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困境及其养成路径.docx
16页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困境及其养成路径 赵凤欣摘 要: 大学生的价值自觉是大学生在对价值具有高度思辨的基础上,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地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社会责任中实现自我发展在泛娱乐化时代,过度的感官刺激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消解着大学生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自觉并在此基础上的实践,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从党和国家人才战略的角度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Key: 泛娱乐化; 大学生; 价值自觉: G641 文獻标志码: A : 1671-2153(2020)06-0083-06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青年大学生,有梦想,有朝气,是国家和民族之未来但是泛娱乐化时代,娱乐与资本的交织超越了娱乐本身的功能,多种思潮的融合催生出新的价值观念,娱乐话语在走出自身“场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无不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弱化着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价值自觉,作为大学生价值认识、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原动力,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立足时代使命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一、大学生价值自觉的主要意蕴价值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体现出客观事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依据客观事物对自身的关系作出的认识和评价,就形成了人的价值意识从人的活动来讲,人的价值行为主要受到人的价值意识的影响,价值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使人的价值追求呈现出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形态一)价值自发与价值自觉价值自发与价值自觉,是价值主体在价值认识、选择、实现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价值自发是在对客观事物缺乏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凭借主观意识和主观驱动,盲目地追求事物的价值,带有一定的盲动性;而价值自觉是透过客观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能够科学地预见事物的发展状态,理性、科学地追求事物的价值价值自发与价值自觉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价值自发是价值自觉的基础,是人在价值追求过程中一开始的表现由于对价值的本质缺少足够的了解,人的主观性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直接的感官、欲望、情感、需要等等影响着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因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如果追求的是客体对人的不合理需求的满足,就往往带来“价值理论的逻辑矛盾性”[3]价值自觉是价值自发的升华,是人在全面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克服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并且看待价值关系能够深思熟虑,从而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反复,需要价值主体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实现自己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恰恰反映出人类个体需要由低一级向高一级的演进,从而促进自我实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图1)二)大学生的价值自觉大学生的价值自觉,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的价值行为主体而言的,体现的是大学生在对价值本质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价值自发的不合理性,价值追求趋向成熟这种价值认识方面的觉醒,是大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有了明确的认知,对自身的需求有了正确的认识,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指南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资源,实现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转化,对于构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35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价值只有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中才能得到实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而且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5]所谓知识分子的觉悟,就在于知识分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并且融入到实践当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一个前提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也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6]从近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来讲,青年学生的价值自觉与时代潮流的高度融合彰显着青年的主体责任,推动着五四精神的广泛传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自觉,就是培养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与看待社会现象,做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合乎理性与目的性的价值选择二、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自觉的现实困境泛娱乐化,是娱乐突破自身存在的边界后,所产生的一种内容浅薄粗俗、方式怪诞戏谑,但又不断产生新的话语和符号的文化现象。
新媒体的发展,为泛娱乐化提供了传播载体;资本的渗透,为泛娱乐化提供了扩张的动力泛娱乐化的发展,推动着娱乐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休闲放松的同时,带有狂欢特质的娱乐背后的自我“沉沦”忽视了对时代价值与责任的思考这种价值自发基础上的满足和欲望,带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困境一)泛娱乐化时代的特征《荀子·乐论篇》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7]人具有获取一定信息使自己娱乐的本能,娱乐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位问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与娱乐的交织,使得利益最大化成为娱乐走向的“风向标”,从而背离了娱乐的本质这种市场化运作,使得娱乐超越原有的发展轨迹,异化为资本的附庸以此衍生出的娱乐内容,无视价值导向,其恶果是娱乐产品的庸俗化,只剩下肤浅的笑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就表达这种担忧:“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8]在无尽的娱乐欲望下,人们心甘情愿为娱乐所俘虏,从而缺乏思考的深度狂欢的背后,是在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存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
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9]泛娱乐化成为现代社会的凸显问题,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新迭代是正相关的新媒体技术助推着娱乐的活跃度,使得娱乐的种类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电脑的普及,在推动全民裹入其中的同时,更是催生出社会思潮的新变体这种新变体,从本质上来讲是资本与各类思潮粘附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异在鼓吹娱乐至上、消费至上的泛娱乐化语境下,更需要警惕的是各种“戏谑英雄”“戏谑历史”使得娱乐话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娱乐作为“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概念”,“其间不提娱乐行业的商业规则,而只提虚构的受众或公众的假定需求”[10]对英雄的否定,对爱国主义歌曲的任意改写等等,此种对受众的迎合,难以脱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进一步加速着大学生的价值裂变二)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观念行为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话语中,娱乐承担着一定的教化功能如《尚书·舜典》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11]这里就突出了音乐的教导功能当代社会,新媒体以更快的速度推动着娱乐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娱乐依托新媒体技术加快发展本无过错,但是资本逻辑导致的新的话语范式以娱乐为载体展开就成为新的社会担忧第一,价值信仰的弱化价值信仰,体现为一种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成分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所具有的目标指向性在一个社会中,总有一种价值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并明确价值目标以及民众应遵循的社会规范高尔基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12]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着民族基因,延续着民族精神,本应引领娱乐的发展方向但是,三种文化在娱乐领域中的隐位与不彰,使得娱乐化伪装下的对历史记忆的“颠覆”,对政治话语的“新解”,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俨然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战线”这种虚假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拉力,形成了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如图2)一旦虚假世界的张力超越现实世界,非现实世界的虚幻,必然使大学生陷入信仰危机,消解着道德的约束力第二,实践行为的世俗化任何一种娱乐文化,都不存在抽象的价值“中立”,无不通过感官吸引与情感引导塑造着新的价值观念。
以娱乐至上为特点的文化产品,不仅意味着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新态势,更是新的文化消费热点的形成生活在娱乐中的大学生,有着对影像产品的天然亲和与依赖,却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缺乏辩证的分析,从而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狂奔猛进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无论是“网红”崇拜,还是“双十一”的狂购,这种自发的价值追求已经超出了人的日常需要而变成一种自我满足有报道显示,201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已占全球市场的33%,“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13]虽然没有足够的数据显示在这些购买人群中大学生的比例,但是从大学生海外代购现象却可以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欲望这种消费心态为不同价值观的叠合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自我凸显和个性张扬中,价值观的悄然演变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带有庸俗化、世俗化的烙印第三,思维的非理性社会群体的理性思维,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正常状态激发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是引导大学生理性地鉴别各种价值取向,调节自己的认知与情感,促使自己选择并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实践以暴力、色情、隐私等为主题的泛娱乐化产品,将前台的粉丝与后台的流量捆绑在一起,打造着全民的视听盛宴,全方位充斥着大学生的感官刺激的享受,自嗨的沉溺,“乌托邦”式的自我幻想,充满“魔力”的超限度娱乐传递出的浮躁、狭隘、功利,带来理性思维的缺位。
道德、理想、奋斗等等不再占据头条位置,网红、明星、品牌等成为日常话语讨论的重要内容狂热的崇拜,缺乏理性的发声和谩骂,使得大学生的思维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娱乐“怪圈”三)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的现实境遇在泛娱乐化的现实境遇下,娱乐扭曲为一种自我迷失的“愚乐”在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一旦无法诠释价值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性,缺乏对社会思想观念的整合能力,那么泛娱乐化在高度兴奋的不自觉间就导致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偏差,并由此影响着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塑造第一,泛娱乐化遮蔽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泛娱乐化下的娱乐世界,将短暂的感性满足作为获取受众的支点这种理念引导的失范,带来娱乐产品的肤浅化、低俗化,从而形成对主流价值观念的销蚀娱乐面向的不断扩大,娱乐内容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娱乐明星的言行舉止充斥着媒体屏幕,似乎一切都变得可以用来娱乐无论是“充值”还是“打赏”,娱乐与金钱的捆绑,是资本借助技术打造新的经济效益麻痹性消费的背后,却是消费主义、娱乐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隐喻进取心态的隐匿,庸俗文化的越位,自我陶醉的现实困境是大学生价值追求的遮蔽第二,泛娱乐化带来大学生的价值裂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快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互动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可控性。
泛娱乐化的走向,为多样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却也造就了多元价值观的传播推力错误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