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哲理故事15篇.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04169556
  • 上传时间:2023-1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33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哲理故事15篇 古代哲理故事1  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古代哲理故事2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人:“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  当地人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我说:“怎么可能呢?山不高  当地人说:“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然,从山脚登上山顶,我花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是实现的目标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能用眼看到的古代哲理故事3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城内,有个名叫俞嘉的孩童,天资聪颖,才思敏捷,7岁即会吟诗作对,平日淡吐也不同凡响,故被称为“神童”  一日正值清明,郊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游人多扶老携幼出城“踏春”,俞嘉也到金波门外游玩游人见“神童”来了,纷纷围住他,笑出偏题难他,俞喜均应对自如  正巧,忠臣宗泽与奸相秦桧也各自祭祖后归衙,路过此地,见神童如此机繁,也下轿逗趣宗爷从地上捡起一根枝枝问俞嘉道:“你可知这是什么树?”俞嘉说:“以木配公,岂不为松?”  秦桧见状,也从地上拾起一根枯树枝问:“小孩,你说说看,我手里的又是什么树呢?”俞嘉见是人人憎恶的奸相秦桧,于是冷笑一声说:“这谁不知?你手里是槐树秦桧问:“何以见得?”俞嘉回道:“以鬼就木,非槐莫属!” 围观者无不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秦桧既羞又恼,但对孩童又不便发作,只好狼狈而去古代哲理故事4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古代哲理故事5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

      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给砸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向皇门边,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给砸了  金盛又飞报皇上,皇上要治薛登父子的罪,怒喝道:“顽童!这又作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皇上,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

      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愿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转嗔为喜,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后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之手,倒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治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醒悟,立即将金盛斩首示众古代哲理故事6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

      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古代哲理故事7  北宋学者丁谓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  王禹偁很欣赏他,认为其文采与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可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__似六经。

      自此,丁谓便以孙何为对手  同年参加科举,孙何高中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忿忿不已  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无幽默地对丁谓说:“甲乙丙丁,你既姓丁,该得第四,无须抱怨!”古代哲理故事8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不愿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古代哲理故事9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说了。

      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