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并不等于正确.docx
6页科学并不等于正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办事要科学"这样的提法这句话的潜台词,便 是〃科学等同于正确〃但事实上,这或许是我们最常遇到又最常忽视的误解, 因为科学并不等于正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我们知道,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或者主观世界的认知既然如此,那么由于人 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受到时间、空间、条件以及人们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认识 常常是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永远都是不完善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 科学并不等于正确原子论背后的故事比如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化学元素由不可 再分的微粒,也就是原子构成;而原子是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原子论是伟大的科学理论,它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原子论观点, 对19世纪初的科学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道尔顿 的理论有正确的地方,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但 我们并不能据此说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代表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 类对物质结构的一种认识发展与成熟的变化中需要阻力与勇气(图为瑞典物理化学家司万特•阿累尼乌斯)然而,发展科学理论,更精确地描述事实,往往意味着需要克服巨大的成见和阻 力z瑞典物理化学家司万特•阿累尼乌斯的经历就是如此。
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意识到酸类、碱类和盐类等电解质会在溶液中产生 离子的现象,比如说生活中常见的食盐(氯化钠),溶解于水中之后会变为氯离 子和钠离子;但根据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在1834年提岀的理论, 溶液中的离子只会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 )因此,当正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 )攻读博士学位的阿累尼乌斯,在1883年提出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只要被溶解就会电离的时候,他受 到了广泛的质疑,幸好平时成绩较佳才勉强获得博士学位然而尽管如此,阿累尼乌斯也难以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电离理论在这里不被认可,意味着整个瑞典的化学界都不会认可这一理论a院士讲科孚苦闷之中,阿累尼乌斯将自己的论文寄给了欧洲各地的化学大家居住在拉脱维 亚里加港的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读到这份论文之后,立刻着手通过实验证实 了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正确性此后,得益于奥斯特瓦尔德和另一位著名化学家范特霍夫(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的支持,电离理论逐渐被学界接受1903年,阿累尼乌斯凭借那篇20 年前被否定的博士论文,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术研究的时候,不要迷信前人的结论被写入教科书的 科学理论,有时候也可能是错的,因为它们只是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随时有可 能被更新的发现弥补甚至推翻几乎每一个科学领域,只要认真钻研,都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运用创新的思维, 从现象中探寻到事物的本质,并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