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黄土丘陵区谷子白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docx
5页榆林黄土丘陵区谷子白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李萍花(神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神木 719300)Reference:谷子是榆林古老作物之一,本地传统种植品种有很强的抗白发病性近年因市场需求,榆林大量引进种植高度感白发病的晋谷系列品种,谷子白发病已成为限制榆林谷子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谷子种植农户迫切[来自wwW.lw5U.coM]需要解决的问题榆林黄土丘陵区谷子白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合理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种子处理、适时晚播、清洁田园等Keys:谷子白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谷子是榆林古老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耐旱耐瘠,抗逆性强在榆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产的小米色泽鲜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是现代人们生活中良好的医食同源保健食品同时,谷草和谷糠也是优质的饲料榆林谷子常年播种面积3.27万hm2左右,年产谷子约13.5万t,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21%主要种植在黄土丘陵区本地传统种植品种由于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很强的抗白发病性,因白发病造成的损失较小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市场需要,榆林市大量引进种植高度感白发病的晋谷系列品种,本地传统品种种植面积不到1%。
由于谷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重茬、照茬田块增加,白发病大田平均发病率上升至11.7%,最高发病率可达73.3%,而且该病的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已成为限制榆林谷子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谷子种植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虽一时有效,但却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病害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谷子中的残毒问题等因此,近几年榆林市农业部门积极研究,推广谷子白发病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宗旨,以选择优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物理措施为核心,以化学防治为辅助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案,达到投资少,成本低,减少环境污染、经济安全的防治效果1 选用抗病品种榆林市植保站从2013年开始选择榆林市常用谷子18个品种,通过三年抗白发病试验表明:谷子不同品种对白发病抗性差异显著因此在谷子品种选择时应在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本地传统品种石炮谷、小黑谷、黄沙谷、龙爪酒谷、毛梁谷高抗白发病,重茬地发病率0~1.7%;黑九枝发病率21%,但由于其分蘖性很强,耐病性强,对产量影响不大;榆谷一号抗病性也较强,发病率2%;新引进品种长生07和汾选3号抗病性较强,发病率均为2%,豫谷抗病性较差,发病率7%;晋谷系列品种高度感病,一般发病率16%,重茬地最高发病率80%以上。
2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谷子白发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落入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根源此外,用白发病株喂牲畜,卵孢子通过牲畜消化系统而不死,因此,粪肥传染也是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谷子发芽时,卵孢子萌芽产生芽管,从胚芽鞘、中胚轴或幼根表皮直接侵入,蔓延到生长点,随生长点分化而系统侵染,进入各层叶片和花序,表现各种症状因此,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生产不带病菌的健康谷子良种是防止谷子白发病菌入侵的一个有效途径建立谷子无病留种基地时,应选择三年以上未种谷子的地块,施用充分腐熟的不带白发病菌的清洁有机肥,并对种子进行预防白发病拌种处理大田管理中应加强去病、去杂,生产健康种子3 轮作倒茬谷子最忌重茬重茬谷子多种病[来自wwW.L]虫害、杂草发生严重,特别是谷子白发病平均发病率30%左右,最高发病率可达80%以上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年,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连作是预防谷子白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重病田块应与大豆、高粱、玉米、油料、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倒茬4 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增强谷子抗病性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使用不带白发病病原菌的有机肥,不用病株残体沤肥,不用带病谷草做饲料,不用谷子脱粒后场院残余物制作堆肥。
亩施优质圈粪(最好使用鸡粪或猪粪)1 500kg/667m2以上,提高谷子综合抗病能力5 适期晚播试验表明,谷子播期愈早,白发病发病率愈高在保证谷子正常成熟的前提下适期晚播、浅播可以加快谷子出苗速度,减少病菌侵染机会,显著降低谷子白发病发病率6 播前精选种子严格淘汰秕籽、瘦粒,并晒种,加快种子出苗速度,减少病菌侵染机会,促进苗全、苗壮7 药剂处理种子谷子白发病严重的地方,药剂处理种子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可选用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35%甲霜灵拌种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噁霜灵·锰锌)等进行拌种其中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4%~0.5%拌种,甲霜铜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3%~0.4%拌种8 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在"白尖"、“灰背”“枪杆”出现但尚未变褐破裂前拔除病株,并带到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要大面积连续拔除,直至拔净为止,不能将病株饲喂牲畜或沤肥Reference[1] 冯佰利,刘鹏涛.中国小杂粮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 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