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docx
3页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 胡泳互联网从诞生的最初时刻起,就一直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图景与修辞纠缠不休随着ICT技术的使用、功能与影响日益增强,个人的与公共的生活悉被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无不囊括其中,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变得更为多元,甚至[来自www.lW5U.coM]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调和的互联网一度被宣扬为民主参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尤其给予边缘群体全新助力,帮助他们成为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充分参与者;同时,人们也期待它可以对威权体制形成强大压力,促进开放和民主然而,在今天,许多研究者发现,政治权力有能力迫使互联网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并经由新技术极大地增强“老大哥”的监控能力公民的权利不仅在很多情况下被政府所剥夺,也被大企业所侵害与此同时,社会性与地域性的鸿沟不仅始终没有消除,而且似乎还诞生了新的形式:例如,网络素养成为一个社会发展健康的公民文化的瓶颈公民很大程度上现在可以利用ICT技术对公共政策发言、为自己坚信的事业聚集力量、通过大规模协作完成共同性的工作以及在整个社会中展开互助我们把从事这些活动的公民称为“数字公民”然而,成为数字公民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是其必须具备广泛的技能、知识以及能够轻易地进入网络;二是有意愿在网上参与社会建设、政治进程以及对平等的经济机会的追求。
这样的要件很自然地会把很多地方的民众排除在外,比如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和不存在可行的上网方式的人这在世界各地都绝非罕见:有许多人仍然不能阅读和写作;有些地方连电力都不能保证,上网不过是空想这也表明,不断扩大数字公民在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乃是各国政府的要务之一从国家与互联网的关系而言,全球国家业已分为两个阵营:那些坚持要对国民的信息入口实施更多控制的国家,倡导“国家主权模式”;而那些坚持“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的国家,则倾向于政府角色应大幅弱化对于民间社会而言,这样的冲突更令世界各地的公民相信,互联网正走向一个制订“大宪章”的时刻,必须要求政府保护言论自由和公民的连接权利正如英国的贵族们在1215年制订“大宪章”来约束不受欢迎的约翰国王的权力,今天,网民应组织起来遏制政府和企业的权力互联网的“宪章时刻”存在三个突出的主题:一是自由与控制的关系,即如何平衡个人权利与安全不少国家以强调安全之名牺牲公民自由与隐私,此一安全与自由之争在网络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清晰可见数字社会的复杂性质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固有的自由与安全的概念个体公民更加关心自己的数据为何人掌握,政府则看到电脑犯罪、黑客活动、恐怖袭击等占据国家安全政策和国际关系的核心。
我们有可能同时在网上获得自由与安全吗?必须知道的是,一种互联网全球文化正在形成,对于表达自由、隐私、信任和安全,用户共享类似的价值观和态度,而且他们什么都想要:用户并不认为表达自由、隐私、信任和安全是彼此排斥的,需要从中进行艰难的抉择二是如何建立数字信任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要求我们重新界定信任的边界,并在数字时代建立新的社会规范用户现在可以方便、灵活地收发各种信息,这给网络法与网络规范造成了空前挑战后者的问题在于,它们几乎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网络行为如何在规制与规范下得以发生和展开?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如何保证?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是否能共享技术带来的好处?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会当中,到底如何才能建立数字信任?这种线上的信任又是怎样同线下的责任感、透明度等等关联在一起?在这些方面,我们的问题比答案更多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