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稳态血药浓度.ppt
10页根据稳态血药浓度 设计给药方案,,临床治疗中,希望药物能在靶部位达到最佳的治疗浓度,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为了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拟定治疗(包括药物品种、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计划,即给药方案治疗指数(TI) 是指药物的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 在临床实际用药中,TI是指最低中毒浓度(MTC)与最低有效浓度(MEC)的比值 通常将MEC定为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ssmin,MTC定为稳态最大血药浓度Cssmax,在MEC与MTC(或Cssmin与Cssmax)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称为安全有效治疗浓度进行给药方案设计时应使患者的血药浓度保持在此范围内 在确定多剂量给药的最佳给药周期时,应使Cssmin与Cssmax的比值低于治疗指数,即Cssmax / Cssmin≤TI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对于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多剂量静脉注射达稳态后的稳态最大血药浓度Cssmax为:Cssmax=X0 / V(1-e-kτ) 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ssmin为:Cssmin=X0e-kτ / V(1-e-kτ) 则: Cssmin=Cssmax e-kτ 两边取自然对数,求解τ,得:τ=1.44t1/2 ln(Cssmax / Cssmin),例:某抗生素符合单室模型特征,其消除半衰期为9h,表观分布容积为12.5L,长期治疗中希望患者的血药浓度为25~50mg/L。
请问每隔6h静脉注射250mg是否合理?若每次静脉注射250mg,则给药间隔应在什么范围内?,t1/2=9h , V=12.5L , X0=250mg Cssmax=X0 / V(1-e-kτ)=54.1(mg/L)Cssmin=X0e-kτ / V(1-e-kτ)=34.1(mg/L)由于求得的Cssmax>50mg/L,因此该给药方案不合格 用Cssmin=25mg/L,Cssmax=50mg/L代入公式Cssmin=X0e-kτ / V(1-e-kτ)和 Cssmax=X0 / V(1-e-kτ)计算得6.6h<τ<7.6h,则若每次静脉注射250mg,给药间隔应在6.6h~7.6h之间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方案设计,对于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吸收和消除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的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稳态最大血药浓度Cssmax为:,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对于生物半衰期短且治疗指数小的药物,频繁给药不但给药不方便,而且血药浓度波动大,易出现血药浓度超出治疗窗的弊端,因此,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单纯静脉滴注给药对于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静脉滴注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为: C=k0/kV(1-e-kt) 稳态血药浓度Css为:Css=k0/kV 整理后得 k0=CsskVn= -3.32lg(1-fas(n)) (n为半衰期的个数,fas(n)为达坪分数) 同理,得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稳态血药浓度为:Css=k0/k10Vc =k0/βVck0=Cssk10Vc =CssβVc,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 静脉滴注给药后需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稳态。
为了尽快达到有效浓度,常设计在静脉滴注开始时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同时静脉滴注给予维持剂量使浓度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为:C=X0e-kt/V+k0(1-e-kt)/kV,先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给药对于生物半数衰期t1/2较长的药物,静脉滴注给药可避免血药浓度的波动,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态可采用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使药物立即产生作用,一段时间后再静脉滴注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这种给药方案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为:C=(X0e-kt/V)e-kt‘+k0(1-e-kt')/kV (t为静脉注射给药开始至静脉滴注给药开始之间的时间;t'为静脉滴注给药的时间),。
