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火车站规划.doc
7页三、1、 区域优势与分工1) 区域分布 湘潭市辖5个县市区(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市区只有雨湖和岳塘两个区,以湘江为界,河西是雨湖、河东是岳塘雨湖区是湘潭的老城区,现在以商业和住宅为主,同时也是湘潭市区的交通中转枢纽,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几乎都在那边,大的工业企业主要有江麓机械厂,工业园区有九华工业园岳塘区是市区的主要发展区,同时也是湘潭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及很多部门单位都搬到了这边;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也成为了湘潭市的高档住宅区和高新科技产业区;传统的老工业企业较多(湘钢、电机、电缆、江滨、湘纺等),园区主要有高新开发区和昭山示范区2) 区域优势a、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湘潭市为“一心两轴五区”的差异化、集约型、放射式城乡空间发展结构 一心:辐射带动城乡发展的核心、“两型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包括中心城区和九华、昭山、天易(湘潭)三个示范区,是全市域的核心增长极,是辐射带动湘潭城乡发展的空间核心、支撑湘潭向内辐射带动发展的平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门户 两轴: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 南北重点提升轴,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长潭湘江重点提升轴”的南段,沿湘江和107国道,由湘潭中心城区、九华示范区、昭山示范区及易俗河、谭家山、中路铺、茶恩寺等沿途各镇组成。
向北对接长沙,重点建设九华生态新城、九华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群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依托沿湘江分布的大学高校、科技机构,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昭山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串联沿湘江分布的昭山、法华山、金霞山、河口、犁头嘴等生态休闲空间资源,提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实现与长沙暮云的整体联动发展向南辐射衡阳,着力加强谭家山、中路铺、茶恩寺等南部城镇建设,加强在旅游、商贸领域与衡阳的合作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和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为湘潭示范“两型社会”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空间增长轴 东西集聚发展轴,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的西段,连接湘潭中心城区和湘乡城区以及沿线的姜畲、楠竹山、云湖桥等镇和水府庙地区依托现状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共同构成的交通走廊,围绕城区和城镇的集约化建设,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产业向西辐射娄底,沿轴线重点建设姜畲—杨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楠竹山--云湖桥花园新城、湘乡原材料产业基地、水府庙休闲旅 游度假基地向东对接株洲,重点建设天易(湘潭)示范区,实现与株洲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和城镇集约化建设,形成带动湘潭西南部广大腹地发展和统筹城乡“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增长轴,成为湘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城镇发展最具活力的走廊地区 五区:实现协调发展的特色化空间区域核心区应建设成为支撑市域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在此基础上,延伸核心区向中南部和西部的辐射作用,分别在湘潭县和湘乡市形成两个城镇集聚发展区;针对湘潭县南部地区小城镇相对均衡分布的特点,发展面向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形成南部网络化城镇发展区;保护湘乡、韶山两市西北部的生态涵养区,依托现有城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及其服务业,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区b、主要城市和城镇区域发展定位 1).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株潭核心城市 2).九华组团:长株潭地区的滨江生态新城与休闲旅游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3).湘潭县城:湘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环保和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4).楠湖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花园新城 5).湘乡城区:市域次中心、重要工商业城市 6).韶山城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城市,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 7).花石镇:以湘莲集散为主体的商贸综合型城镇。
8).棋梓镇:以水府庙景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9).谭家山:承接资源采掘和粗加工产业向下游产业链地区转移的“两型”化发展小城镇 10).中路铺:以灯饰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 11).潭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片区商贸服务中心城镇 12).泉塘:绿色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片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传统产业基地 13).月山:以竹木加工、食品炒货为特色的片区商贸服务中心城镇 14).棋梓:以水府庙景区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3)区域分工 根据湘潭区域优势的分析,湘潭应发展成“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四大特点的城市a、经济强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湘潭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强市 b、文化名城:以“伟人故里、文明湘潭”为主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掘伟人文化、名人文化、湖湘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c、宜居家园:在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方面建立完备、高效、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保障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d、旅游胜地: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强化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滨江风光、现代城市的特色,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湖湘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将湘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2、 区域发展战略分析1)各区范围与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分析 a、湘潭中心城区,老城功能提升和两型优化示范片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空间发展平台,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商贸服务中心 整合现有空间体系,老城区中小企业退二进三,加强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功能,增加中心城外向辐射力推进湘江环境改造,加强湘江两岸景观建设,结合城区商业设施改造,提升滨江开放空间活力加强古城保护,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增加城区绿地与开放空间提升昭山、法华山及其他中心城周边地区的绿色空间价值,通过将湘江西岸都市农业区赋予休闲、会展、旅游等复合功能,实现近城市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b、湘乡中心城区,长株潭两型产业循环示范区湘潭原材料产业基地,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湘乡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发展区,包括龙洞乡、东郊乡、育塅乡等立足自身条件,有选择的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引入机械制造、环保材料、钢铁深加工等先进产业门类置换皮革加工等传统工业,结合涟水河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对韶山的旅游服务能力。
c、九华新城示范区,包含湘潭县响水乡、响塘乡、鹤岭镇,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的滨江新城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主轴,建设九华两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两型产业及现代物流、科技教育等生产服务 业;结合沪昆高铁和“3+5”城市群城际轨道的建设,形成以水运、铁路、高速公路构筑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将两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相结合,建设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服务中心和滨江生态宜居新城 d、昭山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范围:岳塘区昭山乡、易家湾镇功能定位:“生态绿谷、创意之都”,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生态绿谷,具有国际品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城市群“绿心”,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以生态建设和创意产业为主题,进行低密度、高品位、保护性开发,保留大面积绿色空间,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于一体的生态型复合经济区 e、天易(湘潭)示范区:规划范围:北起湘江、西至涓水、南临上瑞高速、东至湘潭县行政边界、南至核心区边界功能定位:“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基地,与九华共同构成湘潭发展核心增长级。
加强与株洲高新区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以机电加工、清洁技术、精品钢材深加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和教育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和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建设金霞山绿色生态屏障,打造依江而伴的宜居新区结合涓水治理,发展高科技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近期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行生态化种植,控制面源污染远期通过土地整并推广农业生态化与现代化 f、韶山城乡统筹示范区:包括韶山市的韶山、清溪、杨林乡、大坪乡、永义乡功能定位:“红色圣地、文明之都”,以红色旅游为标志的革命圣地和国际化旅游城市和风景旅游区,长株潭城乡统筹示范平台,湘潭核心区现代农业推广与生态涵养的示范地区启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粮食生产无公害化、绿色化战略发展都市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生态乡村度假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增加农民收益在红色旅游带动下,加大对韶山地区的振兴扶持力度,重点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以重点示范村为基础,推广沼气、太阳能、无动力污水处理等村庄实用基础设施技术 g、楠湖花园新城示范区:长株潭以军工机械制造为特色的先进制造基地,湘潭军转民品技术研发基地、超级稻种植技术研发基地、中国红色旅游服务基地。
与韶山共同构成湘潭辐射湖南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区包括楠竹山镇和云湖桥镇依托江南机器,释放楠竹山机械制造业技术优势,促进军工产品向民用产品成功转型,使之成为带动湘潭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建设全国军工技术民品化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两镇良好的自然生态,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和道路系统,依托“超级稻”种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依托丘陵地区的城镇建设,形成集农业技术研发、乡村景观营造、农业高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功能区利用丘陵地形特点,塑造山水环境,结合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公共交通干线,依托韶山建设湘潭红色旅游服务基地 h、姜畲-杨河高效农业示范区:包含姜畲镇,杨嘉桥镇、河口镇、石潭镇,是以城带乡、节能节地、生态宜居的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示范地区,长株潭城乡统筹服务中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内重要的农业技术服务与农民职业培训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与贸易先行区 2)总结:湘潭应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工业新城和文化旅游名城 规划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四大发展目标 a、经济强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湘潭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强市。
b、文化名城:以“伟人故里、文明湘潭”为主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掘伟人文化、名人文化、湖湘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c、宜居家园:在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方面建立完备、高效、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保障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d、旅游胜地: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强化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滨江风光、现代城市的特色,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湖湘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将湘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4、 火车站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的影响1、 有利因素1) 促进社会进步a、促进对外开放:加快观念转变,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b、增加劳动力需求: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活跃区域经济,增加劳动力需求c、促进城乡出行:提高出行的便利程度,增加沿线居民的出行次数d、改善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e、提高路网效用:改善路网结构,加强与其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