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2全国卷课标卷诗歌鉴赏(共19页).doc
19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9—2012全国卷课标卷古典诗歌鉴赏2009课标 海南/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9.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简析】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上片写柔桑破芽,蚕种生些,细草黄犊,寒林暮鸦,构造成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初春生活图画下片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末尾二句,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参考答案】8.(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9.(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译文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卖酒的招牌山城中桃树李树正风雨中沐浴着春愁,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鉴赏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词与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用了对句,并且很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的搭配,词的上阕“破”、“鸣”、“点”以及下阕200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他视富贵如浮云,唯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够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自己以石湖景物为题的诗中,写到的花木不少,并没有像姜夔这样突出地写荷花被杨万里誉为“山水之胜,东南绝境”的石湖,也不以荷花擅胜姜夔把荷花从石湖景物中特地拈出,就使这首诗呈现出诗人很有个性的感情色彩从他的诗词中看出,除了梅花,他对荷花倾注了深情,有独特的赏好他可使“冷香飞上诗句”,形成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之一参考答案】(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赏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