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新闻评论的标题.ppt
41页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评论标题与新闻标题的区别新闻评论标题的功能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第一节 评论标题与新闻标题的区别 n新闻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示例:《 867867万考生昨天进考场 》 ——2005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n新闻评论标题是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示例:《 ““全民高考”的局面应该改变了》 ——2005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的区别 区 别 新闻标题 评论标题 标题任务 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注意的事实 标明论题范围或传达作者态度、见解拟题手法 观点态度蕴含于事实的概括、叙述中 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标题结构 结构较复杂,常常由主题和辅题组成 结构较简单,通常是单行题写作要求 具体、确定,句式较完整,常用实题 概括、抽象,句式较灵活,常用虚题第二节 评论标题的功能一、提示论题:提示评论议论的范围 n《回答一个问题—— 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 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n《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 1993年7月16日《经济日报》署名评论 n《“艾滋女”事件:公权力该如何介入 》 2009年10月19日《新京报》评论 n《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 2004年4月18日新华网 二、体现论点: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 n《“大锅饭”养懒汉 ——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 198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 n《少数企业“死”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 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述评 n《人祸不除 矿难不已》 2004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n《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 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强国论坛”三、表明态度:表明作者的态度或倾向 n《不能搞有偿新闻》 199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评论n《“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 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n《拜金主义要不得》 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 n《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 2003年月22日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四、引发兴趣:引发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评论的兴趣 n《和尚就是和尚》 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评论 n《牛毛出在羊身上》 1993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n《“吹牛皮”也犯法》 1999年9月13日《哈尔滨日报》n《“红包”为什么这样“红”?》 2004年4月11日央视国际“央视网评”评论标题功能的运用 功能 功能释义 优 势 提示论题 明确告知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 有利于突出论题的时效性或针对性体现论点 直接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或主要看法 有利于突出鲜明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表明态度直接表明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态度或倾向 有利于突出作者或媒介明确的态度引发兴趣运用新鲜的事例、手法或语言引发受众兴趣 有利于突出评论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第三节 评论标题的要求 一、贴切 :题文一致,用词准确,题义确切 (一)题文一致 示例:分析《为九龄童“盗马”辩》(节选)的标题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
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 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询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课堂讨论: n该评论为何事而“辩”? n“盗马”是否应加引号? n“九龄童”的提法是否恰当? n这一标题问题何在? 注意:避免文不对题、题文不符(二)用词准确 示例: 《要春风化雨 不要耳提面命》 《法人岂能是法盲》 课堂练习: n以上两则标题问题何在? n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 注意:避免望文生义、词不达意(三)题义确切 示例:《法治社会容不得“非常××”××”泛滥 》《 “一票否决”,当教育考核与干部政绩挂钩》n课堂讨论: n原题的问题何在? n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然后脱离原题重新拟制标题 注意:避免引起歧义、产生误解二、具体:论题具体,论点清晰,指向明了 n《有鸟巢的树,禁伐》 2005年3月7日《大众日报》 n《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2003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方舟评论”n《银行该收点钞费吗》 2003年9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n《民族自尊与人类文明规则》 2004年09月01日 《中国青年报》 注意:避免空泛乏味、题大不当n题目小些,窄些,具体些,往往容易使论题明确,角度集中!三、鲜明: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 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n《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n《脱困不等于脱险》 2000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 n《有理也不能取闹》 1984年10月16日《广西日报》 思考:《新一轮民工荒对中小企业的警示》 2009月9月9日 燕赵都市报网络版 《多点“··”··”吧》 《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注意:避免不痛不痒、令人费解四、精当:结构简单,句式简短,文字简洁 n《不要蛮干》 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n《质量无“小节” 》 1991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经济漫笔” n《人祸》 199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时评 n《变“截访”为“接访”》 2009年4月21日 人民时评 思考:《市政府专题会议责成搞打砸抢的企业深刻反思?》 2004年3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注意:避免句式冗长、文字罗嗦n精当要求简短,但究竟是长题好,还是短题好,很难确定。
一般而言,恰当的做法是一句话为宜例:《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鲁迅)n我国报纸的评论,尤其是党报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题目常为复合题例:《集中力量办大事——论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翻两番是能够实现的》《肩负起人民的重托——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五、生动:注意形象性,富于新意、动感与活力,令人过目难忘 1、变换标题句式1)变陈述句为假设句 n《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 1983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假如俺是名人》 1993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 n《假如你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27日《东方早报》2)变陈述句为感叹句 n《久违了,国学!》 199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n《造伪劣工程:罚!》 1996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n《“举手表决”变“票决”值得推广延伸!》 2009年8月28日南方网3)变陈述句为疑问句(提问、设问、反问) n《谁最怕网络民主》 2008年5月5日南方日报 n《政府将访民“示众”何以理直气壮》 2010年11月8日新京报 n《公平秤能否真姓“公”?要看校秤员是不是胳膊朝“理”弯》 1983年10月10日《新民晚报》 n《富人生病凭什么让穷人吃药?》 2009年03月20日《 珠江晚报》 《妇联主任“因公死亡”不需要“依据”?》 2010年11月9日红网 2 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 1)引用法 :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评论的标题,借助其本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评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 n《闻鸡起舞》 1981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 n《四十而不惑》 1989年10月1日《经济日报》社论 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96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n《打铁贵在自身硬》1990年12月19日《法制日报》2)化用法: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做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评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 a、易字法:通过改变个别字,或对个别字做顺序上的调整,使其变化词义,旧词新解 n《“杞人”忧“地”》 1981年8月28日《人民日报》n《后生可爱》、《近墨不黑》 1990年7月20日/12月21日《人民日报》n《车祸猛于虎》 2004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b、谐音法:易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所易之字与原字谐音,使旧词新意或一词多义 n《恭喜发“才”》 1982年2月《人民日报》春节社论 n《谨防“明码标假”》 199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n《岂有此“礼”》 1995年7月8日《人民日报》n《“形式”逼人》 1998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3 3、巧用修辞手法 1)比喻法: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以此物描绘或表现彼物 n《“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 1987年6月18日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 n《既折“莲蓬”又挖“藕”》 1987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细流集”n《怎样把“蛋糕”做大》 1990年10月31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n《个人信息不能变成“唐僧肉”》 2009年3月16日《广州日报》2)比拟法:借助于想像力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述 n《让政策从墙上走下来》 1993年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n《奥斯维辛醒着》 199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n《南方科大“梦游”到何时?》 2010年11月21日 南方网 n《既要扇明星耳光,也要摸央视屁股》 20092009年3 3月1818日《南方周末》3)借代法:借用事物内部或外部不可分离的相关联系,以与事物相关的部分名称代替事物的本体 n《多交“毡帽朋友”》 199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n《“茶碗”能否与“麦克”嫁接》 1992年4月25日 《经济日报》n《飞去“乌纱”又飞来》 199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4)双关法:在遣词用字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又隐含着另一个意思,一语双关 n《当心有“坑”》 1985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n《巨额粮款化为水》 199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n《真相不能“躲猫猫”》 2009年2月《新京报》5)对照法:把两种相互矛盾或悬殊巨大的事物、现象、思想、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分辨是非、善恶、大小、远近、美丑等n《慷慨与吝啬》 1993年11月22日《中国物资报》“新视角”n《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 2002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n《“以罚促管”还是只罚不管》 2003年8月6日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 6)回环法:把词语或句子在组合过程中颠倒重复,使其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亦称“回文”或“连珠” n《“官钓”与“钓官”》 1989年1月7日《人民日报》n《专家鉴定与鉴定专家》 1991年1月6日《健康报》n《“如意”不如意》 1995年7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n《珍稀动物当珍惜》 1996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7)其他:顶真(《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文无定法,题亦无定法! 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要求,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效率性要求1、理解信息传播的效率 信息含量= =信息/ /信息符号 信息符号即信息传播的成本:报纸的版面、字数,节目播出时长等2、新闻信息传播效率的测量维度1 1)受众的接受、理解速度; 《村官最好别离村》2 2)信息传播的确定性; 《前门·后门· 旁门》、《引才的关键是引心》3 3)概括性。
《名牌是民牌》 3、新闻评论标题的效率性要求(具体、鲜明、贴切、精当)1 1)标题自身的结构是有效率的分析: 《水价上涨,揪心的不是涨价是涨价理由》 2009年10月19日《扬子晚报》 《突然加息,预示通胀已成经济头号大敌》 2010年10月20日新京报 《资源税改革没有最优时机 推出宜早不宜迟》 2009年7月14日《东方早报》2 2)标题能够有效率地传播文章内容分析: 《网络民主助推决策民主》 2008年6月14日 南方都市报社论 《垄断不除,房价下降难期》 2009年6月24日《上海商报》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潜规则》 2008年10月9日《 南方日报》网络版(二)表现性要求(生动)n评论标题除了在内容上要力求有效率的表达之外,还应该着力寻求形式的美感n当标题的效率性要求和表现性要求发生冲突时,需要在两种要求之间权衡,一般而言,要优先考虑效率性要求。
第四节 标题的分类一、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 (一)使用的传播符号有所不同 n报刊及网络评论标题: 以文字符号为传播手段 文字符号所特有的内涵丰富,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和纸媒体可反复阅读的传播优势,使其在拟题方式、词语运用和题义开掘上有较大的空间 n广播评论标题: 以声音符号为传播手段 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易受性强的特点,使其容易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稍纵即逝,不易留存n电视评论标题:以文字符号为主,可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 标题一般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播出;有时为了增强标题的传播效果,配以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制成的片头,在节目中重复播放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立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不少电视评论的标题只是标明论题范围示例: n《中国粮食》 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n《目击医药回扣》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二)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n报刊及网络评论标题 : 评论的标题在版面编排时一般位于正文前面或最为显要的位置,以引人注目;“看报先看题”也是大多数受众通常的阅读习惯。
n广播评论标题: 标题一般在正文之前播报;为满足受众收听需要及增强传播效果,有时在节目结束后重播评论的标题 ;谈话类节目经常不设标题 n电视评论标题 : 在节目中出现一次或数次,除起到标题的一般作用外,还可以起到调整评论节奏、划分节目层次、强调评论重点、调节受众情绪等作用标题出现的时机,停留时间的长短,所用的字体、字号、颜色、出屏方式及特技手法等,都是一种发言的方式,成为电视评论表情达意、启承转合有机的组成部分 示例: n《人情猛于虎》 1996年12月18日黑龙江电视台 n《喜中别添忧》 1996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三)写作的要求有所不同 n报刊评论标题:深刻、隽永、语义丰富、富有哲理 n广播评论标题:浅显、平易、语义明确、形象生动 n电视评论标题:简捷、明了,在通俗的基础上讲究一定的文采和寓意,必要时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 n网络评论标题:鲜明、通俗、追求新意、显示个性二、按标题内容分类(一)完整表达论点的标题 《质疑是公民的权利,释疑是政府的义务》(二)不完整表达论点的标题 《集思广益的成功实践》(三)不表达论点的标题1、标出论题范围 《靠什么改善国民与政府紧张关系?》2、标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狗蛋儿”的自由与生僻名的权利》3、在标出论题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修辞方法等方式透露作者的倾向、评论的角度和重点 《猫能不能捉耗子,环保部门说了不算》 《既要扇明星耳光,也要摸央视屁股》 《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4、标出问题 《我们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树?》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潜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