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50.docx
27页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5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5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1)B (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 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 (唐)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摩,一作“磨”又名《泛兰丛》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咏史怀古,借古讽今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故答案为:⑴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⑵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 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1)本题考查诗歌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并结合诗歌做出正确分析(2)本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概括诗句的内容,然后描述景物,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内容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1)C (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 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①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③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 “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 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 “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1)B (2)《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 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