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影像诊断学:2-4-3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ppt
66页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三)(三)IMAGING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TUMORS脑膜瘤 MENINGIOMA概述概述• •占颅内肿瘤的占颅内肿瘤的15%15%~~20%20%左右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 •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 2倍倍 • •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粒的分布一致;依次是矢状窦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粒的分布一致;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脑小脑角、小脑幕病理学•肿瘤多为球形,包膜完整,质地坚硬,可有钙肿瘤多为球形,包膜完整,质地坚硬,可有钙化,少有囊变、坏死和出血化,少有囊变、坏死和出血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来自脑膜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来自脑膜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 •脑膜瘤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改变增厚、脑膜瘤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改变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性体征-晚;轻 •大脑凸面脑膜瘤常有癫痫发作 •位于功能区的脑膜瘤,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X线-平片线-平片 n n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征n n松果体钙斑移位 n n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n n骨质改变、肿瘤钙化和血管压迹的增粗-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线平片n n脑膜中动脉增粗、局部骨质改变、钙化、颅高压征、棘孔扩大。
矢状窦旁矢状窦旁脑膜瘤脑膜瘤额骨局部增生硬化额骨局部增生硬化脑膜中动脉压迹增粗脑膜中动脉压迹增粗X线-造影线-造影 n n肿瘤内血管显影•动脉期-呈放射状排列的小动脉;可能看到动脉期-呈放射状排列的小动脉;可能看到供血的脑膜动脉供血的脑膜动脉•毛细血管期或静脉期呈致密块影,边界清楚,毛细血管期或静脉期呈致密块影,边界清楚,有时可见代表囊变的低密度区有时可见代表囊变的低密度区n n肿瘤引起脑血管移位镰旁脑膜瘤镰旁脑膜瘤额区脑膜瘤额区脑膜瘤脑膜瘤肿瘤染色脑膜瘤肿瘤染色CT表现表现 n n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宽基靠近颅骨或硬膜或硬膜,边界清楚 n n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密度均匀n n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和囊变少见 n n增强: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显著强化,边界锐利 n n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 n n脑外肿瘤征象:白质塌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等凸面脑膜瘤凸面脑膜瘤CT非典型者非典型者(2%-14.1%)n n肿瘤呈囊性、环状强化n n有壁结节n n肿瘤全部钙化或骨化n n肿瘤呈毯状生长,多发,出血,脂变n n酷似脑内肿瘤,恶性脑膜瘤或脑膜肉瘤,脑内转移;颅外脑膜瘤 脑脑膜膜瘤瘤钙钙化化右枕凸面脑膜瘤右枕凸面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MRI表现表现 n n信号多与脑皮质接近与脑皮质接近,T1WI为等信号,T2WI多为等或稍高信号n n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可为颗粒状、斑点状、轮辐状,与肿瘤内血管、钙化、囊变、砂粒体及肿瘤内纤维分隔有关 n n血管丰富,可见流空血管影 n n增强后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呈窄带状强化,即脑膜尾征脑膜尾征n n周围水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n n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低信号环。
肿瘤周围的小血管及纤维组织构成的包膜,以T1WI更明显 n n脑膜瘤侵及颅骨时,其三层结构消失,弧形的骨结构不规则 n nMRA•明确供血动脉明确供血动脉•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的压迫程度、静脉内血栓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的压迫程度、静脉内血栓•增强增强MRAMRA可更直观显示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可更直观显示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混合细胞型)女性,60岁 左大脑凸面脑膜瘤女性,65岁 前颅窝底脑膜瘤内血管流空前颅窝底脑膜瘤内血管流空硬膜尾征硬膜尾征鞍结节脑膜瘤女性,33岁 右侧桥脑小脑角区脑膜瘤(血管内皮型) 女性,61岁 斜坡脑膜瘤(过渡型)女性,49岁 间变性脑膜瘤脑膜转移(图)左额脑膜瘤伴骨破坏(图)脑膜瘤合并蛛网膜囊肿(图)脑膜瘤合并蛛网膜囊肿(图)T1WI C -T2WI 脑膜上皮型脑膜瘤(例1)T1WI C +FLAIR常规MRI显示脑膜瘤的典型表现何神经束受犯?良性脑膜瘤瘤?较大量瘤细胞浸润?DWIADC图病理切片在DWI和ADC图上肿瘤分别为低和高信号,为低细胞密度,大细胞外间隙和其它病理改变所致脑膜上皮型脑膜瘤(例1)SI较低提示细胞密度不高、 细胞外间隙较大,符合脑膜瘤。
SI较高提示细胞密度不高、 细胞外间隙较大,符合脑膜瘤扣带扣带回回放射冠上纵束脑膜上皮型脑膜瘤(例1)在彩色编码的FA图上显示一良性肿瘤所造成的神经束推移征,即上纵束和放射冠被推移(箭),符合脑膜瘤的诊断肿瘤呈神经束推移型表现,提示瘤周无肿瘤细胞浸润,为良性肿瘤,符合脑膜瘤诊断脑膜瘤•Cho/ Cr值显著升高 •丙氨酸峰(Ala,1.2~1.4 ppm)增高, 是脑膜瘤的特征,可区别胶质瘤• Cr峰常不显示或仅显示很低的Cr峰MRS TE=35 msms丙氨酸为脑膜瘤的谷氨酸氧化能量代谢变化的最终丙氨酸为脑膜瘤的谷氨酸氧化能量代谢变化的最终产物,产物,40-79%40-79%在在1.47 ppm 1.47 ppm 处显示处显示AlaAla的双峰TE=144 msms1.471.47丙氨酸 诊断•典型的好发部位 •广基与硬脑膜或颅骨相连•影像学特征为边界清楚• CT呈高密度 •MRI信号强度与脑皮质接近 •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强化鉴别诊断 •位于大脑凸面者-胶质瘤•位于鞍结节者-垂体腺瘤、脑动脉瘤 •位于颅后窝者-听神经瘤、脊索瘤 比较影像学 •MRI和CT均很好显示脑膜瘤•显示肿瘤与相邻结构和大血管的关系、颅底扁平状脑膜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MRI优于CT •MRA及脑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肿瘤血供及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概述•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 •成年多见 •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病理n n按分泌功能 n n按大小有分泌功能者:嗜酸、嗜碱:嗜酸、嗜碱无分泌功能者:嫌色细胞腺瘤:嫌色细胞腺瘤微腺瘤≤≤ 10mm大腺瘤>10mm病理n n属颅内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n n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但很少钙化n n肿瘤向上可长入鞍上池,向下长入蝶窦(少见),向两侧可侵犯海绵窦,进而包绕颈内动脉 临床临床n n内分泌亢进(肢端肥大、停经泌乳、Cushing氏综合症、性欲减退等)n n压迫症状(头痛、视力下降、偏盲、失明、眼外肌麻痹)n n垂体瘤卒中时,可突发一系列急症表现 X线表现 n n蝶鞍改变: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 (双鞍底)(双鞍底)n n可有颅高压征象n n造影:Willis环的改变 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线平片n n蝶鞍扩大,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破坏n n鞍底塌陷n n颅高压征象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向上弧形移位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向上弧形移位CT微腺瘤微腺瘤n n垂体高度增加,男>7mm,女>9mm,特别局限性增高者意义较大n n密度异常:平扫无异常,动态增强扫描,早期为局限低密度,晚期为局限高密度n n垂体柄偏移n n垂体上缘膨隆n n鞍底骨质局限变薄、塌陷或侵蚀n n血管丛征:动态CT扫描观察,垂体腺瘤使垂体毛细血管床受压、移位,称tuff征垂体微腺瘤 女性 27岁 n n垂体大腺瘤 •圆形、分叶或不规则形、哑铃状(束(束腰征)腰征) •平扫: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均匀强化,坏死、液化不强化 •四周侵犯n n向上-室间孔向上-室间孔; ;向下-突入蝶窦向下-突入蝶窦; ;n n向后-脑干向后-脑干; ; 向旁侧-海绵窦、向旁侧-海绵窦、ICAICA垂体巨腺瘤(图)MRI n n垂体微腺瘤 •薄层、多方位检查:≤3mm、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呈低信号;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增强增强增强: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形态改变:与CT所见相同正常垂体MRI增强早期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微腺瘤微腺瘤增强中期增强中期肿瘤强化与正常垂体肿瘤强化与正常垂体不能区分不能区分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n n垂体大腺瘤 •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束腰征)(束腰征)(束腰征)(束腰征)•信号强度 平扫:与灰质相似或略低 增强:轻中等强化 •正常垂体多被完全掩没而不能显示 •对周围的影响:上;下;左;右;前;后 •MRA:Willis环的扩大、变形及血管的移位、血流是否中断及代偿情况等 垂体巨腺瘤出血(图)视视交交叉叉垂体瘤囊变(图)侵袭性垂体瘤(图)诊断•CTCT与与MRIMRI诊断垂诊断垂体肿瘤可靠体肿瘤可靠•95%95%以上的垂体以上的垂体肿瘤可作出诊断肿瘤可作出诊断•组织分型需结合临组织分型需结合临床床 鉴别诊断 •垂体微腺瘤-空蝶垂体微腺瘤-空蝶鞍鞍 •垂体大腺瘤-颅咽垂体大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动管瘤;脑膜瘤;动脉瘤脉瘤•能否见到正常垂体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为主要鉴别点主要鉴别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