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色度计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说课ppt课件(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pptx

30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606069700
  • 上传时间:2025-05-23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29.72M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9/11/30,#,延时文字,人教版 必修,1,第三章 第二节,延时文字人教版 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现代技术与实践能力,互动、启发、体验、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贯彻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主目录,1,2,3,4,5,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与评价目标,探究与实践,学生的评价与反思,教学反思,延时符,主目录12345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与评价目标探究与实践学生的评,3,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对初中盐的延伸与拓展,为盐类水解等内容的学习做铺垫,承上启下学习背景分析,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学习背景分析地位与作用,4,延时符,2002,版,现行使用版,拟用教材,学习背景分析,地位与作用,延时符2002版现行使用版拟用教材学习背景分析地位与作用,5,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对初中盐的延伸与拓展,为盐类水解等内容的学习做铺垫,承上启下。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可,提出,探究,问题,,可作出,预测,与,假设,,可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可用,变量控制,方法初步探究反应规律学习背景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地位与作用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具,6,学习背景分析,学情分析,已知,:,Na,2,CO,3,与,NaHCO,3,可与盐酸反应,同浓度,Na,2,CO,3,与,NaHCO,3,溶液使酚酞变色程度不同,未知,:,碳酸钠与酸反应原理,学习状况,技能与思维,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实验探究意识,,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缺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应用现代技术和,实验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对策,基于,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能理解,会应用,学习背景分析学情分析已知:学习状况技能与思维思维:解决对策,7,学习目标,通过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提升,证据推理,的能力在制定与修订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评价与反思,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原理,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目标,通过对反应原理推测结果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和发展学生建立物质组成、性质与应用间的联系的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通过对验证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和发展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量水平),通过分析碳酸钠与生活中的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学科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习与评价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学习目标通过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提升证据推理的能力评,8,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Na,2,CO,3,与酸反应的,原理,NaHCO,3,、,Na,2,CO,3,两者间的相互转换,学习难点,Na,2,CO,3,与酸反应的,原理,设计实验,验证,Na,2,CO,3,与酸反应原理,学习关键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现代技术助力创新,学科观念,与,学科思维,“假想,-,探索,-,验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Na2CO3与酸反应的原理学习难点Na,9,延时符,课前,课堂学习,延伸,情境线,:发酵粉工作原理,为何其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而非碳酸钠,活动线,:,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猜想 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创新实验设计 评价修订,多轮次探究,解决问题 拓展提升,预习探究,了解发酵粉工作原理及馒头的制作工艺,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生活 化学原理探究 应用,知识线:,生活应用 实验探究方法 化学原理 知识应用,学习过程,拓展探究,延时符课前课堂学习 延伸情境线:发酵粉工作原理,为何其主要成,10,探究与实践,情境创设,引情激趣,感受学科社会价值,【,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发酵粉工作原理,,思考,发酵粉,主要成分为何为碳酸氢钠而非碳酸钠,?,巧妙设疑,反思创新,感知,组成决定性质,的学科观念,【,任务,2】,思考,Na,2,CO,3,与,NaHCO,3,与酸反应究竟有何差异,使得发酵粉主要成分,为,NaHCO,3,?,【,提出猜想,】,依据,Na,2,CO,3,与,NaHCO,3,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形式的差异,推测,Na,2,CO,3,与盐酸反应原理,反应原理:,(,1,),CO,3,2-,+H,+,=HCO,3,-,(,2,),HCO,3,-,+H,+,=CO,2,+H,2,O,设计实验,验证探究,发展,创新意识,、,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素养,【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结合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探究与实践情境创设,引情激趣,感受学科社会价值【任务1】查阅,11,延时符,实时感知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实时感知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实时感知溶液电导率的变化,二氧化碳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探索与实践,方案设计,延时符实时感知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实时感知容器内压强的变,12,酚酞变色,等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使酚酞,指示剂,变色,程度不同,色度计,色度计用于,测定溶液的,透,色比,(,T,),,通过滤光片发射一定波长的平行光,穿,过比色皿中均匀的溶液介质时,一部分光被吸收(,I,t,),一部分光通过,(I,o,),,透,色比,(,T=I,t,/I,o,),,,据朗博,-,比尔定律(,A=lg(1/T)=Kcb,)可得,溶液的透色比(,T,)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的乘积成反比。

      色度计工作原理,各样品溶液,探索与实践,方案设计,酚酞变色 等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使酚酞指,13,延时符,实时感知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实时感知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实时感知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测定溶液透色比,二氧化碳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色度计,探索与实践,方案设计,延时符实时感知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实时感知容器内压强的变,14,酚酞变色,等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使酚酞,指示剂,变色,程度不同,色度计,色度计用于,测定溶液的,透,色比,(,T,),,通过滤光片发射一定波长的平行光,穿,过比色皿中均匀的溶液介质时,一部分光被吸收(,I,t,),一部分光通过,(I,o,),,透,色比,(,T=I,t,/I,o,),,,据朗博,-,比尔定律(,A=lg(1/T)=Kcb,)可得,溶液的透色比(,T,)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的乘积成反比设计思路,等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使酚酞变色程度,不同,使得溶液透色比有所不同,因此可根据,Na,2,CO,3,与等物质的量,HCl,溶液反应后的透色比与,等浓度,等体积,NaHCO,3,溶液,透色比比较,,若两者相似,则可证明,CO,3,2-,+H,+,=HCO,3,-,色度计工作原理,各样品溶液,探索与实践,方案设计,突破难点,酚酞变色 等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使酚酞指,15,实验装置,实验器材,移液管、移液球、小烧杯若干、胶头滴管,比色皿,色度计,实验器材,实验药品,0.1 mol/L,Na,2,CO,3,溶液、,0.1 mol/L,NaHCO,3,溶液、,蒸馏水、,0.05 mol/L Na,2,CO,3,溶液、,2 mol/L,盐酸溶液、酚酞溶液,实验药品,探索与实践,装置与器材,实验装置实验器材移液管、移液球、小烧杯若干、胶头滴管比色皿,16,探索与实践,实验方案,探索与实践实验方案,17,探索与实践,实验操作,样品溶液准备,1.,移液管移取,20mL 0.1 mol/L,Na,2,CO,3,、,0.1mol/L NaHCO,3,分别置于贴有对应标签的烧杯中;,2.,向各烧杯中滴加,2,滴的酚酞指示剂;,3.,取,1mL 2mol/L,盐酸溶液,,逐滴加入,20mL 0.1 mol/L,Na,2,CO,3,溶液中。

      活动 意义,等浓度、等体积,Na,2,CO,3,、,NaHCO,3,溶液,酚酞指示剂体积相等,强化,控制变量思想,等物质的量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多次实验,,减少偶然误差,4.,测定,20mL 0.1 mol/L,Na,2,CO,3,、,0.1mol/L NaHCO,3,,及,20mL 0.1 mol/L,Na,2,CO,3,与,1mL 2mol/L,盐酸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的透色比,5.,重复上述操作,3,次,探索与实践实验操作样品溶液准备1.移液管移取20mL 0.,18,探索与实践,数据分析,各溶液透色比,实验次数,CL1,CL2,CL3,CL2-CL3,CL2-CL1,1,44.70%,90.70%,89.30%,1.40,%,46.00,%,2,47.70%,93.20%,92.10%,1.10,%,45.50,%,3,46.00%,92.40%,91.10%,1.30,%,46.40,%,平均值,46.13%,92.10%,90.83%,1.27,%,45.9,%,备注:CL1-20mL 0.1mol/L碳酸钠;CL2-20mL 0.1mol/L碳酸钠+1mL 2mol/L HCl;CL3-20mL 0.1mol/L碳酸氢钠,20mL 0.1mol/L,Na,2,CO,3,与,1ml 2mol/L,HCl,反应后溶液透色比与,20mL 0.1mol/L,NaHCO,3,溶液透色比差值,20mL0.1mol/L,Na,2,CO,3,与,1mL 2mol/L,HCl,反应后溶液透色比与,20mL 0.1mol/L,Na,2,CO,3,溶液透色比差值,CO,3,2-,+H,+,=HCO,3,-,探索与实践数据分析各溶液透色比实验次数CL1CL2CL3C,19,探索与实践,实验方案,探索与实践实验方案,20,探索与实践,反思质疑,评价与反思,是否为,体积改变,,使溶液透色比与初始状态相比差值较大?,是否仅,50%,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碳酸钠浓度减半,,使得透色比与初始状态相差较大?,活动 意义,多轮次探究,层层推进,深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可靠性验证及可行性优化,,培养,证据推理,能力,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结合数据分析微观粒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完善思维过程1.,用移液管移取,2,份,20mL 0.1 mol/L,Na,2,CO,3,与,1,份,20mL 0.05 mol/L,Na,2,CO,3,溶液于三个烧杯中,贴上标签,A,、,B,、,C,并分别滴加,2,滴酚酞指示剂,;,2.,向,A,烧杯中,滴加,1mL,蒸馏水,,待混合均匀后,取,A,、,B,、,C,烧杯中的溶液分别于比色皿中后置于色度计中,测定透色比;,探索与实践反思质疑 评价与反思是否为体积改变,使溶液透色比,21,探索与实践,数据分析,20mL 0.1mol/L,Na,2,CO,3,加入,1mL,蒸馏水,后,溶液透色比与,20mL 0.1mol/L,Na,2,CO,3,溶液透色比差值,20mL,0.05mol/LNa,2,CO,3,溶液透色比与,20mL,0.1mol/L Na,2,CO,3,溶液透色比差值,体积改变对透色比影响较小,不是仅,50%,碳酸钠参与反应,各溶液透色比,实验次数,CL1,CL2,CL3,CL2-CL1,CL3-CL1,1,44.70%,45.80%,48.80%,1.1%,4.1%,2,47.70%,48.50%,52.00%,0.8%,4.3%,3,46.00%,47.50%,50.60%,0.9%,4.6%,平均值,46.13%,47.26%,50.40%,1.14%,4.3%,备注:CL1-20mL 0.1mol/L碳酸钠;CL2-20mL 0.1mol/L碳酸钠+1mL蒸馏水;CL3-20mL 0.05mol/L碳酸钠,探索与实践数据分析20mL 0.1mol/L Na2CO3,22,探究,1,探究,2,对比,证实,CO,3,2-,+H,+,=HCO,3,-,HCO,3,-,+H,+,=CO,2,+H,2,O,探索与实践,推理论证,掌握重点,探究1探究2 对比证实CO32-+H+=HCO3-探索与,23,第一步,第二步,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探索与实践,微观模拟,CO,3,2-,+H,+,=HCO,3,-,CO,3,2-,H,+,HCO,3,-,H,+,HCO,3,-,+H,+,=CO,2,+H,2,O,第一步第二步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探索与实践微观模拟CO32-,24,素养外显,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将学科素养外显。

      探究精彩,反思评价,不断修订,层层推进现象直观,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变化直观,溶液透色比数据变化直观数据准确,数据处理简单、准确、直观、便于分析实验创新,探索与实践,实验创新,素养外显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将学科素养外显探究,25,评价,问卷、习题、评价量表、,访谈等,评价量表,问卷与习题,课后访谈,探究实验活动评价量表,自评、互评习题测试,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总结收获,评价学习目标达成水平,学生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一体化,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学科态度,评价问卷、习题、评价量表、评价量表问卷与习题课后访谈探究实验,26,结合宏观现象与物理量数据,分析微观粒子于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微观探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逻辑推理,将,化学、技术、社会,相融合,活动任务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完整,体验,问题提出、推测、实验验证、反思评价、实验改进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围绕任务,动手实践,分析推理论证,,深度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离子观、微粒观进行,微观探析,;从发现证据,分析推理论证中培养,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从实验现象分析与实验方案的讨论中,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问题解决中,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型,体现学科价值,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教学反思,结合宏观现象与物理量数据,分析微观粒子于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科,2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活动、化学学科思维,挑战性学习主题,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学生为本,教师引领,素养为本,教学反思,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28,根本,任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全国教育大会,知识 方法,能力进阶,根本指导教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29,THANKS,恳请批评指正!,延时符,THANKS 恳请批评指正!延时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