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清时期汉语教学概况_兼论汉语教学史研究.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61867552
  • 上传时间:2018-12-1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40.98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时期的汉语教学概况 — — —兼论汉语教学史的研究 张西平 提要 本文以明清时期的汉语教学为对象, 梳理了在中国本土及欧洲的汉语教学以及 这一时期汉语教师和教材的基本情况, 勾勒出明清汉语教学的轮廓同时作者提出 ,应加强 对外汉语教学史和西方人汉语学习史的研究 ,将历史研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建设 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史 西方人汉语学习史 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由理论和历史两部分构成 , 前者确定学科的基本范畴、逻辑体 系,后者梳理学科形成的过程 、 范畴演化的历史一个没有自己学术史的学科肯定不是一个 成熟的学科目前, 汉语教学史和对外汉语教学史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方向 ,它必将极大 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内涵 本文主要从汉语教学的角度梳理明清时期的汉语教师、汉 语教材情况,以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汉语教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从事 汉语教学的既有中国文人 ,也有传教士 ,既有在中国的传教士,也有在欧洲本土的汉学家 ,因 而不能一概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而以“汉语教学”概括较为准确 一 1800 年以前在中国本土的对外汉语教师 葡萄牙人东来后同中国官府打交道时都是通过翻译, 由于语言不通使他们吃了不少苦 头,中国官员明确地告诉传教士,你们最好“先去作学生, 学习我们中国话 ,以后你再作我们 的老师 ,给我们讲解你的教理。

      ” ①这样, 耶稣会到澳门后把学习中国官话作为头等大事罗 明坚初到澳门时学习中文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师资” ② 1583年他在给耶稣会总会长的信 中说 :“起初为找一位能教我中国官话的老师非常困难 ,但我为传教非学官话不可,可是老师 如只会中国官话 ,而不会讲葡萄牙话也是枉然 ,因为我听不懂啊! 因此后来我找到一位老 师,只能借图画学习中文语言 , 如画一匹马, 告诉我这个动物的中国话叫`马' , 其他类推 ……” ③这也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罗明坚找了一个中国画家当老师④ , 这位中国老师无姓名 可查 ,但可能是明代第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 以后利玛窦入华并成为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掌门人 ,他讲到自己学习汉语时也谈到了聘 请汉语老师之事 ,他说“神父们并不满足于欧洲的知识 ,正在日以继夜地钻研中国的学术典 籍事实上,他们以高薪聘请了一位有声望的中国学者, 住在他们家里当老师, 而他们的书 库有着丰富的中国书籍的收藏 ” ⑤这位“有声望的中国学者”是何人不得而知 ,但说明他们 在聘请汉语老师上是很下功夫的这位中国文人不仅教口语 ,也教写作, 利玛窦“每天听先 93 张西平: 明清时期的汉语教学概况 生讲两课 ,又练习作短文 。

      ” ⑥这个事实说明了那时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 、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学”方是主动的,“教”方是被动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中国人主 动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而是入华的传教士们主动学习汉语 ,中国人才被动地开始了这项工 作这种“教”与“学”上的特殊关系是与当时明代的整个政策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长期持有 “夷夏之分”观念的中国人来说 ,根本未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 第二 、 对外汉语老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私人性 因为“教”是被动的,这样从中国一方来 说很难有有组织的教学, 因而老师的汉语教学完全是私人性的传教教士们聘用小书童当 语言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记载了他们第二次进北京 时,太监们为了让他们学好官话“在南京买了一个男孩作为礼物留给了神父们他说他送给 他们这个男孩是因为他口齿清楚 ,可以教我纯粹的南京话 ” ⑦这说明他们不仅聘请有声望 的学者当老师 ,也买小书童留在身边当口语老师 ,无论聘谁当老师完全是传教士个人的事 情 入华耶稣会士的汉语口语老师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始终未见到具体的姓名 但语言的学习从来就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尤其是汉语“文字构成的理 据、 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等,都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文化问题 ,甚至是为文化服务的 。

      ” ⑧这 样传教士在汉语学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时 ,尤其是到达汉语写作的阶段时就遇到困难 ,而这些 困难又非一般乡间或低层文人所能解决 ,因为他们用中文所表述的并非像一般中国学生所 要表述的东西, 而是要通过中文写作表述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 传播西方的科学 、 技术,这样 他们就必然要和上层的士大夫发生联系 ,向中国的高级士大夫们学习 另一方面,入华耶稣 会由于贯彻了利玛窦的“合儒排佛”的路线, 从而在中国扎下了根, 站住了脚, 乃至利玛窦最 后进入北京,成为万历皇帝的门客 利玛窦路线的实质是通过亲近儒家文化来改造儒家文 化,从而使基督教在中国扎下根这样 ,无论是从传教策略上还是从汉语学习上都必然形成 入华耶稣会士与明清知识分子的广泛接触 ⑨ 在这种接触中自然就产生了一批传教士学习 汉语文化的老师 徐光启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中国近代的科学家, 也是明清时期最早教授 传教士中国文化的老师他对中国科学的一大贡献就是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 ,这种 合译就是利玛窦口述, 徐光启笔译在对《几何原本》的理解介绍上, 利玛窦是徐光启的老 师; 而在翻译成中文时,在笔译中徐光启是利玛窦的老师。

      这种润色的过程也就是教授利玛 窦中文写作的过程这一点利玛窦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在《几何原本》译序中说 ,虽他有志翻 译此书,但“才既菲薄 ,且东西文理又自绝殊, 字义相求 ,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 ,尚可勉图,肆笔 为文便成艰涩矣 嗣是以来, 屡逢志士 ,左提右挈 ,而每患作辍, 三进三止呜呼 ! 此游艺之 学,言象之粗,而龃齿吾若是,兀哉始事之难也 ……吴下徐太史先生来, 太史既自精心, 长 于文笔 ,与旅人辈交游颇久 ,私计得与对译成书不难 ……先生就功 , 命保口传, 自以笔受 焉; 反复展转,求合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 ,重复订政 ,凡三易其稿 ” ⑩ 利玛窦去世不久 ,汤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 和邓玉函( Jean Terrenz, 1576—1630) 来北京, 在 1625—1626 这两年, 他们两人在北京主要是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 文学 ,而“徐光启是被人称之为汤若望的汉文教习 ” 11 明清期间与传教士共同译书, 充当传教士中文写作老师的还有: 94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 1 期( 总第 59 期) 李之藻,他与利玛窦共译了《圆容较义》、 《同文算指》 ,与傅泛际合作译了《名理探》 。

      周子愚、 卓尔康与熊三拨( Sabbathin de Ursis,1575—1620) 合译了《表度说》 杨廷筠与艾儒略( JulesAleni ,1582—1649) 合译了《职方外记》 王征与金尼阁( Nicolas Trifgult ,1577—1628) 合著《西儒耳目资》 ,与邓玉函合著《远西奇器 图说》 李应试曾与利玛窦“参互考订” ,修改绘制《西仪玄览图》 张元化曾校定毕方济( Francois Sambiasi ,1582—1649) 的《睡答》 、 《画答》 韩霖曾校阅高一志( Alphonse Vagnoni ,1566—1640) 的《神鬼正纪》 、 《齐家西学》 、 《童幼教 育》 、 《修身西学》 、 《空际格致》以及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 、罗雅谷( Jacques Rho ,1593—1638) 的《天主经解》等 陈克宽 、林一儁 、 李九标、李九功曾校阅、修定艾儒略和卢安德( André Rudomina ,1594— 1632) 的《口铎日抄》 张庚曾校订孟儒望( Jean Moteiao , 1603—1648) 的《天学略义》 、龙华民的《圣若撒清行 实》 。

      熊士旗、 潘师孔 、 苏负英曾共同校阅艾儒略的《圣梦歌》 段衮与韩霖 、 卫斗枢 、 杨天精校阅高一志的《齐家西学》 , 并又和韩霖共同校阅了高一志 的《童幼教育》、 《圣母行实》及《神鬼正纪》 ; 同时他独自一人校阅了高一志的《譬学警语》 刘凝为马若瑟的老师 , 在语言学上有著述 , 对马若瑟创作《中国语言志略》产生了影 响 12 李天经与汤若望共译《西庠坤与格致》一书, 并与徐光启 、 李之藻一起与邓玉函 、 龙华民 共翻译、 编制《崇祯历书》 朱宗元为阳玛诺( Emmanuel Diaz Junior, 1574—1659) 的《轻世金书》润色; 重新校订了孟 儒望的《天学略义》, 使它在宁波出版顺治十六年又同李祖白 、 何世员共同校阅贾宜睦( Jér 8 me de Gravina,1603—1662) 的《提正编》 祝石与卫匡国( Martin Martini ,1614—1661) 合作, 由卫匡国口述, 祝石笔译合作而成《逑 友篇》 二 1800 年前赴欧洲的对外汉语教师 耶稣会入华后不仅不断派西方各国传教士来华传教,亦有将中国信徒带往欧洲培养 ,这 些人便成为最早到欧洲去的中国人。

      方豪著有《同治前欧洲留学史略》一文 13 ,按方豪的统 计,1795年前往西方留学的中国人有姓名在录的就有 63人之多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由传 教士带出去,在西方学习神学和西方哲学、 语文等 ,他们并没有到欧洲传授中文 、 讲授中国文 化的使命, 但他们中仍有一些人在学习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兼做了传播中国文化甚至教 授欧洲人中文的工作 ,尽管他们这样做并非自觉, 但从对外汉语教学史来看却有着重要的价 值,因为他们是最早赴欧洲留学并在留学中向西方人传授中文及中国文化的人 ,可谓今天我 们外派出国师资的前驱 ( 1) 沈福宗 沈福宗是康熙十九年( 1680) 随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到达欧洲的 他是最早到达欧洲的 95 张西平: 明清时期的汉语教学概况 中国留学生之一 ,他到欧洲主要是学习神学和西方文化, 于康熙三十三年( 1694) 才返回中 国,在欧洲长达 14年之久 ,并到过法国、英国, 因而在此期间也就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汉文化 使者和汉语教师的角色他在法国期间曾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接见, 1684 年 9 月法国 的Mercure Galant 杂志曾报导了沈福宗同法王的这次会见: “他带来的中国青年 ,拉丁语说得 相当好 ,名曰Mikelh Xin 。

      本月十五日他们二人到凡尔赛宫, 获蒙皇帝召见, 在河上游玩, 次 日又蒙赐宴 ……皇帝在听完他用中文所念祈祷文后 ,并嘱他在餐桌上表演,用一尺长的象 牙筷子的姿态, 他用右手 ,夹在两指中间 ” 14 同时 ,沈福宗还借此向法国人介绍了中国文化 ,他“曾向西人出示孔子像,用中国毛笔写 字, 通讯中又盛称需时三十年方能熟习八万中国字 ,可见中国人记忆力之强与想象力之丰 富并称中国学校与救济院极多, 不见有乞丐 在平地上埋葬双亲, 礼节隆重 , 且须叩 头 ” 15他在自己下榻的耶稣会馆还向来访的人介绍了汉字的书写方式, 汉语的发音变化, 许 明龙先生曾在法国巴黎天文台图书馆查到很可能是沈福宗写的中文手稿— — —“以汉字书写 的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 、 十二生肖” 16 沈福宗在欧洲时还见到了教皇 、 英王 ,英王甚至还 把他的画像挂在卧室中 其中最有意义的事恐怕是他在牛津大学同当时的东方学家海德 ( Thomas Hyde) 会见他们一起编辑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Bodleian library) 的中文藏书 目录 ,他还详细地向海德讲解了中文的性质, 而海德把沈福宗讲给他的有关中国的知识纳入 了他以后出版的几本书中 。

      沈福宗给海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海德用拉丁文记入了一段对 沈福宗的描述和评价 中国南京人沈福宗使我懂得很多中国知识他由柏应理神父从中 国带来,而近年来与耶稣会士在欧洲停留,并编辑巴黎版的中国哲学著作这个年青人现年 三十岁,性情善良,学习极其勤奋为人礼貌 、 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