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阅读】迷人的诗谜:李商隐诗.doc
22页课外阅读】迷人的诗谜:李商隐诗第一部分 第1节:偶然注定悲剧一生(1) 李商隐诗大家都认为是很难懂的,好像是谜语一样,所以从前元好问《论诗绝句》写了一首诗: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锦瑟》这首诗引起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很多不同的说法我这次准备讲稿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他说我帮你查了一下《锦瑟》的论文有一百多篇,你怎么整理呢?我自己以前也写过一篇论文,论《锦瑟》诗,但是我也论过李商隐更加令人难以猜测的诗,就是《燕台四首》这四首诗读起来更加让人莫名其妙,如《燕台四首》的第一首诗《春》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佩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真是跟谜语一样,到底说了些什么?那历来注诗的人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我个人虽然也参考了一些别人的说法,不过我自己有一个想法。
我认为诗里面写的是什么本事、什么人、什么地点、有什么故事,这个当然也很重要,但我认为一首诗之所以是好诗、之所以是坏诗,不在于它写的题目是什么,不在于它写的人物是什么任何的题目、任何的人物、任何的内容都可以写成好诗,但是也都可以写成坏诗我们评赏一首诗,主要是讲这首诗在美学上的价值 所谓诗歌的美学应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够感知的因素,它是怎么样感受世界的西方的现象学里讲,当你的意识接触到外界的景物、事件的时候,你那个意识是怎样在活动,那个本质才是重要的,那是能感知的一种力量我们普通人具有能感知的力量就足够了可是作为一个诗人就不然,一个诗人就既要有能感知的力量,还要有能写之的力量因为诗是要写出来的,你能感之并且能写之,才成为一首诗所以我们要读一首诗,欣赏它、评说它,而不是只在考察它的本事是什么同样的一个故事,某甲来写可以写成非常好的诗,某乙来写也可以写成很坏的诗所以我们真正要评说一首诗的好坏,是要从能感知与能写之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最微妙的一点,就是你的心灵、你的意识、你感受的时候的姿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太抽象化了我们姑且先把李商隐的生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部分 第2节:偶然注定悲剧一生(2) 偶然注定悲剧一生 李商隐一生都是很不幸的。
从前我在别的地方讲晚唐五代,我说冯延巳生下来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生在南唐,他父亲和南唐的开国君主烈祖结成了密切的关系,他从小就和南唐的中主交游当南唐中主承继了南唐的国主的位子,冯延巳就做了他的宰相一个人生在一个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国家,而且跟这个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国家结合了这么密切的关系,他是生来就注定是个悲剧,生来就注定是悲剧的命运 李商隐则是偶然的机会注定他悲剧的一生李商隐的祖籍是河南,我们只从他留下的文章里简单看看他的生平李商隐是河南人,但是当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在浙江获嘉做县令(一说是幕府),一个很卑微的小官所以他是河南人,但小的时候生长在南方更不幸的是,李商隐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中国注重宗族的继承,也就是宗嗣李商隐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要负起长子的责任,李商隐后来写了一篇文章《祭裴氏姊文》: 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他说,正当我八、九岁,刚跟老师读书的年纪,家里就遭遇了灾难,而我作为长子要举着引魂幡把父亲的灵柩运回河南然而四海虽大,却没有一个是我的家。
他已经离开河南那么远,河南已经没有他的家,而这里说“九族”,亲朋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邱”是坟,我把父亲埋在祖坟里,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 我们要想真正理解李商隐的诗,要对他的人有个理解李商隐当年过的那种贫穷卑贱的生活,是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什么叫“衣裳外除”,就是孝服,中国古人说服丧三年,因为父母抚养你至少要三年守孝的期间是不准工作的,但是等到丧服脱下来,吃饭的问题就变得重要了中国用“旨甘”两个字绝不会指自己,而是指孝敬母亲的父亲死了,母亲还活着,所以我要赶快找个工作孝敬我的母亲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于是我赶快报了一个户籍把我的名字放进去,在东甸也就是洛阳城东的一个地方把户口报到河南以后,用什么养活他的母亲?“佣书贩舂”,佣书就是他给人抄写,因为唐朝的时候印刷术还不是很流行,所以他被人雇去做抄书的工作;“舂”就是舂米,“贩舂”就是他贩卖劳力给人舂米这是李商隐幼年时候所做的工作作为长子,他不只要谋生古人认为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这才是做子孙的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所以李商隐读书一定是苦读的,我们从他的文章辞藻那么丰富,就可以看出他的书读得好,文章也作得好我们说“有才之人,譬如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你如果是个普通人,那就罢了;如果你果然是个有才华的人,那么即使把你包起来,你的才华还是会像囊中的锥一样,锋芒显露。
所以,李商隐很小就很有文名第一部分 第3节:时运不济陷入党争(1) 时运不济陷入党争 李商隐原来写的文章是古文,唐朝有古文,有骈文据李商隐记载,他写过《才论》、《圣论》《才论》也就是论说什么叫做才,怎样能够完成一个才还有《圣论》,是说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圣人圣”是你所持守的一个做人的法则,而你所以能够成为“圣”,是因为你有从始至终不改变的持守,才能够达到你这个理想他年轻的时候本来是写这样文章的,所以李商隐绝不是像一般人所误会的那样,认为他就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常常写爱情诗的人 李商隐十五六岁的时候,认识一位叫做令狐楚的人,他镇守河阳,也就是河南唐朝时有一个风气,就是“行卷”,你把文章献给别人,能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就叫“行卷”于是李商隐把文章拿给令狐楚令狐楚一看非常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有才华,就叫李商隐跟他一起生活,跟他的儿子一起交游令狐楚有一个儿子非常有名后来做了宰相,就是令狐绹,所以李商隐跟令狐绹也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个时候,令狐楚就教李商隐说,你不要写古文了,古文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当时唐朝流行的是骈文,对偶的骈四俪六的骈文所以令狐楚就训练李商隐写骈文李商隐到了十几岁,也应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所以令狐楚就给他资助让他去参加。
李商隐接连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第二次考试又没有考上,第三次因为生病没有去考这中间有一段时间他跟随一位叫崔戎的人崔戎很欣赏他的才华,把他带到兖海,也就是山东的沿海 我刚才说到人的命运李商隐很小的时候就遭遇了父亲的丧事,没有帮助没有依靠有令狐楚欣赏了他,但是他考了几次试没有考上现在有崔戎欣赏他崔戎是兖海观察使,于是李商隐到了兖海可是天下有不幸运的事情,他们到了那里,崔戎就病了,第二年就死了李商隐再度落魄,不得已回来了,于是参加了第四次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跟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是很好的朋友当时这些考官们有生杀取夺的大权,所以他问令狐绹,你父亲的门下你交游的人士中哪一个人最好?令狐绹说李商隐过了一阵子主考官又问他说,你父亲的门下跟你交游的人中哪一个人最好?他说李商隐令狐绹说了四次李商隐,所以这次科举考试,李商隐考中了进士李商隐这个人真是命运中有很多不幸崔戎是很欣赏他,带到兖海第二年崔戎死了令狐楚是很欣赏他的,令狐绹给他揄扬考中了进士,这岂不是一个很大的转机?可是就在他得到令狐绹的揄扬,也考中了进士的那年冬天,令狐楚死了刚才我说了父母之丧是三年令狐楚死了,那么令狐绹就要守丧三年,这三年李商隐要依附什么人?这时候出现另外一个人,就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
第一部分 第4节:时运不济陷入党争(2) 李商隐是新科进士,古来选女婿就从这些新科进士中来物色人选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李商隐李商隐的文才很好,令狐楚镇守河阳,欣赏李商隐,网罗到自己门下王茂元欣赏他,也网罗到自己的门下,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唐朝时有政党的斗争,斗争起来有时是非常自私,也非常不理性的我过去讲过苏东坡和周邦彦,他们同样经历了北宋变法新、旧两党的党争苏东坡完全以国家民生为重,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党还是司马光的旧党,苏东坡都不附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站在任何一党一边跟苏东坡差不多同时,还有一个词人周邦彦在新党主政的时候神宗扩建太学,周邦彦入学为太学生,他写了一篇《汴都赋》,于是从学生一升就升到领导可是当神宗去世了,高太后用事的时候,周邦彦就被贬出去了;等到高太后死了,哲宗用事的时候,把新党又召回来而周邦彦的作风跟苏东坡完全不相似苏东坡完全以国家民生为重,而周邦彦在以前新党得势时颂扬新党,得到一个较高的地位;而当他第二次再回来,就既不敢歌颂新党也不敢歌颂旧党,就想苟且保全,“人望之如木鸡”鸡是要打鸣的,可是人看他就像一个木头做的鸡,根本不会叫,闭口不言天下事,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也是很聪明的办法可是正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人格不同,一直到现在,周邦彦的词虽然富艳精工,可是以境界的高下来说,跟苏东坡是相差天地所以文学里面人格才是最重要的第一部分 第5节:关心国家治乱(1) 关心国家治乱 那么身处党争之中,李商隐是什么态度?大家都讲李商隐写的是恋爱诗,好像李商隐只会写爱情诗一样刚才我说李商隐刚刚考中进士,令狐楚就死了,他给令狐楚奔丧那个时候他到长安去,沿路就经过长安城的西郊而长安城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李商隐生在宪宗皇帝的时候,他所经历的宪、穆、敬、文、武、宣六代皇帝中,两个皇帝被宦官杀死,两个皇帝被宦官拥立,大臣没有作为,生杀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李商隐就生在这样的时代 中国的读书人一向抱持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当李商隐一考中进士,他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价,而是国家的治乱,所以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节选): 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 南下大散岭,北济渭之滨 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津 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傍,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
始若畏人问,及门还具陈 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 敢问下执事,今谁掌其权 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 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 ……… 夜半军牒来,屯兵万五千 乡里骇供亿,老少相扳牵 儿孙生未孩,弃之无惨颜 不复议所适,但欲死山间 尔来又三岁,甘泽不及春 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 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 咫尺不相见,旱久多黄尘 官健腰佩弓,自言为官巡 常恐值荒迥,此辈还射人 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 昔闻举一会,群盗为之奔 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 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 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 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 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 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闻 这是他经过当年被战乱洗劫、被剥削掳夺的农村凄凉的景象种田的农具都弃在道旁,牛饿死了,就在土坡上他说,我慢慢经过多少村落,经过十家住户没有一个活着,就算看到一个活着的人,他看到客人来了就转过脸去,因为身上没有衣服,没有脸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