序都是以PM程序所建数据为条件,以空间计算为核心,基础、后期的 CAD出图都能采用前面的数据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程序集成化的雏形程序的通用化主要表现在计算上,PKPM程序的计算程序由以前的平面计算(PK)---- 三维空间杆件(TAT)---- 空间有限元(SATE)---- 整体通用有限元程序(PMSAP)能计算的结构类型有砖混、底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现在又在开发特种结构的计算程序:如高压塔架、巨型油罐等在 PM 程序中就可以建立起这些结构的空间模型当然现在的 PKPM 系列程序还不能计算 ●PKPM 程序发展的第二个方向就是开放计算参数的开关有很多参数以前都是放在程序的“黑匣子”里的,设计人员不能干预。
程序放开这些参数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要让设计人员真正的掌握工程的设计过程,能够尽可能的控制设计过程其次就是要把一些关键的责任交由设计人员来负,程序只能起到设计工具的作用,不能代替设计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结构设计人员充分的理解程序的适用范围、条件和校对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5.1.16 条要求“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结果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二、空间计算程序部分 1、PKPM几个空间程序的不同(这是我们这次学习班一个学员提的问题) 现在,PKPM程序拥有的空间计算程序有三个,即TAT、SATE、PMSAP 1)、TAT--它是一个空间杆件程序,对柱、墙、梁都是采用杆件模型来模拟的,特殊的就是剪力墙是采用薄壁柱原理来计算的,在它的单元刚度矩阵中多了一个翘曲的自由度θ’,相应的力矩多了双力矩因此,在用 TAT程序计算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都要对剪力墙的洞口、节点做合理的简化,有点让实际工程来适应我们的计算程序的味道作这种简化都是因为分析手段的局限所制(资料书的P129)当然,在作结构方案时,对结构作这样的调整对建筑结构方案的简洁、合理有很大的好处。
它的楼盖是作为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不考虑的假设在新版的TAT 程序中,允许增设弹性节点,这种弹性节点允许在楼层平面内有相对位移,且能承担相应的水平力增加了这种弹性节点来加大 TAT程序的适用范围,使得TAT 程序可以计算空旷、错层结构 2)、SATE--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程序,与TAT 的区别在于墙和楼板的模型不同SATE对剪力墙采用的是在壳元的基础上凝聚而成的墙元模型采用墙元模型,在我们的工程建摸中,就不需要象 TAT程序那样做那么多的简化,只需要按实际情况输入即可对于楼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