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明帝《申明科禁诏》赏析崇俭去奢尚真疾虚全文.docx
3页东汉明帝《申明科禁诏》赏析崇俭去奢尚真疾虚全文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二个皇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了解到民间在葬礼上互相攀比、浪费钱粮,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轻视农耕,专门颁布《申明科禁诏》,全文如下: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丧贵致哀,礼存宁俭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又车服制度,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该诏重申国家的有关法律禁令,对奢侈之风予以纠正此诏仅有一百多字,主旨明确、针砭时弊,立论严谨、情理兼备,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崇尚节俭 反对奢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汉明帝对于勤俭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有着清醒思考,也明白“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道理,因此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该诏充分体现了汉明帝崇俭去奢的思想汉明帝在诏书中阐述了“丧贵致哀,礼存宁俭”的深刻道理,对民间在葬礼上的错误做法及其危害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不给活着的人留下一点粮,却把仅有的财产全部用到坟墓之中;冬天时没有一点可供人吃的糟米谷糠,却把家中饲养的牛、羊、猪之类的家畜全部用在一次祭奠之上。
大手大脚花费整代人积蓄下来的家产,用作丧礼的费用,子孙反而挨饿受冻,甚而丢了性命,这并非祖辈本意汉明帝反对奢侈浪费,对当时的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受汉明帝影响,其在位时出现了一大批清廉官吏而且,随着社会风气的好转,民间也开始注重节约,重视农耕生产,这对稳定社会和增加财富也是非常必要的立论弘正 逻辑严密此诏书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述充分、衔接流畅,依次回答了丧事致哀“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实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等问题第一部分,阐明了作者反对奢华的政策主张诏书开篇引用儒家先贤、孔子的两位弟子曾参、闵损奉养双亲“竭欢致养”和孔子葬子“有棺无椁”的典故,引出了文章的主旨观点:葬礼关键在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符合礼法,在仪式上宁可从简第二部分,指出了民间在葬礼上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正确主张后,又反观现实,说明了“实际情形”和“理想状态”的不一致,指明了民间在丧事上的不良风气诏书指出,如今百姓举行葬礼,竞相攀比,并点出了奢华的种种表现随后,诏书指出危害,“子孙饥寒,绝命于此”然后,作者由此及彼,由葬礼联系到民间在服饰车马以及生活上贪图享受的现象第三部分,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汉明帝要求各级官吏重申国家有关法律禁令,凡是对当前问题“对症下药”的条目,要下达到各郡、各诸侯国。
求真务实 义理简明此诏书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体现了后世儒家主张的“文以载道”精神,文风朴实,语言精练尚真疾虚,崇真黜伪古代管用的诏书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有清晰的逻辑表达,还必须明确一个理念,就是要解决问题正如此诏书针砭时弊,对民间存在的葬礼奢靡问题高度警觉,特别是对问题的剖析入木三分,“绝命于此”一词道出了那个时代的弊病文风质朴,语言精练如同反对葬礼奢靡一样,汉明帝在文风、语言方面也追求质朴、精练纵览全文,诏书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浮夸语言,而是主题明确、层次清晰,感情真挚、精而得当比如“丧贵致哀,礼存宁俭”,诏书开宗明义,用这八个字指出了对丧事应有的态度此外,“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等语句,义正词严,感情真挚,体现着对民间竞相奢靡行为的厌恶、对后世子孙的哀怜引经据典,典雅端庄诏书开头引用了曾子、闵损奉养双亲和孔子葬子的典故,既以儒家圣贤的故事作为立论依据,又简而精到,比较得体此外,此诏书还注重排比、对比等手法的使用,比如“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与“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连用两个“无”和“而”,对比强烈,句式整齐,增强了诏书的典雅感和说服力。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也应努力做到主旨突出,选择清晰的表达结构,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同时,我们更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