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大学生校园行为探析.docx
6页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大学生校园行为探析 综上所述,除了诸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特殊节日之外,B大学学生的校园行为全年几乎没有变化,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2.不同校园行为的特征与规律(1)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时间较长、学习地点固定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较少,则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无法保证学生知识的获得,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尤为重要从图1可以看出,早晨7-8时,学生学习人数已超过1500人,学习行为明显,该行为高峰出现在9-11时和18-20时,人数均在4000人左右,每段学习高峰大约可持续4小时受午、晚饭影响,12-13时与16-17时学习人数减少,维持在1500人以上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时间持续较长其中,一日之计在于晨,有研究表明上午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图中显示这段时间学习的人数最多,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高效学习策略,抓住最佳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于部分人群而言,晚上是最有灵感的时间,该校学生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晚上思路更清晰,头脑更敏捷,思维更发散,更适合学习,很多学生抓住了这段黄金时间进行学习,事半功倍。
下午的学习行为整体上逊于上午和晚上,可能是由于下午环境的闷热、时间的绵长,人比较容易疲惫,学习愿望不强,学习人数有所下降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尽相同,博士研究生集中于上午学习,硕士研究生喜欢在下午学习,而本科生则选择在晚上学习此外,通过对不同地点学习人数的统计,发现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地方图1 学习区学习行为高峰统计基于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学习地点固定的行为规律,一方面建议学校科学安排校园活动,完善学习区设备配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上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自我充电中,不宜安排集体开会、校园文艺活动等,分散学生注意力在下午多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和自身理论实践能力在晚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学校晚上可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使学生从一天的学习中抽离出来,劳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应合理规划学术讲座、校园特色活动等时间安排,分散学生学习人数,减轻图书馆等学习区的运维压力,同时提高空闲时段空间使用率2)学生就餐行为:无明显日变化,就餐时间、地点稳定图2中,在早晨7-8时,学生开始就餐,早高峰出现在8-9时,12-13时为午餐高峰,17-18时达到就餐晚高峰,每段用餐高峰持续约2小时,高峰之后就餐人数锐减。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用餐高峰的人数关系为:午餐高峰就餐人数>晚餐高峰就餐人数>早餐高峰就餐人数,说明在一天三餐中,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午餐,部分女生可能因为身材的原因,选择不吃晚饭,因而晚饭人数相对于午饭来说较少,同时,早餐人数较少,值得我们关注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就餐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博士生三餐分布规律,早饭比例最大,晚餐略有降低;硕士生早餐、午餐、晚餐比例呈阶梯状上升,重视晚餐,忽略早餐;本科生午餐比例最大,早餐用餐时间较早,呈现早餐双高峰值得深思的是,早饭人数远远少于午饭和晚饭人数,从人体健康的角度讲,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应当引起学生个人的重视和校方有关部门的关注同时建议学校可在学生早餐、中餐、晚餐的高峰时段,通过增加窗口、延长营业时间、设立人流疏导屏等方式来解决人员聚集、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图2 食堂就餐高峰统计(3)宿舍区学生行为活动:人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两段作息时间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在宿舍活动的人数整体偏高,明显高于其他行为,说明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宿舍上网越来越便利,学生停留在宿舍的时间越来越多上午9-10时与中午12-13时是学生宿舍活动的高峰,12时左右为午饭时间,使宿舍行为活动减弱。
从13-24时,更多学生选择继续留在宿舍,远超过上午时段的宿舍人数,这一结果与学生下午学习人数较少恰好吻合,良好地解释了学生下午时段的活动去向,进一步证明学生更愿意选择在下午或晚上休息,早晨去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园活动此外,不难发现,学生的宿舍活动行为在12-24时整体高于0-12时,呈现出明显的两段作息时间图3 住宿区行为高峰统计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宿舍活动行为大体相似,局部有差异全体学生作息相似,本硕博学生早起时间间隔较小,中午均进行午休,晚上在宿舍活动的学生更多不同之处在于,博士生在宿舍活动的人员比例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小,趋于平稳;硕士生的宿舍活动人数百分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科生表现出喜欢傍晚在宿舍活动的明显特征根据学生的宿舍行为规律,笔者建议学校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走出宿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进行学习或体育锻炼等,丰富校园生活,形成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管理方式4)学生运动行为呈现出集中于晚上进行体育锻炼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学生在上午11-12时、下午17-18时、晚上20-21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笔者发现运动早高峰和午高峰均是中饭或者晚饭后的时间,表明学生习惯于在就餐结束以后进行体育运动。
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运动行为整体相似,存在细微差异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运动行为规律基本相同,倾向于中午和傍晚进行体育锻炼,博士生则明显集中于晚上锻炼此外,笔者对不同运动地点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发现体育馆和西操场是学生最常去的体育活动场所据笔者了解,体育馆包含羽毛球、乒乓球、游泳馆等多项室内场馆,不受天气影响,加之环境硬件设备完善,故而成为学生运动的首选之地;西操场相对于东操场而言,场内草坪采用真草铺设,更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故西操场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首选图4 运动区行为高峰统计基于体育锻炼行为时间集中、地点单一、人数较少的特征,建议学校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丰富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提供科学的锻炼方法,完善体育锻炼硬件环境,奖励坚持锻炼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地点,营造阳光、健康、运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地设立小型体育锻炼区域,安放体育锻炼设备,方便学生上课、学习之余随时随地进行体育锻炼,释放疲惫,舒缓压力,提高效率,使体育锻炼深度融入学生校园生活5)学习、就餐、宿舍活动、运动行为的横向对比分析横向对比分析学生的四种行为,如图5所示,发现:宿舍活动行为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行为;就餐行为与学习行为基本互补,此消彼长;运动行为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行为。
学习行为和就餐行为稳定,因而科学合理配置校园资源,满足学生用餐和学习需求成为学校重要工作之一此外,学校应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宿舍活动是大学生精神风貌、道德理念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涉及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完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发展,事关重大,然而学生停留在宿舍的人数巨大,大量学生在宿舍是学习或是休闲娱乐或是其他活动,不得而知,其具体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值得研究者和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深究图5 不同时间段学生校园行为变化情况四、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学生校园行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除了春节等节假日会对学生校园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之外,学生在校行为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全年基本无差异深入一步,学生每日学习、就餐、宿舍活动、运动行为呈现出良好的规律性,不同培养层次学生的不同行为存在细微差异学习行为、就餐行为相互补充、稳定发展,体育锻炼活动人数较少,学生太多课余时间停留在宿舍其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宿舍活动人数巨大等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环境,借助学校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充分融合多种学生行为数据,建立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结,全面分析、了解学生在校行为活动情况,对教育大数据的实际应用、校园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学校教学资源和设施配置的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信息化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模式。
参考文献:[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7.[2]吴晓蓉,谢非.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的变革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89.[3]王莎,赵兰亭.数据肖像:“大数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精准描绘[J].大学教育科学,2017(5):102-107.[4]陈侃,周雅倩,丁妍,严文蕃,吕倩文.视频学习投入的研究——MOOCs视频特征和学生跳转行为的大数据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4):35-42.[5]陈锋.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高校用户就餐消费行为分析与数据挖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6]刘涵.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行为数据价值分析[J].创新科技,2017(7):39-4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