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实践性特点.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0833285
  • 上传时间:2022-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实践性特点=“news_bd”>   实践不是对现成观念或理论的应用,而是社会关系的自我创生实践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建立在对康德义务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   一、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确立道德主体性   义务论(deontology)或称道义论(theoryofduty),以行为本身具有的特征(或行为所体现的规则)作为行为对错的标准康德伦理学作为义务论的典型,着力阐述作为善良意志体现的义务,由此发出定言命令: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种命令是绝对命令,是自我立法的意志自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道德教条(包括宗教戒律)的过程中,确认了主体性道德原则,从而具有康德义务论色彩然而,与康德义务论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将道德律令根植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   (一)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德性的鲜活元素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异化现象,首先发生在生产实践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中指出,工人的异化劳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

      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   工人阶级应该从事的实践,指向工人与非工人社会关系的重构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1856年4月14日)中讲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工人阶级的革命品格仍然源于生产实践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了工人具有同情心、可亲尤其是不贪财等品性:对他们来说,金钱的价值只在于能用它来买东西,而对资产者来说,金钱却具有一种固有的特殊的价值,即神的价值,这样,它就使资产者变成了卑鄙龌龊的‘拜金者’因此,对金钱没有这种敬畏感的工人,不像资产者那样贪婪,资产者为了赚钱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认为自己生活的目的就是装满钱袋所以工人比资产者偏见少得多,对事实看得清楚得多,不是戴着自私的眼镜来看一切正是在生产实践中的不同地位,以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在生活实践中各自不同的道德状况。

        (二)在生活实践中生发出善良意志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开门见山地提出: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善良意志与自由、理性等自主性范畴相勾连在一起,表达出康德义务论鲜明的主体性道德特质康德的自主性指的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从而克服非理性欲望的驱使康德把主体这种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状态,称之为无情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突出自主性的价值意义,但是并不无情—反而充满对底层人物的同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幸的人正因沿循着天性而出淤泥而不染,从而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和人性的优美,比如作家欧仁苏《巴黎的秘密》中的玛丽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对她善良的天性给予了充分肯定:玛丽所理解的善与恶不是善与恶的抽象道德概念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是合乎人性地对待非人的环境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太阳和花给她揭示了她自己的像太阳和花一样纯洁无暇的天性最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还年轻,还充满着希望和朝气她的境遇是不善的,因为它给她一种反常的强制,因为它不是她的人的本能的表露,不是她的人的愿望的实现,因为它令人痛苦和毫无乐趣。

      她用来衡量自己的生活境遇的量度不是善的理想,而是她固有的个性、她天赋的本质   肯定天赋的本质不等于性本善,而是赞美源自生活的真情与真诚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属于生活德性论道德德性根植于生活的德性,脱离生活的德性是伪善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戳穿了伪善,伪善把我对别人的感恩拿过来归之于上帝,把人身上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一概看做与人相左的东西,而把人身上的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一概看做人的真正所有在拥有道德德性的人心目中,善恶确实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他(她)们的道德行为,是本真生活状态的自然流露,是纯朴的社会关系中展现的人性光辉   (三)在实践中涵育整全的道德主体从西方伦理思想史来看,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就已经确立了主体性道德原则与实践观到了康德那里,则把自由和必然统一到人的主体性之中,把实践概念引入伦理思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理性与德性相互区分而又相互勾连   承继了康德义务论的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向纯朴的人际关系回归,而是带着理智复归这种复归,意味着完整的道德主体不仅需要依系生活的道德德性,也需要实践理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表达了类似实践理智的观点: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

      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这是但丁《神曲》中《炼狱篇》第五首歌中的一句话,不仅表明了马克思本人的人格特征,也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在对德性完整理解的基础上,赞扬了理智德性马克思或恩格斯(在《新莱茵报》发表时未署名)在《泽特》中区分出两种勇敢有两种勇敢:卓越的勇敢和智慧贫乏的勇敢,后者从自己的官职中,从它在斗争时可以使用特权武器等等这种意识中汲取力量马克思在《高尚的德意志骑士》还以士兵为例,说明了单纯的勇敢并不卓越:勇敢是一种不值得一谈的最普通的品质,仅仅一种单纯的勇敢并不比单纯的善良意志有价值因此,常有这样的事,每个单独的人是不乏勇敢的英雄,而整个营却像一个人一样,逃之夭夭因此,卓越的勇敢并非一己之德性,而是在共同体中展现的整全德性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实践特性,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实践不是流俗意义上的干、做,也不局限于满足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生命在于通过实践对生命的追求,生活在于通过实践而实现自为的目的正如有国内学者指出,实践具有生存论意义:实践在本质上不是人的生存工具,而是人的自为的生存活动本身。

      实践活动作为人的自为的生存,对于人的生命本身来说,具有内在目的论和价值论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实践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没有陷入形而上学的应然假设,而是突出在实践中涵育整全的道德主体,并将此种道德主体推至主体之间   二、在交往实践中确立主体间性   康德不仅确立了主体性道德原则,还将一系列法则推广至主体间的道德建构善良意志不仅是单个主体确立的普遍法则,也将有理性的主体视为能够颁定普遍规律的道德主体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接着康德说,不仅将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等作为重要命题予以表述,而且消弭了主客两分的传统思维范式,将对象性存在视为主体间性的存在,表征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性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不难发现交往、交往关系以及精神交往等概念进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关系作为交往关系的现实基础,探究工具理性的实践根源,并着力阐明在实践过程中创生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为主体间性创设根本前提   (一)探究工具理性的实践根源康德的绝对命令有一条是:不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从伦理思想方法来看,人是目的具有双重理解维度:人是目的,即便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不能遮蔽此目的,否则就会在整体利益的借口之下伤害个体自由权利;人类是目的,就是将整个人类看成互为目的性的交互主体性存在方式。

      这两种理解方式都意味着对工具理性的拒斥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目的理性、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压制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都第七篇分析各种收入及其源泉时指出:雇佣制度虽然创造着财富,但也制造着强制劳动—这种剩余劳动是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质来说,总是强制劳动,尽管它看起来非常像是自由协商议定的结果在这种劳动过程中,被强制者失去了自由劳动时间而成为机器人,强制者也成为财迷财迷的现实想法和做法,就是对于人是目的之蔑视,这就是他们的德性在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看来,这种德性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的驱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活动而正是在个体独立性社会,个体充当着资本增殖的使命,个体从事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是将自身沦落为工具的活动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了市民社会中的工具理性: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与康德义务论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并没有抽象地论证人是目的,而是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寻求解决之道如果有人把自己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自己改变不了自己,是因为他的谋生活动已为他人的实践活动(亦即他人创生的社会关系)所支配。

      正因如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中用实践这一概念考察异化: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人对世界的关系应该是人对人的关系,人类应该把这种关系还给自己,这在逻辑上要求通过实践实现社会关系变革   (二)在生产关系变革中实现自由平等地交往如果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人们尽义务,这种情况下人还是手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立自由平等的理性主体,才能够强大到决定为谁尽义务、怎样尽义务等义务论的根本问题,这种情况下才能说人是目的马克思早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表明:上帝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但让人自己取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人要有共同目标,要为共同目标而生活,同时又要像人一样做出现实的、独立的选择   然而,被强制者的劳动是被迫劳动这种劳动不仅是在经济上被剥削的劳动,而且也是在精神上被侮辱的劳动因为自愿的生产活动,才是作为人而不是牲口在劳动;因为必须从早到晚整天地做那种重复的工作,剥夺了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闲暇时间在上述情况下,非但人没有成为目的,甚至为什么工作都不知道在强制劳动的工作环境中,人绝非是出于本能、由于喜欢干活而劳动,而是为了钱、为了和工作本身毫无关系的东西而工作。

      人们工作着,因为不得不工作而且为了守住这份工作,还要长时间地、不间断地做单调的工作—这对人的性情,不啻是一种折磨因此,做出现实的、独立的选择不能光凭康德义务论的意志自由,而有赖于在生产关系变革中实现自由平等地交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用劳动而非思想克服外在尺度才是自由的真正实现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因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简单地抱怨折磨人的工作,而是挖掘这种工作性质的真实根源那就是财富成为权力,掌握财富者获得了统治地位当卖身之后,强制的劳动纪律成为义务设定,从而压抑了人自由自觉地活动自由劳动要求改变强制一被强制的生产关系类型,使劳动成为吸引人的劳动,从而成就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的活动,不是像空想社会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