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doc
15页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VocabularyGB/T 6583-1994、八 .、■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标准的等同转化工作遵循了忠实性、范围有限性和继承性的原则为了使本标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协调性,有必要对标准中的某些术语做 如 下说明:1•术语“质量”(quality)在一些使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也称为“品质”2•术语“可追溯性”(traceability)在计量领域也称为“溯源性”3.术语“检验”(inspection)在某些情况下也称为“检查”4•本标准在考虑到不影响等同采用的情况下,略去了国际标准中有关法语和俄语 方面的“注”本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兵器标 准 化所、中国人民大学、航天工业总公司七O八所、航天工业总公司二O三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有刚、郎志正、张迪平、杨文士、周宏佐、汪贤至ISO 前 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 会。
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 员会已确立的标准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SO保持联系的各 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 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需取 得 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正式通过国际标准ISO84O2是由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的概念和术语 第一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本版本取代了第一版本(ISO 8402—86),对其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扩充本标准的附录A仅供参考引言在质量领域中,使用了许多常用的一般词汇,但是与字典定义所给出的全部内 容 比较,只是使用了它们的某些特定或是部分的含意,这是由于:——不同的商务和工业行业采用质量术语来适应它们的特定需要——在不同的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中的质量工作者使用了众多的术语 本标准的目的是明确质量管理领域中的质量术语的含义并将其标准化经过讨 论,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将这些术语和定义在本标准中进行分组此外,为方便起 见,在本文的最后按字母将它们再加以分组。
质量(2.1)—词在日常使用中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意在本标准中,质量被 定 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质量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这些不同的用法导致了不容忽视的混乱和误解其 中的两个用法是“符合要求”和“优良程度”符合要求”导致了人们认为“质 量 成本低”,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如此与之相反,“优良程度”暗示了“质量成 本 高”,在某些情况下,也的确如此为了解决由于质量一词的不同用法所造成的混 乱,可使用另一个术语“等级”(2.2)来描述优良的程度需要时,可使用术语等级 来描述技术优良的含义等级反映了预定和认可的不同的质量要求,虽然等级中 的 不同类别不一定要彼此按顺序排列,但等级的标志可易于用来描述技术上的优良 含义这正如提供并营运一个五星级饭店的费用要多于一个旅社在本标准中使用了术语“产品”(1.4)产品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它可以是有 形 的或无形的,或是它们的组合在当前的ISO质量管理标准中,将产品分为四种通 用的类别:——硬件(如零件、元器件、组件);——软件(如计算机软件、程序、信息、数据、记录); ——流程性材料(如原料、液体、固体、气体、板材、线材); ——服务(如保险、金融、运输)。
一般认为,产品往往是这几种类别产品的组合本标准表述的术语和概念旨在 适 用于任何产品本标准中,术语“实体”(1.1)包括了术语“产品”,而且还更广泛地覆盖了诸 如 活动、过程(1.2)、组织(1.7)或人由于对质量控制(3.4)、质量保证(3.5)、质量管理(3.2)和全面质量管理(3.7)等术 语 的理解存在着混乱,故本标准旨在澄清这些概念简言之,质量控制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方法,而质量保证的目 的 是提供对满足质量要求的信任,这种质量保证既可以是在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 对 外部顾客(1.9)和权力部门的在标准中,术语“确保”和“保证”的含义为:“确 保” 意为确信或肯定,“保证”意为“为自己或他人提供信任”质量管理既包括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此外也包括了质量方针(3.1)、质量策 划 (3.3)和质量改进(3.8)等概念质量管理在整个质量体系(3.6)中运作以上这些概 念 可扩展到组织内的所有部门全面质量管理导致了长期的全球管理战略以及组织内的所有成员为了其组织 自 身及其成员、顾客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参与的概念在本标准中所阐述的所有概念均包括了经济和时间的含义尽管并不是在每一 个定义中都有严格的阐述,但应该认识到在本标准中的所有定义都体现了这种含 义。
在本标准中的术语“缺陷”(2.11)和“不合格”(2.10)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这 种 区别有法律上的内涵,它尤其与“产品责任”(2.12)有关因此,在使用缺陷一 词 时要特别慎重本标准中所定义的术语可直接应用于附录A中的质量方面的标准附录A列出了其他有关的标准,应特别注意统计领域的术语标准:ISO3534- 1〜 353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6583—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 idt ISO 8402:1994代替 GB/T 6583—92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Vocabulary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12-24批准 1995-06-30实施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与质量概念有关的基本术语,它们适用于所有方面,所以可用 于 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以及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术语和定义 在下述定义中,在英文字首索引表中出现的术语均用半粗体字印出在每个 定 义中,均给出了所用术语出处的编号编号的术语和定义依据下面的题目进行分类: ——基本术语;——与质量有关的术语; ——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术语; ——与工具和技术有关的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1.1 实体 entity,item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注:实体可以是,例如: ——活动或过程(1.2); ——产品(1.4);——组织(1.7),体系或人; ——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1.2 过程 process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1.3 程序 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 注:1 在很多情况下,程序可形成文件[如质量体系(3.6)程序]2 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之为“书面程序”或“文件化程序”3 书面或文件化程序中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 何 地和如何做;应使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1.4 产品 product活动或过程(1.2)的结果注:1 产品可包括服务(1.5)、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的组合2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 ),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 或 是它们的组合3 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给顾客(1.9)]或非预期的( 如污染或不愿有的后 果 ) 1.5 服务 service 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1.10)和顾客(1.9)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 所产生的结果。
注:1 在供方与顾客的接触中,供方或顾客可表现为人员或设备2 在供方与顾客的接触中,顾客的活动对服务提供(1.6) 可能是必不可少的3 有形产品(1.4)的提供或使用可构成服务提供的一个部分4 服务可与有形产品的制造和提供相联系1.6 服务提供 service delivery 供方(1.10)为提供服务(1.5)所必需的活动1.7 组织 organization 具有其自身的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 其 一部分,不论其是否是股份制、公营或私营注:以上定义只适用于质量标准术语“组织”在ISO/IEC指南2中有不同的 定 义1.8 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 structure 组织(1.7)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1.9 顾客 customer 供方(1.10)所提供产品(1.4)的接受者注:1 在合同情况下,顾客(1.9)可称为“采购方” (1.11)2 顾客可以是,例如:最终消费者、使用者、受益者或采购方3 顾客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1.10 供方 supplier 向顾客(1.9)提供产品(1.4)的组织(1.7)。
注:1 在合同情况下,供方可称为“承包方” (1.12)2 供方可以是,例如,生产者、批发商、进口商、组装者或服务组织3 供方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1.11 采购方 purchaser 合同情况下的顾客(1.9) 注:采购方有时指“商务第二方”1.12 承包方 contractor 合同情况下的供方(1.10) 注:承包方有时指“商务第一方”1.13 分承包方 sub-contractor 为供方(1.10)提供产品(1.4)的组织(1.7)注:在英语中,分承包方也可称为“分供方”第二部分与质量有关的术语2.1 质量 quality反映实体(1.1)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注:1 在合同情况下,或是在法规规定情况下,如在核安全性(2.8)领域中,需要是 明 确规定的;而在其他情况下,隐含的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并确定2 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对质量要求(2.3)进行 定 期评审3 一般根据特定的准则将需要转化为特性[见质量要求(2.3)]需要可包括, 例 如,性能、合用性、可信性(2.5)(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环境[见 社 会要求(2.4)]、经济性和美学。
4 术语“质量”不应作为一个单一的术语来表示在比较意义上的优良程度,也 不 应用于定量意义上的技术评价为了表达这些含义,应使用恰当的形容词例如, 可使用下列术语:a) “相对质量”,表示实体在优良程度和比较意义上按相对的基准排序[不可 与 等级(2.2)相混淆]b) “质量水平”和质量度量”(如验收抽样),表示在“定量意义上进行精确的技 术评价”5 取得满意的质量涉及到质量环(4.1)中的所有阶段这些不同阶段对质量的作 用 有时为了强调而加以区别,例如,有关确定需要的质量,产品(1.4)设计的质量, 符 合性质量和全寿命周期产品保障的质量6 在某些文献中,质量是指:“适用性”、“适合目的性”、“顾客(1.9)满意” 或“符 合要求”按上述定义,这些仅表示了质量的某些方面2.2 等级 grade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2.3)不同的实体(1.1)所作的分类或排序注:1 等级反映了质量要求方面的预定或认可的差异它强调了功能用途与费用的 相 互关系2 高等级的实体(如豪华宾馆)也可能具有不满意的质量(2.1),反之亦然3 当用数字表示等级时,通常用1表示最高等级,用2, 3, 4等表示较低 等级。
当 用符号表示等级时,例如用点数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